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滄浪

(江蘇省蘇州市原市轄區)

鎖定
滄浪區位於蘇州古城中南部,因轄區聞名遐邇的宋代名園滄浪亭而得名。是蘇州市教育、文化、科研、旅遊中心區,也是蘇州市歷史最為悠久、人文積澱最為豐富的中心城區之一。
全區總面積25.6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2.76萬。
中文名稱
滄浪
外文名稱
canglang
地理位置
蘇州古城中南部
佔地面積
25.62平方公里
滄浪區曾是吳國都城的心臟——子城的所在地。世界文化遺產網師園、滄浪亭及雙塔禪院蜚聲海內外,全國僅存的水陸城門盤門三景、江南最大的文廟、清織造府、近代思想家李根源故居等頗負盛名。
江蘇省蘇州市原市轄區 江蘇省蘇州市原市轄區
蘇州滄浪亭高清組圖
蘇州滄浪亭高清組圖(80張)
“十一五”時期是滄浪區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實現快速發展的重要階段。五年來,我們在中共滄浪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準確把握複雜多變的發展形勢,積極應對各種挑戰,深入實施“文化立區、科教興區、法制治區、民本建區”發展戰略,搶抓機遇,改革創新,不斷增強城區綜合實力,全區經濟社會呈現出平穩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態勢,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發展目標 [1] 
近年來,滄浪區注重發揮獨特的古城優勢,加快改革創新,繁榮城區經濟,不斷完善城區功能,提升城區形象。滄浪科技創業園已經成為帶動城區先進生產力發展的知名品牌。集商務、居住、創業、生態功能於一體的滄浪新城正在蘇州古城西南崛起。南門商貿旅遊區以及鳳凰街餐飲、十全街旅遊休閒、烏鵲橋電腦街、養育巷裝飾裝潢、胥江路汽配等五條特色街區,錯位發展,功能互補,經濟發展活力不斷增強。
滄浪區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重民生、謀幸福、建和諧,以“鄰里情”品牌的塑造為核心,打造區、街、居三級社區服務網絡。從提高市民文明素質入手,推進“一十百千萬”工程,活躍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堅持“文化立區、經濟強區”,建設“和諧滄浪、幸福社區”,發展中的滄浪區必將成為經濟繁榮、科教發達、生活富裕、環境優美、社會文明的基本現代化城區,最適合創業、居住的人間樂園。 [2] 
“十一五”期間全區經濟總量不斷擴張,地區生產總值、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分別由“十五”期末的85億元、8.4億元攀升到2010年的160億元、18.7億元,新增註冊資金達194億元,超額完成了“十一五”規劃提出的主要經濟目標任務。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由“十五”期末的72%上升到2010年的84%。一批重大載體建設項目加快推進,蘇綸場、桐涇商務廣場、世茂商業廣場服務業集聚區和城市綜合體建設初具規模。按照“整合、提升、共贏”原則,重點對總面積80萬平方米的65幢樓宇進行整合優化,進一步提高樓宇經濟的貢獻度。深入實施“科教興區”戰略,積極爭取863重點項目和國家創新基金,大力培育科技、創意產業集聚區,滄浪創業園、蘇大科技園分別被認定為國家級創業技術服務中心和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充分發揮“文化滄浪”品牌效應,適應市場發展規律和市民消費需求,加快培育養育巷裝飾一條街、十全街休閒一條街等10條特色街區。逐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實施加快樓宇經濟、總部經濟發展和創業園建設等政策措施,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建成企業融資服務平台、法律服務平台、人才服務平台、信息服務平台,服務企業發展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城市建設力度加大,市容環境有效提升。過去的五年,累計投入建設資金120億元,實施重點項目168個,完成拆遷面積約180萬平方米,有效拓展了城市空間,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內涵。順利啓動南環新村危舊房解危改造工程。不斷優化新城控規,完成投資111.83億元,城市副中心形態初步成型。穩步推進南門商貿區建設,順利完成工人文化宮改造,積極開展原市實驗小學及周邊地塊的搬遷。投資40億元,建築面積45萬平方米的蘇綸場城市綜合體初具規模。投入近6億元,綜合整治總面積240萬平方米的老住宅小區29個、零星居民樓211幢,改造道路137條、街巷205條、大院429個。新建、維修織造橋等橋樑44座,改造泵房和單閘31座。堅持“建管並重”,全面落實市容環衞責任區制度,推行路長制管理機制,加強對重點領域的執法管理,努力解決城市管理中的老大難問題。新建、改建公共衞生間55座,垃圾中轉站7座。深入開展環保示範街、生態示範小區創建工作,市級綠色社區、綠色學校覆蓋率達到100%。新增綠地面積25萬平方米,城區環境進一步美化。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