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滇越

鎖定
“滇越”最早出現於《史記·大宛列傳》中。漢武帝曾派使者從蜀地(四川)出發、尋找民間通往印度的商道,在尋找民間商道途中使者被野蠻部落阻攔無法前行,但聽説了一個被稱為“滇越”的“乘象國”。這個事件被司馬遷按照漢朝使臣的報告記錄在《史記》中:“…昆明之屬無君長,善寇盜,輒殺略漢使,終莫得通。然聞其西可千餘里有乘象國,名曰滇越,而蜀賈出物者或至焉,於是漢以求大夏道始通滇國。”
中文名
滇越
出    處
《史記·大宛列傳》
作    者
司馬遷
朝    代
漢朝

滇越“滇”的含義

“滇(diān)”是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記載的一個種族名稱。滇人所生活的國家被稱作“滇國”(今雲南東部),滇國境內最大的湖泊被稱作“滇池”(今雲南昆明)。
《史記·西南夷列傳》載:“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滇最大”,“滇王者,其眾數萬人”。明確了“滇”是一個種族、一個部族,“滇國”、“滇池”均由“滇”這個種族擴展開。

滇越“越”的含義

“越”的本義:《説文·辵部》:“越,逾也。從辵,戉聲。”依“聲兼義”的造字法則,“越”本義應為:(行軍活動中)(後卒)走動超過(前卒)。
後來,“越”有多種釋義,可以用作動詞、名詞、副詞、助詞等。
“越”用作動詞時,指超過、超出,或指超過某個範圍的行為、超過某個地區的遠方。如:超越、越過、越冬、越級、越軌、越權、越境、越位、越獄、 越俎代庖等。
“越”用作名詞時,義為“遷移到主體社會活動區域之外的人羣”。主要用作兩種指稱:一是特指商周時期的越國人;二是泛指歷代因生存問題而遷移離開“中原社區”之外的族羣,比如,秦漢時期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南所有族羣,因種類繁多而泛稱為“百越”,包括今江蘇南部、安徽東南部、湖北東南部、湖南東部、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越南北部等;再如,滇越。

滇越“滇越”的含義

“滇越”一詞,最早見於《史記·大宛列傳》,其中記載了漢朝使者出滇國尋找通往印度的商路,因昆明夷的阻攔使者無法繼續向前的事。即“昆明之屬無君長,善盜寇,輒殺略漢使,終莫得通。然聞其西千餘里,有乘象國,曰滇越。”大概意思是:昆明夷之類的種族沒有君長,善於搶劫偷盜,劫掠漢朝使者,使者終究沒能通過。出使滇國的使者從那裏瞭解到滇國以西千里的地方有個善騎大象的國度,名叫“滇越”。
“滇”的意思肯定是滇國或滇人,如果“越”是動詞,“滇越”的意思就是“超過滇國的遠方”,如果“越”是名詞,“滇越”的意思就是“漢朝南方、滇國以外的民族”。也就是説,“滇越”或指一個地區,或指一個民族。
《史記·大宛列傳》中已經明確了“滇越”是在滇國(今滇池周邊)以西一千多里的地方,根據雲南高原當時的山路交通狀況推測,滇國以西一千多里在瀾滄江與怒江之間。那時候,這個區域是以“勐掌”為首的傣族聯盟國家;“滇越”應該就是指這個傣族聯盟國家。而傣語的“勐”意為“地方、國家”,“掌”意為“象”,“勐掌”即“象地、象邦、象國”,與司馬遷所説的“乘象國”之意相差不大。
公元前109年,漢朝征服滇國後,圍剿滇國以西的“昆明”、“嶲”等部族,進入洱海以西的傣族聯盟國家、與傣族先民有了直接的接觸。以“勐掌”為首的傣族聯盟國家由77個邦國組成,“勐掌”君王是所有邦國的共主,其它君王稱“勐掌”君王為“ài lóng”(意為“老大哥”),漢朝將“ài lóng”音譯為“哀牢”,這個傣族聯盟國家也因此翻譯成“哀牢國”。此後,“滇越”這一稱呼不再出現於任何史籍。

滇越與“百越”的關係

秦相呂不韋(前292~前235)主持編寫的《呂氏春秋》載:“揚漢之南,百越之際。”也就是説:“揚州、漢水以南地區是‘百越’之地。”周時的”揚州“相當於今長江以北的安徽、江蘇地界,”漢水“即”漢江“、與長江在今武漢交匯。
西漢賈誼(前200~前168)的《過秦論》載:“(秦國)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也就是説:“秦國向南攻取“百越”之地,並以此設立桂林郡和象郡。”秦國的“桂林郡”大致相當於今廣西東北半邊,“象郡”大致相當於今廣西西南半邊。
東漢班固(32~92)的《漢書·地理志》載:“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也就是説:“從交趾郡(越南北)到會稽郡(江蘇南、浙江北)的七八千里之間,為‘百越’之地,各種‘越’雜錯而居、分屬不同的種族與部落。”
滇越即哀牢國 滇越即哀牢國
通過典籍記載可知,雲南高原西部的“滇越”與長江下游及其以南的“百越”毫不相干,中間有無數山川阻隔,從有史記載以來就沒有發生過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