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滾龍壩村

鎖定
滾龍壩村位於湖北省恩施市崔家壩鎮東南部一個山間平地,鴉鵲水集鎮1公里,“三一八”國道繞村而過。這裏山清水秀,風土人情獨特,文化傳統深厚。2007年被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司正式命名為“中國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滾龍壩村,四面環山,林木葱蘢,古樹參天,山峯獨秀。南北兩條河水經流其間,面積約五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約九百餘畝,土地肥沃。現居住兩百餘户,八百餘人,形成了各民族人民大雜居、小聚居之地。村中房屋建築庭廓煙樹,院落棋佈,古樸雅緻、霧靄迷濛。四周山勢形成了東有青龍是瞻(青龍山),西有天馬轡鞍(馬鞍山),北有猛虎下山(黃家巖),南有五鳳朝陽(五峯山),中有文筆調硯(寶塔山),構成了一幅美麗的自然畫卷。村內道路盡皆硬化,或水泥路面,或石板鋪成,循山勢沿級而上下,東上下通麥子淌、西下可達南里渡;黑色油路穿村而過,南可至沙地,北連“三一八”國道,交通極為便利。
中文名
滾龍壩村
隸    屬
湖北省恩施市崔家壩鎮
下    轄
9個村民小組
人口數量
3021人
榮    譽
中國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長途區號
0718
郵政編碼
445000
車牌號碼
鄂Q

滾龍壩村前言

滾龍壩村共轄9個村民小組,812户3021人,擁有耕地3724畝,其中水田1108畝,也是全鎮的茶葉、水稻主產區。村民經濟收入主要以種養植業為主,全村經濟總收入年幅上升,人均純收入2100元。
滾龍壩村社會事業、公共設施較完善,有中心小學、村衞生室、藥店。近年來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改善交通環境、人居環境,一個富裕、文明、和諧的村莊正在崛起。

滾龍壩村自然形態

滾龍壩為鄂西山地常見的山間小平地,尖龍河、洋魚溝兩條河流從南北兩側穿過,尖龍河水黃,被稱為黃龍,洋魚溝水清,被稱為青龍,兩條溪水如滾龍匯流入天坑,故有滾龍壩的稱謂。坪壩周圍青龍、筆包、紗帽、馬鞍、尖銀、五峯、外坡、馬環、寶塔、老虎諸山拱衞。
滾龍壩總面積約5平方公里,聚合式農舍大多為明清古建築,其間石板小道相連,間以古樹幽竹,與山水和諧成趣,構成一幅美麗畫卷。滾龍壩現存樹齡500年以上的古樹7根,分別為青檀(俗稱糖果樹,果實味甜可食)與銀杏。
滾龍壩村過去為行政村,鄉鎮改制合村後為隸屬於鴉鵲水村的自然村落。距318國道2公里、鴉鵲水集市2公里、崔壩鎮10公里。村內公路已柏油化,進出十分便利。

滾龍壩村地方風貌

滾龍壩村 滾龍壩村
出恩施沿318國道東北行40公里,到達恩施市崔壩鎮鴉鵲水集鎮,從集鎮後一條村級柏油公路前行2公里,滾龍壩村便躍入眼簾。青龍、筆包、紗帽、馬鞍、尖銀、五峯、外坡、馬環、寶塔、茅坎、老虎諸山,或直聳壁立,或斜伸緩延,拱衞着五百餘畝的一壩良田,尖龍、洋魚兩河穿行壩間,旱時卵石突兀,雨時山水暴漲,一清一渾,交匯注入天坑,如雙龍翻滾,滾龍壩的名稱由此而來。
進入壩中,田壩邊,阡陌旁,古樹名木,高刺雲天。據林業部門測定,最大的一棵青檀樹齡長達545年,高36米,胸徑137釐米,冠幅22米;最大的一棵銀杏樹齡 594年,高34米,胸徑159釐米,冠幅12米。樹是村落歷史的見證,記錄着滾龍壩歷史的久遠。
在巨大的古銀杏掩映下,茅坎山向氏族人墓葬分佈在公路上下,幾十處墳堆,或圓或長,大致差不多,墓碑則有長方形、圓頭形、尖頭令牌形、房屋形、虎頭形,精簡有別,各具千秋。細讀碑文,才知最早的墓葬為南明隆武丁亥年,據今已有360多年,算得名副其實的古墓。墓主人的身份各異,有的是滾龍壩向氏的開山鼻祖,有的是功成名就的進士、舉人、把總、千總、遊擊、都司、總兵,有的是夫貴妻榮的誥命貴婦,有的只是草民百姓。

