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溶原性細菌

鎖定
溶原性細菌(溶源性細菌 [1]  )指的是具有原噬菌體的細菌。噬菌體分為烈性噬菌體溶原性噬菌體,在感染於寄主細菌細胞時,前者往往在菌體內增殖並將菌體裂解;後者則不使細菌裂解,而成為與細胞同步增殖的遺傳因子——原噬菌體。温和噬菌體的基因組整合於宿主菌基因中,這種整合在細菌染色體上的噬菌體基因稱為原噬菌體,原噬菌體可隨細菌染色體的複製而複製,並通過細菌的分裂傳給下一代,不引起細菌裂解,這種帶有原噬菌體的細菌稱為溶原性細菌。
中文名
溶原性細菌
外文名
lysogenic bacteria,lysogen
種    類
烈性噬菌體溶原性噬菌體
定    義
具有原噬菌體的細菌
領    域
生命科學
裂    解
正常繁殖時,通常不發生裂解現象

溶原性細菌簡介

附加於細菌遺傳物質上的噬菌體組成成分,稱為“前噬菌體”。帶有前噬菌體的細菌即稱溶原性細菌。在溶原性細菌裏,噬菌體的核酸附加於宿主細菌的遺傳物質上,與宿主細菌分裂同時進行復制;當遇有紫外線等一些誘導因素時,可合成完整的噬菌體,裂解細菌並繼續感染易感細菌 [2] 

溶原性細菌特徵

(1)具有產生噬菌體的潛在能力。溶原性細菌培養時,大多數原噬菌體不進行營養繁殖,但少數會自發脱離染色體,導致細菌裂解,但裂解發生的頻率較低,不易察覺;而在某些物理、化學因素(紫外線、X射線、氮芥等)刺激下,原噬菌體會脱離染色體,開始複製,從而導致溶原性細菌裂解,產生大量的噬菌體。
(2)具有抗同源噬菌體感染的“免疫性”。即溶原性細菌對其本身產生的噬菌體或外來的同源噬菌體不敏感,這些噬菌體雖然可以進入溶原性細菌,但不能繁殖,也不能導致溶原性細菌裂解,例如含有入原噬菌體的溶原性細菌,對入噬菌體的毒性有“免疫性”。
(3)溶原性細菌的復愈。溶原性細菌有時會丟失原噬菌體,又成為非溶原性細菌,此過程稱為溶原性細菌非溶原化,此時溶原性細菌並沒有發生裂解。
(4)獲得新的生理特性。如白喉桿菌只有感染了特定的原噬菌體後,才會產生白喉毒素,引起被感染機體發病 [3] 

溶原性細菌溶原性細菌的自發裂解

溶原性細菌正常繁殖時,通常不發生裂解現象,只有極少數(大約10-5)溶原性細菌中的原噬菌體會從宿主染色體上切割下來,進行大量複製,併成熟為噬菌體粒子,進而導致宿主細胞裂解,這種現象稱為溶原性細菌的自發裂解。即少數溶原性細菌中的温和噬菌體變成了烈性噬菌體。用低劑量的紫外線照射或其他物理、化學方法處理同樣能導致溶原性細菌誘發裂解,使溶原性細菌大量潰溶,釋放出噬菌體粒子。温和噬菌體這種產生成熟噬菌體顆粒和溶解宿主菌的潛在能力,稱為溶原性( lysogeny) [4] 
參考資料
  • 1.    劉組洞,江紹慧編.遺傳學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03:第205頁
  • 2.    辭海 生物分冊 修訂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12,第57頁
  • 3.    朱偉萍,張晶主編,水處理生物學,中國電力出版社,2008.08,第76頁
  • 4.    張小凡主編;張小凡,周偉麗,王志平編,環境微生物學,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04,第1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