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演(拼音:yǎ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其本義一般認為是水長流,引申指潤濕、滋潤,又引申指擴展、蔓延。用於抽象意義,表示推理闡述、發揮,另外由潤濕由引申為不斷變化。由推理闡釋引申為表演,又引申為練習。
中文名
拼    音
yǎn
部    首
五    筆
IPGW [3] 
倉    頡
EJMC
鄭    碼
VWKO [3] 
字    級
一級(編號3167) [1] 
平水韻
上聲十六銑 [4] 
注音字母
ㄧㄢˇ
總筆畫
3+11
造字法
形聲字、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異體字
𤀋
統一碼
6F14
GBK編碼
D1DD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演”通常被認為是形聲字。甲骨文作圖1、2,左部是“水”,作形旁,表示與水相關;右部是“寅”,表示音讀。隸書作圖5。楷定作演。 [2] 
也有人認為,“演”字中的“”不單單是一個聲旁。“寅”最早和“”是同一個字形,後來“寅”假借作干支名,於是在“矢”的基礎上加了兩隻手形。“矢”是箭的象形初文,寅的本義不是取“矢”的形體,而是取“矢”前進的動義。箭是前進的、流動的。演字的本義是前進,是向前流動之義,寅也有前進,流動之義,《爾雅·釋詁》:“寅,進也,古時寅、演同用,後來寅讀yín,演讀yǎn,才加水旁作演,為前進,流動義的專義字。由此看來,演是寅的後起形聲字,寅是演的古文字,寅、演實為一字。《玉篇》:“寅、演也”。《左傳·哀公十二年》:“趙鞅呼司馬寅”。《國語·吳語》韋注:“司馬寅作司馬演”。《莊子·外物》:“寅門有親死者”,成立英疏:“演亦有作寅者”。這説明寅和演是古今字的關係。 [5] 
演,由“長流”引申為“不斷變化”的意思,如時間較長地發展變化稱“演變”,也稱“演化”。如演義、演繹、推演。“演”由本義又引申指“推廣發揮”,如演義、演繹、推演。由此又引申指“運算”,如演算。又引申指“練習”,如演練、演習、演武、操演。由上義又引申指“表演技藝”,如演戲、演唱、演説、扮演、導演。 [15]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yǎn
動詞
水長流。
flow
晉·木華《海賦》:“爾其為大量也,則南澰朱崖,北灑天墟,東演析木,西薄青徐。”

水流經地下。
underflow
晉·左思《蜀都賦》:“演以潛沬,浸以綿雒。”
晉·郭璞《江賦》:“潛演之所汩淈,奔溜之所磢錯。”

濕潤。
moisten
《國語·周語上》:“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
沈作哲《寓簡》卷六:“周澤不浹,水土無所演。”

推廣;傳佈;延及。
generalize
漢·荀悦《漢紀·高祖紀一》:“先王以光演大業,肆於時夏。”

發展變化。
evolve

演化;演進;演變
根據事理推衍發揮。
deduce;
explain
《後漢書·孔融傳》:“融聞人之善,若出諸己,言有可採,必演而成之。”
晉·幹寶《〈搜神記〉序》:“今粗取足以演八略之旨,成其微説而已。”
演繹;演義;演説;推演
根據程式練習或計算。
drill;practise
薛逢《題籌筆驛》:“身依豪傑傾心術,目對雲山演陣圖。”
演習;演算;演練;操演
表演技藝,或在戲劇、電影中扮演角色。

老舍《離婚》第八:“小趙替狗糞樣的社會演活動電影。”
曹禺《日出》第一幕:“我還是個社交明星,演過電影,當過紅舞女呢!”
演唱;排演
起草。
draft
宋·林逋《寄解州李學士》詩:“聞演絲綸徵詔近,相如文學動天聰。”

迷惑,欺騙。

《西遊記》第四回:“他拔下一根毫毛,叫聲‘變!’就變做他的本相,手挺着棒,演着哪吒。”