滾龍壩村建築特色

滾龍壩村 滾龍壩村
墓地有多條小路向四周輻射開去,通向或獨立、或簇擁的一幢幢古老的民居建築。大多數房屋都由封火磚牆、石砌天井、抱廳衝樓、書房繡閣、正房偏屋、豬欄牛舍、火坑雜間組成。最大的三處屋場為長街檐、石獅子、老虎山三個屋場,由三進、五進、七進多排間房屋組合,屋內天井相間,衝亭相連,道路曲折,最大的一組房屋有20多個天井。陌生人進入這些房子,猶如進入迷宮。更讓你目不暇接的是那些千奇百怪的石木雕刻,龍戲火珠、獅滾繡球、太極雙魚、仙猴捧桃、喜鵲鬧梅、富貴牡丹、文房四寶、西遊故事、封神傳説等,應有盡有。進入滾龍壩的這些老房子,即置身於明清古建築博物館,儘管這些房屋年久失修,垮掉了不少,剩下的也很破敗,但仍然遮掩不住它往日的精美與堂皇。

滾龍壩村歷史背景

滾龍壩原居住民為黃氏,據説於800年前遷來。另有向大元一族,即向述後、民間所傳“八耳鍋”向氏,後因今滾龍壩向氏先祖向大旺攜家人到滾龍壩落業發達後,陸續遷走。
據《滾龍壩向氏族譜》記載,滾龍壩向氏家族在明、清兩代各有一次最發達的時期:第一時期為明代向霖龍、向雲龍、向霈龍同胞三兄弟因武勳授官。從已發現的向雲龍、向霈龍墓碑文來看,向霖龍官至川湖五省總兵;向雲龍官至南直安慶協理剿寇軍門遊擊;向霈龍因功封鳳衞伯爵。這在當時至少也是五品以上的官員了。祖以孫貴,向大旺被朝廷誥封為將軍(榮譽虛職,武職正三品)。第二時期為清代
向存道、向發道、向致道同胞三兄弟經科舉步入仕壇。除上述6人外,滾龍壩向氏家族在封建時代還有多人做官發跡,如向日葵為明代副府,向必正為清乾隆貢生,向夔龍為清嘉慶衞政大夫,向萬傑為清同治廣東鹽運使司經歷、候選知府(妻崔氏誥封夫人),向子美為清末秀才、同盟會員,曾留學日本,民國初年任湖北省財政廳諮議與省高等法院推事,嚮明齋為清末秀才、共進會會員,民國初年任鄂省議會議員與恩施縣議會議長、來鳳縣知事。
滾龍壩不僅是向氏聚族而居的自然村落,還是封建時代基層軍事組織“塘”與國家糧庫“社倉”所在地。值得一提的是,據《恩施縣誌》記載,向氏族人蔘加過抗擊倭寇、保衞祖國海疆的戰鬥。

滾龍壩村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0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4萬元,佔總收入的71%;畜牧業收入29萬元,佔總收入的27%,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87頭,肉牛11頭;工資性收入10萬元,佔總收入的 10%。農民人均純收入2493元,農民收入以生薑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0萬元,常年外出打工人數30人,佔勞動力的12%,在省內務工20人,到省外務工10人。

滾龍壩村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25.66畝,其中:田35.16畝,地90.5畝,人均耕地0.95畝,主要種植烤煙、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2021.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5畝,主要種植板栗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850畝,其中養殖面積5畝;荒山荒地260畝,其他面積100畝。

滾龍壩村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8年底,已實現通電、電視、電話,有72户飲用井水,有66户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佔農户總數的92%。有73户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户31户,分別佔農户總數的 100%和41%;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移動電話的農户數6户,其中擁有移動電話農户數6户,分別佔總數的8%和8%。該村不通鄉道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5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4公里。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12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0.6畝。該村到2008年底,農户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1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65居住磚木結構住房。

滾龍壩村文化遺存

滾龍壩的文化遺存主要以古民居與古墓葬為主。古民居主要分佈於茅坎山、中村、老虎山腳三處。滾龍壩有明清古建築及有保護價值的近現代民族建築13處、房屋100多間,建築總面積超過30000平方米,且70%保存較好。
滾龍壩墓葬主要分佈在茅坎山、馬鞍山、尖銀山等地,共30餘座。有些墓葬雖葬於明代,但由後代族人在清代補立墓碑,大多為清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年間墓葬,其中4座墓葬為虎頭碑。這實屬罕見,具有一定的歷史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