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溪鳧圖

鎖定
《溪鳧圖》為元代畫家陳琳創作的紙本設色畫,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該圖描繪的是秋天的景色。一隻野鴨正立於水岸邊上,河裏水波陣陣泛起,岸上野草叢生,一株芙蓉樹正開得鮮豔。 [1]  該圖綠頭鴨造型準確,勾勒工謹,以水墨暈染,略加花青、赭石淡彩,花草筆墨縱逸簡括。 [2] 
中文名
溪鳧圖
作    者
陳琳
創作年代
元代
規    格
縱35.7釐米,橫47.5釐米
材    質
紙本
畫作類型
設色畫
現收藏地
台北故宮博物院

溪鳧圖畫作內容

此圖中一隻體碩羽豐的野鴨臨水而立,霜晴溪碧,秋意濃郁。 [1] 
該畫幅左有趙孟頫題記:“陳仲美戲作此圖,近世畫人皆不及也。子昂。”
詩塘有元人仇遠題跋。其中右上的芙蓉、下方的坡石小草和粗筆的水波都是趙孟頫所加,粗筆水波之下還可見到陳琳原畫細筆波紋的痕跡。畫上鈐有清人耿昭忠、乾隆帝、宣統帝等收藏印多方。 [3] 

溪鳧圖創作背景

《溪鳧圖》是陳琳求教與趙孟頫時,在趙氏的松雪齋中所作。時值元大德五年(1301年),該圖是在趙氏手把手的指導下,並且由趙氏潤色題識共同合作完成的一幅作品。 [4] 

溪鳧圖藝術鑑賞

溪鳧圖技法

《溪鳧圖》局部
《溪鳧圖》局部(2張)
整幅畫面保留了宋代花鳥相對嚴謹的造型和章法,區別在於通過相對粗拙的筆墨來作整體的勾染以呈現主體物象。野鳧的喙以蒼厚而毛澀的線勾出外輪廓,再以幹筆淡墨循其形理擦染而成,形質俱在。鼻孔則又以濃墨細線勾其內外以示其形。頭部則以濃淡不同的墨色來擦染。首先以不同緊松的筆觸擦寫以表現頭部及脖子不同部位組織的軟硬質地以及相互關係,然後根據需要敷以花青、染以不同深淺的墨色以體現頭部皮膚及羽絨狀況。濃墨細線,以肯定的筆觸圈出眼眶,淡色渲染眼球,晶瑩、潤澤,濃墨圈點眼瞳,傳野鳧特有之眼神。頸與軀幹相連接部分為白色羽毛,僅用兩根界線勾出外輪廓,略施極淡的墨。野鳧的前胸部則以點染筆法兩至三遍地完成羽毛,較好地表現了短羽的鬆軟。以粗拙的線條勾出左腿部及腳蹼,大腿上的羽毛較長用淡而長的弧線堆砌、錯綜,以顯羽毛的自然情狀。又以淡墨和赭石細勾分染以增其層次。為了表現緊緊包裹着小腿的皮的質感,則又細勾慢染,顯腳部皮質的起伏與韌堅。背上翅部則是精雕細琢的部分,以勾染繪出根部外側細毛層疊蓬鬆。翅前端幾根大羽則用濃淡不同的線依其物理的方向,以富有彈性的線勾出,與細羽形成對比,尾部上面翅之最前端以極概括的手法塗染、大筆寫出。整隻野鳧的描繪以明顯的帶有書寫性的筆法繪出。整體結構的精準表現了野鳧的一貫常態,極為傳神。補景行筆從容,線條極具概括力,筆觸簡潔、富有意趣,輕鬆地表現了畫幅上部的芙蓉以及下部的雜草。坡石的線條極為自如,看似隨意間形質皆備,誠是“筆簡而意繁”疊壓在細勁水紋上粗簡的復筆,潤而凝、松而實。這些筆觸表現的雖是背景,但橫貫畫幅,時於整體意筆氣氛的營造有着極為重要的作用。 [4] 

溪鳧圖構圖

畫面寫生式的畫一隻野鴨,本來構圖容易陷於平板,但坡岸一條很粗的斜曲線,使畫面起了變化,加以淡墨的不規則的水紋線條,使之有了起伏變化。然後在右上角用線描出芙蓉花,以及坡上車前草和兩叢野草,使之豐滿充實,疏密有致。 [5] 

溪鳧圖名家點評

現代文學家、畫家馮驥才:這畫的確美妙、生動和自然。連霜消日曬、光暖波涼的感覺都能讓人感到。雖是戲作,筆墨卻是上乘。你看,這土坡的蒼厚,鴨羽的柔軟,花葉的肥嫩,水紋的光滑,全用不同質感的線條區分開。顏色不多卻非常豐富;赭黃的調子洋溢着秋天的風韻。 [6] 

溪鳧圖後世影響

陳琳的《溪鳧圖》與其他畫家的作品一起成為種標向,在花鳥畫發展中做出了兩個方面的貢獻。其一是把繪畫中的行利之分逐漸地引導到種新的審美境界中去,展現文人畫的進一步發展,與此同時,其自身也成為了一種傳統。將宋人繪畫中的嚴謹、規整、刻畫的造型,逐步向松靈、抒寫、淡治轉移。二是把黃家的設色體制水墨化,其特徵是:1、保持黃體的基本構圖和嚴格的造型性,但在表現形式上由緊轉松。2、將對於形廓的勾勒線描,變纖細為可以粗重並加強其抒寫性。3、變體面的色彩呈現為墨分五彩,變三礬九染的渲染法為皴、擦、書寫為主的乾濕表現。 [4] 

溪鳧圖歷史傳承

該圖曾經耿昭忠及清內府收藏。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3] 

溪鳧圖重要展覽

2017年10月4日—12月25日,台北故宮博物院舉辦“國寶的形成”特展,《溪鳧圖》在其中展出。 [7] 

溪鳧圖作者簡介

陳琳,生卒年未詳。元代畫家。字仲美,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畫院待詔陳珏子。琳世其業。善畫花鳥、山水、人物,得趙孟頰指授,多所資益,故其畫不俗,尤善臨摹古蹟。嘗作《夏木圖》,張雨題詩,有“董源夏木不復見,俗本紛紛何足觀;陳郎筆力能扛鼎,寫此千章生晝寒”之句。傳世作品有與趙孟頫合作的《溪鳧圖》軸。 [3] 
參考資料
  • 1.    唐譯編著.一生不可不知道的中國繪畫:企業管理出版社,2013.04:112
  • 2.    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編.中國文物大辭典 (上冊):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05月第1版:425
  • 3.    蔣文光主編,中國曆代名畫鑑賞 (上冊),金盾出版社,2004年09月第1版,第958頁
  • 4.    陳德馨.陳琳〈溪鳧圖〉之研究[J].漢學研究,2015,(第1期).
  • 5.    張書珩,劉慕主編.圖文版中國著名博物館 上:遠方出版社,2006年4月:187
  • 6.    馮驥才著.畫史上的名作 中國卷:文化藝術出版社,2016.01:108
  • 7.    台北故宮博物院推“國寶的形成”,從王羲之看到韓幹《馬圖》  .澎湃新聞[引用日期2018-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