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湖南南洞庭湖濕地和水禽自然保護區

鎖定
南洞庭湖位於中國第一大淡水湖泊――洞庭湖西南,面積1680平方公里。已被國家列為“濕地和水禽自然保護區”,南洞庭湖是一座大自然的迷宮,生態環境優良的湖泊濕地,浩渺無垠的水域,翠綠渾圓的丘崗山地,風情萬種的湖汊半島,生活着多種珍稀瀕危水禽和其它野生植物。
中文名
湖南南洞庭湖濕地和水禽自然保護區
地理位置
中國第一大淡水湖泊――洞庭湖西南
佔地面積
2.4萬公頃
著名景點
萬頃蘆蕩、百里柳林、萬洲迷宮、湖上草原、
蘆花飛雪、洞庭觀日、凌雲塔、鎮江塔、自然漁村

湖南南洞庭湖濕地和水禽自然保護區基本概述

湖南南洞庭湖濕地和水禽自然保護區 湖南南洞庭湖濕地和水禽自然保護區
南洞庭湖位於中國第一大淡水湖泊——洞庭湖西南,面積1680平方公里。已被國家列為“濕地和水禽自然保護區”,南洞庭湖是一座大自然的迷宮,生態環境優良的湖泊濕地,浩渺無垠的水域,翠綠渾圓的丘崗山地,風情萬種的湖汊半島,生活着多種珍稀瀕危水禽和其它野生植物。有鳥類164種,魚類114種,蝦類9種,貝類48種,濕地863種。
一望無際的南洞庭湖水天一色,星羅棋佈的湖洲上蘆蕩萬頃,草甸青葱;屹立於水中的“凌雲塔”、“鎮江塔”和散佈於湖島之上的“范蠡祠”、“西施墓”、“楊幺墓”等眾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伴隨着一個個神奇的故事和美麗的傳説,讓人感嘆大自然的神奇和壯美,驚異於洞庭湖歷史的悠遠和湖鄉文化的絢麗。南洞庭湖旅遊區由萬子湖原生態濕地風景區、胭脂湖休閒度假區、後江湖水上娛樂區和蠡山島風景區四個特色各異又緊密相連的部分組成。
1680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散佈着118個人跡罕至的湖洲和湖島,是一座大自然迷宮和遺傳基因庫。2002年2月被列為國際濕地自然保護區,有植物863種,鳥類164種,魚類114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中華鱘、白鱘白頭鶴中華秋沙鴨等10種。
2.4萬公頃的湖洲蘆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葦荻羣落,湖洲野生綠色食品野芹菜、藜蒿、蘆筍和蓼米被譽為“洞庭四珍”,主要景點有萬頃蘆蕩,百里柳林、萬洲迷宮、湖上草原、蘆花飛雪、洞庭觀日、凌雲塔、鎮江塔、自然漁村等。
南洞庭湖區的菜,以烹製河鮮、家禽和家畜見長,多用燉、燒、臘的製法,代表菜有"洞庭金龜"、"網油叉燒洞庭桂魚"、"蝴蝶飄海”、"冰糖湘蓮"等名餚。在沅江可住沅江賓館、洞庭賓館、瓊湖賓館等處,價格不貴,條件不錯。南洞庭湖湖洲上生長的野芹菜、野藜蒿、蘆筍和蓼米被譽為"洞庭四珍,是值得購買的野生綠色食品。 [1] 

湖南南洞庭湖濕地和水禽自然保護區地理位置

湖南省南洞庭湖濕地水禽自然保護區位於洞庭湖西南,沅江市境內,地跨東徑112°18′15″至112°56′15″,北緯28°113′30″至29°3′45″。保護區內有15個鄉、鎮、場,30萬人口,總面積16.8萬公頃。

湖南南洞庭湖濕地和水禽自然保護區自然條件

1、地貌:該區屬長江中下游洞庭平原堆積而成的沼澤地貌。境內河岔縱橫,湖泊星羅棋佈。全區由118個湖洲和18個湖泊組成。
2、土壤:南洞庭湖濕地土壤,主要為潮土、沼澤土和沼澤化草甸土
3、水質:洞庭湖屬過水性湖泊,湖水更換週期最長為19天。據檢測,水質屬國家標準Ⅱ類。
4、氣候:南洞庭湖區屬華中地區亞熱帶濕潤性氣候,其特點是陽光充足,雨量充沛,日照和無霜期都比較長。 [2] 

湖南南洞庭湖濕地和水禽自然保護區物種資源

湖南南洞庭湖濕地和水禽自然保護區 湖南南洞庭湖濕地和水禽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內鳥類資源極其豐富,據調查記錄表明,本區有鳥類16目43科164種,其中鴨科30種,鷸科19種,鷺科14種,鷹科6種,隼科4種,雉科3種,雀科4種,秧雞科9種,杜鵑科4種,翠鳥科4種,反嘴鷸科3種,伯勞科3種,鴉科6種。據專家測算,在此越冬的候鳥有1000萬隻左右,國家重點保護的鳥類有白鸛805只,黑鸛300只,白頭鶴200只,白鶴400只,白琵鷺1000多隻,大鴇30只,白忱鶴400只,天鵝400多隻,灰鶴1000只,中華秋沙鴨20多隻,白額雁30000只,豆雁35000只。1997年,日本雁類協會池內俊雄測出此處小白額雁30000多隻,遠遠超出世界記錄的18000只。另外,保護區有植物154科475屬863種,獸類23種,爬行類23種,兩棲類8種,魚類12目23科114種,蝦類4科9種,貝類9科48種。  1680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散佈着118個人跡罕至的湖洲和湖島,是一座大自然迷宮和遺傳基因庫。2002年2月被列為國際濕地自然保護區,有植物863種,鳥類164種,魚類114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中華鱘、白鱘、白頭鶴、中華秋沙鴨等10種。2.4萬公頃的湖洲蘆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葦荻羣落,湖洲野生綠色食品野芹菜、藜蒿、蘆筍和蓼米被譽為“洞庭四珍”,主要景點有萬頃蘆蕩,百里柳林、萬洲迷宮、湖上草原、蘆花飛雪、洞庭觀日、凌雲塔、鎮江塔、自然漁村等。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