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滿點

鎖定
滿點即滿族的糕點,在中國烹任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素有“滿點漢菜”之説。滿點即指滿洲餑餑。在清朝、民國年間,因滿族各家境不同,滿洲餑餑可分兩大類。一類流行於普通平民及農家,主要有以下數種:水煮餑餑(水餃)、搓條餑餑、打糕搓條餑餑、豆麪餑餑、清明餑餑、高麗餅、酸棗糕、淋漿糕、豆麪剪子股、五花糕、盆糕、粳米豆包、發糕、金銀卷、蜂糕、瓦壠、爐酥餅、粘糕等。另一類盛行於殷實之家,主要有薩其瑪、芙蓉糕、太陽糕、切糕、涼糕、撒糕、打糕、菠蘿葉餑餑、蘇子葉餑餑、椴樹葉餑餑、酸餑餑、炸角子等。滿洲餑餑的原料主要是白麪或粘米麪,製作工藝則多為烘、烤、蒸、烙。由於其歷史悠久、經濟實惠,已成為滿族人的傳統食品,在內蒙古各滿族聚居區內還有多種品類保留。
中文名
滿點
口    味
香,甜
主要食材
白麪,粘米麪
別    名
滿洲餑餑
粘豆包:滿族傳統風味食品。亦為滿洲餑餑之一種。原料主要為黃米或糯米及各類小豆。作法是將米洗淨後,磨成水面,放入吊包濾淨水份,並加入適量的清水和勻。將小豆煮熟,搗爛後加入食糖,製成甜豆餡。再用和好的麪包入豆餡,團成饅頭狀圓型,入屜蒸熟即成。由於粘豆包是滿族家庭的冬季常制主食,故農家多一次蒸以數百計而用缸貯存之。這一食俗在內蒙古東部滿族聚居區保留,尤以赤峯市郊區關家營滿族鄉、喀喇沁旗十家滿族鄉為甚。
滿族喜食粘食、甜食。豆麪卷子,或稱豆麪餑餑,多在春季食用。做法是將粘米麪入鍋蒸熟,擀成薄片,再將炒熟的黃豆麪均勻地撒在上面,也可加上芝麻鹽,捲成長卷,切成一至二寸長,色澤金黃,粘而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