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滯燃期

鎖定
滯燃期是指從點火開始,到火焰中心形成、壓力開始急劇上升止的這段時間,又稱為着火落後期。 [3] 
中文名
滯燃期
外文名
ignition delay
學    科
燃燒學

滯燃期簡述

燃料在氣缸內燃燒是一個複雜的物理—化學變化過程,燃燒過程的完善程度,直接影響着發動機的作功能力、熱效率和使用期限,其燃燒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滯燃期、急燃期、緩燃期、後燃期。
從燃油噴入到着火開始這一時期為燃燒準備階段。在這一階段,燃油需加熱、蒸發、擴散並與氣流混合等物理準備過程,以及分解、氧化等化學準備過程。 [1] 

滯燃期特點

火花放電的電壓高,局部温度可達3000K,混合氣氧化反應速度逐漸加快;缸內温度無明顯升高。

滯燃期評價指標

着火滯燃期圖示 着火滯燃期圖示
燃燒滯燃期可用着火延遲期長度來評價。着火延遲期長度表達式為:
[2]  如圖《着火滯燃期圖示》所示。

滯燃期影響因素

1.温度對滯燃期的影響處於第一位。滯燃期分為冷焰誘導期和藍,熱焰誘導期。冷焰誘導期隨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温度越低,冷焰誘導期愈長,而且冷焰光越強藍,熱焰誘導期也越長。
2.壓力對滯燃期的影響。其他條件相同時,燃燒室內的壓力增加,則滯燃期縮短。壓力越大,混合氣密度增加,分子平均自由程縮短,反應物分子碰撞頻率增加,反應速率加快。
3.壓縮比對滯燃期的影響。壓縮比增加,使得壓縮壓力和壓縮温度同時增加,對滯燃期雙重影響,滯燃期明顯縮短。
4.進氣温度對滯燃期的影響。增加進氣温度能使壓縮終點温度約成正比增加。滯燃期隨進氣温度升高而下降。
5.進氣壓力對滯燃期的影響。氣缸內温度和壓力隨進氣壓力的增加而增加,因而滯燃期縮短。
6.噴油提前角對滯燃期的影響。噴油提前角對滯燃期的影響是温度,壓力和反應物焰前反應時間對滯燃期的綜合影響。滯燃期隨噴油提前角的增加而急劇增加。
7.噴油壓力對滯燃期的影響。噴油壓力升高,則滯燃期縮短,但是縮短的量不大,因為噴油壓力對缸內的温度,壓力這兩個主要因素的影響較小。
8.轉速對滯燃期的影響。轉速n增加後,每個循環缸內漏氣和散熱的時間減少,因而漏氣量和散熱量減少,缸內熱力狀態提高,縮短滯燃期。
9.負荷和循環噴油量的影響。每循環的噴油量增加和發動機負荷增加後,會使整個壓縮過程的熱力狀態提高,滯燃期會有些下降,但不明顯。
10.混合氣濃度對滯燃期的影響。當過量空氣係數增大時,缸內混合氣濃度變稀,滯燃期增加。
11.噴孔數,噴孔直徑,和噴孔總面積對滯燃期的影響。在同樣循環噴油量下,噴孔數目越多,噴孔直徑越小,滯燃期縮短。

滯燃期滯燃期對燃燒過程和發動機性能的影響

滯燃期對燃燒過程和柴油機性能有着極為重要的影響,要控制燃燒過程和柴油機的各種性能,其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通過改變滯燃期來實現。混合氣的形成方式不同,則滯燃期對燃燒過程的影響程度也不同。霧化混合型燃燒的滯燃期對燃燒過程和發動機性能的影響最大,而油膜混合型燃燒的滯燃期對燃燒和性能的影響較小。 [1] 

滯燃期滯燃期對燃燒過程的影響

1.滯燃期對最高燃燒壓力的影響
滯燃期對最高燃燒壓力的影響 滯燃期對最高燃燒壓力的影響
滯燃期越長,則滯燃期內噴入缸內的油愈多。着火經歷的準備時間越長,以至於氣缸內累積起來的,達到可燃程度的燃料量越多。從而使得在速燃期一爆而起的預混合燃燒的燃油量增多,放熱量增加,放熱速度和加速度增加,放熱峯值加高,最後導致最高燃燒壓力和最高燃燒温度隨着滯燃期的增加而升高。
2.滯燃期對最大壓力升高率的影響
最大壓力升高率隨着滯燃期的延長而迅速增長。若是着火性能差的燃料,在噴油提前角過大,或進氣温度和壓力過低時,最大壓升率可能超過1MP/CA,這對保證零部件強度來説是不允許的。
3.滯燃期對示功圖圖形的影響
滯燃期對示功圖圖形的影響 滯燃期對示功圖圖形的影響
當噴油提前角不同時,即噴油時氣缸內的温度和壓力不同時,則噴油提前角θ大時,示功圖圖形大。最大壓力升高率高。有時甚至發生燃燒壓力震盪,如圖峯值區域有毛刺即是。
4.滯燃期對放熱規律的影響
滯燃期較長導致滯燃期內存在的,做好了物理—化學準備的可燃混合氣量較多,導致預混合燃燒的放熱峯值較高,相應的,其擴散燃燒的放熱曲線稍低。所以,其預混合燃燒放熱峯值較低,相應的,其擴散燃燒階段的放熱曲線稍高。 [2] 

滯燃期滯燃期對平均有效壓力和功率的影響

各種柴油機有着自己的最佳滯燃期,長於或者短於這個滯燃期時,平均有效壓力均降低。滯燃期過短,最高燃燒壓力在上止點前過早出現,從而壓縮過程中消耗的負功過大,散熱損失增加。反之,示功圖的位置在上止點後過遲出現,燃燒過程推遲。
參考資料
  • 1.    周龍保等.內燃機學.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 2.    黎蘇, 李明海.內燃機原理: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0
  • 3.    陳華新主編;陳新華等編著. 摩托車技術詞典. 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0.06: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