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湯浚

鎖定
湯浚(1864~1936),字爾規,別號遁庵居士,生於清同治三年,宣統元年,拔貢全國第一名。參與編寫《定海縣誌》《定海廳志續補》、《定海縣新志》等四部志書,晚年着手進行《岱山鎮志》的編修。民國25年逝世。
本    名
湯浚
爾規
遁庵居士
出生日期
1864年
逝世日期
1936年

目錄

湯浚簡介

湯浚(1864~1936),字爾規,別號遁庵居士,生於清同治三年,世居岱山東沙鎮新道頭。湯浚出生在富貴之家,家中廣有田產。

湯浚生平

20歲那年,湯浚在縣學考試中以文章出眾,獲秀才第一名。光緒十四年(1888年)戊子應鄉試(考舉人)不第。至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補廩生(領取官費膳食津貼的生員)。是年秋,覆上省城應鄉試,考期將近恰逢義和團起事,各省戒嚴,秋試無法舉行,只得輟考返鄉。宣統元年,清廷循例開科取士,詔令各省州縣選生員入京赴試,湯浚例當入選。於是,他束裝上京,以應朝考。
湯浚在朝考中作了三篇策論,一首詩,其中一篇題目是“叔孫通定朝儀論”。這篇策論寫得精煉,全篇起承轉合,一氣呵成。考試官的批語是:“頭頭是道,切中時弊。”考試結果以拔貢全國第一名而列為榜首。拔貢是清代科舉中的一個學位,拔貢考就是從資深秀才中選拔品學兼優者貢入太學學習。3年期滿,經過廷試考職,優秀的可放州判、知縣或教諭、訓導一類的官職。湯浚的拔貢考試是清朝廢科舉後的最後一次朝考。這一屆,清廷放寬名額,應試者趨之若鶩,單江西一省投考者就有8000人,浙江也有4800人。湯浚能從眾多考生中脱穎而出,足見其學識非凡。欽命浙江巡撫部院、浙江提學司為湯浚立“文魁”匾額一塊,並直接授徵仕郎,試用江西直隸州州判。
不久,湯浚離家赴任,在江西直隸州任上,目睹災民遍地,烽煙四起,官場裏卻花天酒地,醉生夢死。他預感清王朝“大廈將傾”,決意棄官還鄉,過隱居生活。未幾,辛亥革命爆發,袁世凱逼清帝退位,湯浚不願違心為官,在任不到半年,就辭官回到了家鄉。在家鄉,他自號遁庵居士,從此絕意仕進。
民國初年,定海縣民政長丁中立、定海邑長(即縣長)金國書先後修書來聘,邀其出來任職,他都婉言謝絕。
民國9年(1920年),定海縣繼任知事馮秉章發起重修《定海縣誌》,來函邀請他到定海修志,任修志局主編,湯浚欣然允諾。在定海,他與同仁錢崇琦、王昌科等先後修成《定海廳志續補》、《定海縣新志》等四部志書,同時還集成一部《翁州詩徵》。此外,湯浚還應聘擔任了始編於民國12年的《普陀洛伽山志》的參校之責,是志編纂王亨彥先生在跋中稱湯浚為“邑人湯拔萃浚”。
湯浚晚年着手進行《岱山鎮志》的編修。因屬個人修志,這部志書耗費了湯浚大量心血。為考證資料,他常常不辭勞苦,跋山涉水,作實地考查,千方百計徵求口碑資料。他不僅自己嘔心瀝血,而且發動他的兄弟、子侄、兒婿乃至門人(學生)、學友、族人一起修志。其胞弟湯銘策、湯銘篆為他參校全志,長子湯浩負責校字,女婿沈立恭繪製地圖。為了編成《岱山鎮志》,湯浚全家為之付出了艱辛與才智。
自民國7年開始,至次年三月脱稿,待後又經數年修葺,至民國16年(1927年)九月付印。前後用了十年,始得修成,付梓成書計150部。
湯浚之孫德錟至今還極難得地藏着《岱山鎮志》的四冊手稿本,手稿本是湯浚親筆用繩頭小楷書寫的。是志首寇地圖,志十七,列表二,殿以餘錄,首有序,後有跋,時間下限民國七年(實際止於民國十五年付梓前夕)。圖為岱山島嶼圖。此書體例完備,資料翔實,文字簡練,可謂是民國初期浙江地方誌中的一部佳作。
除志書外,湯浚詩作頗豐,部分入選《翁州詩徵》,尚有《三壽合編》三卷、《冷香館詩文鈔》三卷、《蓬山兩寓賢詩人鈔》三卷,共計1144首。
湯浚為人耿直熱心,來拜訪他的人經常是絡繹不絕,此中有來岱山上任或出公差的官員,有定海縣或省裏來的墨客騷人,還有請湯浚排擾解難的普通百姓。
拔貢府第有三道大門,其中一道經常開啓,以供出入,另兩道大門,根據客人的地位身份來決定。湯浚接待客人時一般戴瓜皮帽,穿長衫,著布鞋,如果有重要客人,則在長衫外套一件絲質背心。
每天,湯浚要步行十幾裏,從拔貢府第到蓬山書院,去給學生講課,再從蓬山書院回到拔貢府第,一年四季如此,年紀大了,他就置了一頂小轎——“風涼轎”,窗子上配有玻璃。
每年,由湯浚組織一年一度的詩酒唱和會,湯浚用“風涼轎”把友人接至拔貢府第,殷勤款待。朋友相聚,嚐嚐新釀,和和新詞,也會談時論政。
湯浚的私宅,在鄉民們看來,更像是他們的官府衙門,因為府第裏住的“拔貢老爺”(鄉民對湯浚的稱呼)是一位把鄉民的事放在心上,能為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好老爺。
民國2年,江蘇省議會決定改食浙鹽為淮鹽。湯浚得知消息後,立即向浙江議會反映民情,懇請江蘇繼續食用浙鹽,最終為岱山鹽民爭得了岱鹽的銷路。
由於岱衢洋漁業生產的發展,東沙鎮漁船日多,人口漸增。人們開始填海塗建房屋,由此破壞了岱衢洋漁業生產的泊船地。湯浚通過考察,將東沙的海塗現狀繪成圖,加上文字説明,聯合東沙鎮十數名士紳向定海縣知事稟報,他們的行動得到了縣知事張寅的支持。1917年秋天,在東沙山渚頭至沙河口的海岸線旁,立起了—塊由定海縣知事頒佈的關於不準佔海造房的石碑。
湯浚於民國25年(1936年)丙子3月去世,享年73歲,葬於泥峙一房山之陽。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