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湖街村

鎖定
湖街村 [1]  屬泉州市惠安縣淨峯鎮一行政村。
中文名
湖街村
政府駐地
淨峯鎮
行政區類別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淨峯鎮湖街村
區    號
0595
所屬地區
惠安縣
下轄地區
下湖街、中湖街村、湖街、後厝等
方    言
閩南語
車    站
湖街長途汽車站

湖街村地名含義

小岞原是海島與淨峯隔海相望,往來者均需坐船搭渡。史傳,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宰相李文會(小岞後內人)返鄉省親,目睹狂風惡浪,舟楫險阻,故奏請皇帝,准予移山填海,御賜硃筆,劈下“鳳山”半壁、填海七華里,謂之“七里湖”又名“海湖”。後因地殼變遷,逐漸成為海潮沖積地帶。
清同治十一年(1873年)至光緒年間,先後有吳氏、邱氏、艾氏、陳氏、鄧氏村民相繼從東嶺、淨南等地遷至“七里湖”畔,圍灘築堤,開墾定居,開設店鋪,逐漸形成街道,以姓氏及所處地理位置而命名為西邱街、中湖街、下湖街、口湖、前申湖等村落,統稱為湖街。

湖街村歷史沿革

元時屬文質鄉,延壽裏,明清屬31都山前鋪,清道光年間(公元1850年)以後安民鋪。民國屬淨峯鄉、淨東保,1949年9月屬第三區(東嶺區),1952年屬第四區(淨峯區),1958年屬飛躍 人民公社,淨東大隊,1961年屬淨峯公社、湖街大隊,1985年改為湖街村委會,1992年鄉改鎮屬之。

湖街村地理位置

村莊位於惠安縣東海之濱淨峯“錢山”之“七里湖”畔,離縣城25公里,北距斗尾港8公里,東與小岞接壤,西、西北、西南與蓮峯、山前連接東北與赤土尾相鄰,南臨海。塗(寨)小(岞)公路從境內通過,湖(街)蓮(城)公路的始發地、村間水泥路連接塗小、湖蓮公路,交通十分便捷。

湖街村下級組織

下轄:口湖、中湖街、下湖街、西邱街、前申湖、後厝6個自然村,劃分12個村民小組。

湖街村人口、土地面積

湖街行政村區域面積2.7平方公里,全村共909户4094人,村落沿“七里湖”畔呈散村狀分佈,漢族,講閩南話,村民大都信仰佛教,供奉“媽祖”“保生大帝”“大普公”“王爺”小部分信基督教。

湖街村氣候與物產經濟

湖街村 [1]  夏無酷署、冬無嚴寒,但四季分明、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温度20左右攝氏度,年降水量在1300毫米左右,村民大都從事建築業(建築業收入佔全村經濟約70%)兼營、商貿、農業、交通運輸,第三產業等。通過新農村建設試點,現已建成“崇賢街”、“明秀街”兩條初具規模的商住街,商店、超市、農貿市場鱗次櫛比,有力地推進湖街村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

湖街村村容村貌

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湖街村的經濟得到迅猛發展,人們羣眾的生活水平和質量不斷提高,精神面貌發生深刻變化,全村境內高樓林立、道路寬暢平坦,户户通水通電,電視電話進入千家萬户,村間道路及主幹道均架設路燈,“夜明工程”遍佈全村,村民衣着華麗,出行摩托車化、轎車已逐漸進入百姓家,男女老少手機隨身帶,家用電器一應俱全,房前屋後花香草綠,2000年被縣政府評為“寬裕型小康村”。經過五個五年全村普法教育活動,村民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不斷增強,依法治村取得明顯成效,社會安定穩定。通過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村民的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待人和善,鄰里團結,家庭和睦,文明禮讓,扶貧濟困蔚然成風。村容整潔,村風純樸,自1990年至2009年已連續20年被惠安縣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村”稱號。

湖街村域內設施

境內有軍房(後為淨峯農(漁)中學)淨峯中心小學、淨英幼兒園、淨峯衞生院、村衞生所、閩南建工集團、鴻盛水產加工廠、糧油加工廠、石材石雕加工廠、淨峯工商所、農行斗尾港支行、淨峯信用社、潤佳、怡新超市、悦海旅社、淨峯供銷社、淨峯糧站、村民活動中心,淨峯鹽場,老人活動中心等企事業單位和文化衞生設施等。

湖街村旅遊景點

湖街村 [1]  崇武灣北側,海岸線長達3公里,一條3公里長的標準化石砌海堤寬直平坦,加之海灘雪白寬厚,海沙平坦,海水清澈,風平浪靜,是旅遊、渡假、休閒散步,日光浴、游泳的好去處,與淨峯寺風景區,斗尾港工業園區,大竹島農業觀光園連成一體,開發旅遊業前景廣闊。

湖街村歷史人文

解放初期,為鞏固政權及對敵鬥爭,解放軍某部進駐湖街(營部設在西邱街邱全成大屋,該大屋土改劃分階級時被“清算”,自1950年至1970年間的淨峯區公所、淨峯公社等行政機關均在此設立)。部隊後來在湖街村口湖自然村劃地建“軍房”(大約駐紮一排兵力)。佔地2000多平方米,後部隊轉移,該“軍房”改辦成淨峯農(漁)中學,為淨峯培養大批的財會、農技人員,該校第一任校長陳桂枝,“文化大革命”初停辦。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