緩步行進。

《西遊記》第三四回:“行者隨往後面,演到廚中。”

名詞
(Yǎn)姓氏用字。



通“”。荒遠之地。

《藝文類聚》卷十六引南朝齊王儉《皇太子妃哀策文》:“八演仰則,六幽望景。”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 [6]  《現代漢語詞典》 [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以淺切(yǎn)
長流也。一曰水名。從水寅聲。 [8] 

説文解字注

“長流也”注:演之言引也。故為長遠之流。《周語》注曰:水土氣通為演。引伸之義也。
“一曰水名”注:未詳。
“從水,寅聲”注:以淺切。古音在十二部。 [9] 

廣韻

以淺切,上獮以 ‖寅聲元2部(yǎn)
演,廣也。亦水長流皃。以淺切。八。 [10]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部】 演;部外筆畫:11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以淺切,音衍。《説文》:長流也。木華《海賦》:東演析木。
又通也,潤也。《周語》:夫水土演而民用。
又引也。班固《西都賦》:留侯演成。
又廣也,延也。《前漢·外戚傳》:推演聖德。
又水潛行也。左思《蜀都賦》:演以潛沫。
又與衍同。《易·繫辭》大衍注:王弼曰:演天地之數。
又涴演,水回曲貌。郭璞《江賦》:洪瀾涴演而云回。
又《集韻》以忍切,音引。水名。《唐韻》亦作以淺切。
又《集韻》延面切,衍去聲。淺流也。 [11] 

書寫提示

❶“氵”窄“寅”寬,頂部“氵”低,底部“寅”低。❷“氵”,第二點偏左,收筆於橫中線。❸“寅”,上下寬窄相當;“宀”首筆點在豎中線上端右側,第二筆點在“氵”和豎中線之間;“由”上寬下窄,首筆豎在豎中線左側;㇕(橫折)的橫段在橫中線;撇、點的收筆與“宀”兩端上下對齊。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d
i̯an
王力系統
ʎ
ǐan
董同龢系統
d
jæn
周法高系統
r
ian
李方桂系統
r
anx
西漢



東漢





jian


jian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0
i̯ɛn
擬音/王力系統

j
ǐɛn
擬音/董同龢系統

0
jæn
擬音/周法高系統

0
iæn
擬音/李方桂系統

ji
än
擬音/陳新雄系統

0
ǐɛn
(參考資料:漢典 [13]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二十八獮
仙A

開口呼
次濁
以淺切
0jæn
集韻
上聲
十七準

開口呼
次濁
以忍切
0ien
上聲

開口呼
次濁
以淺切
0iæn
去聲

開口呼
次濁
延面切
0iæn
禮部韻略


上聲






以淺切

增韻


上聲






以淺切

中原音韻

上聲
先天


齊齒呼

全清

iɛn
中州音韻


上聲
先天






移蹇切

洪武正韻

上聲
十一銑


次濁
以淺切
oien
分韻撮要

陰上
第一先蘚線屑







(參考資料:漢典 [13]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iɛn
214
上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iæ̃
55
上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iæ̃
53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iɛn
42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iɛn
53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iĩ
24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iẽ
42
上聲
晉語
太原
ie
53
上聲
吳語
蘇州
52
上聲
吳語
温州
ji
34
陽上
湘語
長沙
iẽ
41
上聲
湘語
雙峯
31
上聲
贛語
南昌
iɛn
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ian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jin
35
陰上
粵語
陽江
jin
21
上聲
閩語(閩南片)
廈門
iɛn
51
上聲
閩語(閩南片)
潮州
55
陽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ieŋ
31
上聲
閩語(閩北片)
建甌
eiŋ
21
上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4]  、漢典 [13]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3-02]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976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0]
  • 4.    平水韻 十六銑  .搜韻[引用日期2020-03-02]
  • 5.    孫中運著.六書新論[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06:368-369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6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04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501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536
  • 9.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3-02]
  • 10.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290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593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03
  • 13.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3-02]
  • 14.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61
  • 15.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4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168-17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