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渾河

(黃河的支流(內蒙古))

鎖定
渾河,亦稱紅河、洪河,蒙古語稱烏蘭木倫,古稱中陵水。 [4]  黃河支流,上游山西省境內稱蒼頭河滄頭河),發源于山西省平魯區(原平魯縣),在長城的殺虎口附近流入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境內後,先自東向西流,然後又折向西南進入清水河縣,於岔河口附近匯入黃河。主要支流有古力半吉河、清水河等。河流全長約200公里,內蒙古境內長約119公里,流域面積約2500平方公里。渾河的河谷時寬時窄,最寬處為4000米,平均寬度為2000米,河道則又寬又淺,河水含沙量大,河岸不穩定,經常在洪水衝淘下使河岸崩坍,至使河流改道頻繁,是一條典型的多泥沙山溪性河流。 [1] 
渾河流域地處黃土高原乾旱區,渾河是流域內重要的灌溉水源。沿岸及支流多建有水庫以利灌溉。較大的有海子灣水庫、壋陽橋水庫,並形成相應的灌區。
中文名
渾河
別    名
紅河
洪河
中陵水
烏蘭木倫
所屬水系
黃河一級支流
地理位置
山西省朔州西北部、內蒙古呼和浩特南部
流經地區
平魯、右玉、和林格爾、清水河縣
發源地
山西省平魯區料八山
主要支流
蒼頭河 清水河 古勒半幾河
河    長
200 km
流域面積
2500 km²
平均流量
8.28 m³/s
河    口
清水河縣王桂窯鄉於岔河口

渾河名稱由來

渾河上游滄頭河(蒼頭河),古名中陵川,樹頹水,又稱吐文水(注),稱兔毛河。 [8]  水經注稱:“中陵川水,會樹頹水,注入河水”。明代又稱兔毛河。《歸綏識略》記有兔毛河水橋,俗稱九龍洞。據清“朔平府志"載:“滄頭河(蒼頭河)在威遠城南一百五十步,發源平魯區(原平魯縣)西邊內,東流出境,經威遠會滄水因名。" [9] 

渾河幹流概況

渾河干流走向及水系分佈 渾河干流走向及水系分佈
上游山西省境內稱蒼頭河滄頭河),發源于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郭家窯、大破石 [2]  (《右玉縣誌》載:源於平魯區(原平魯縣)大破石、麻黃頭村和黑果溝、郭家窯等地,匯流於三層洞 [8]  ,《清水河縣誌》稱料八山 [4]  ,《和林格爾縣誌》稱駱駝山 [6]  ),向東流至鄭家營,在右玉縣境內東西兩岸接納馬營河、歐家村河、牛心河、李洪河、大沙河等支流後,經殺虎口出境流入內蒙古和林格爾縣。朔州市境內全長96公里,右玉縣段流長75公里,流經面積1876平方公里 [9]  。從威坪堡鄉燕家堡入境,經威遠堡、梁家濁坊、高牆框、楊千河、城關、殺虎口七個鄉鎮 [9]  [8]  ,流域面積2036平方公里,河道寬100米~300米,幹流比降1/140~1/400,清水流量0.5立方米/秒,徑流模數4.22立方米/平方公里,年徑流量8760萬立方米。 [2]  蒼頭河,因河牀寬,變化大,無航運和水產價值。因屬常流水,可灌溉農田。 [8] 
滄頭河(蒼頭河)經殺虎口至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境內,稱渾河。向西北至三十二村,再轉西南經店子、大紅城入清水河縣境,和林格爾境內長72公里。 [3] 
渾河經新店子、大紅城入清水河縣境,至王桂窯鄉於岔河口匯入黃河。清水河境內流程32餘公里,河面寬50~100米,河道比降2.28‰,集水面積27253公頃,渾河流經黃土丘陵與土石山區,河道特點為川峽相間的葫蘆型河谷,東台山以下均有清水,兩岸的河灘平地為富庶之區。沿河一帶古城址較多,境內有古勒半幾河匯入,其中以清水河為最大支流,由於河牀低,沿河沒有引灌,擋陽橋水庫竣工後,部分地區具備引灌條件。 [4] 
渾河(蒼頭河)右玉右衞鎮段 渾河(蒼頭河)右玉右衞鎮段
渾河(蒼頭河)右玉馬營河村河道濕地 渾河(蒼頭河)右玉馬營河村河道濕地
渾河(蒼頭河)晉陝省界段 渾河(蒼頭河)晉陝省界段
渾河和林格爾縣羊羣溝鄉白其口村一段 渾河和林格爾縣羊羣溝鄉白其口村一段
渾河和林格爾縣新店子鎮一段 渾河和林格爾縣新店子鎮一段
渾河和林格爾縣大紅城羊羣溝段 渾河和林格爾縣大紅城羊羣溝段
渾河檔陽橋水庫庫區段 渾河檔陽橋水庫庫區段
渾河檔陽橋下游清水河縣段 渾河檔陽橋下游清水河縣段
渾河、清水河交匯處 渾河、清水河交匯處
渾河清水河縣宏河鎮聚寶莊村段 渾河清水河縣宏河鎮聚寶莊村段
渾河在清水河縣岔河口匯入黃河 渾河在清水河縣岔河口匯入黃河

渾河水文特徵

渾河河水含沙量大,是一條典型的多泥沙山溪性河流, [1]  水位、流量隨季節變化而變化。《右玉縣地名錄》載:蒼頭河河牀寬100~1000米,流量為0.5立米/秒,結冰期一般為150多天, [9]  《和林格爾縣誌》載:渾河平均徑流量1.1億立米,最大流量2840立米/秒。 [6]  下游《清水河縣誌》載:平均流量8.28立方米/秒,最大流量808立方米/秒。 [4] 

渾河主要支流

渾河蒼頭河段支流

上游蒼頭河全流域有支流179條,其中15公里以上有12條,20公里以上的有4條,主要有馬營河、歐家村河、大沙河、牛心河、李洪河等。 [8]  [9] 
馬營河,發源於左雲縣元墩溝,經右玉縣黃家灣入右玉縣境。由東向西流經破虎堡、李達窯、右玉城關、殺虎口4個鄉鎮,於馬營河村西注入蒼頭河,全長30公里;流經面積48.1平方公里,河牀約寬百米,平時流量0.2立方米/秒,屬常流河,明清時代沿河駐有騎兵,簡稱“馬營”,故稱馬營河。 [8] 
歐家村河右玉縣城段 歐家村河右玉縣城段
歐家村河,系蒼頭河支流,“朔平府志”上稱“小南河”,係指右玉城南一條河。發源於左雲縣陳家窯,流經右玉縣歐家村,城關兩個鄉鎮,於右玉城西南注入蒼頭河。全長30公里,河牀寬80米左右,屬常流河。流域面積150平方公里。右玉城南門明清時有一座大橋,稱“普濟橋”,後發洪水沖毀,1949年後又新建木橋,後又沖毀。1971年於此橋東300米處新建大橋一座,是大同通往呼和浩特的主要橋樑。 [8] 
大沙河,發源於右玉縣西丁家窯鄉聖水堂,由西南向東北流經丁家窯、楊千河兩鄉,予楊河鄉小蒲洲營注入蒼頭河。全長20公里,河牀寬l00米,屬常流河。流域面積7l平方公里。因河兩岸均為沙土,故名大沙河。 [8] 
楊千河,舊名楊千户河。發源於本縣後莊窩村,由西南向東北流經楊千河鄉,於曹家堡村注入蒼頭河。全長l5公里,河牀寬80米,屬常流河。流域面積95平方公里。明代因有一楊姓的千户官在此河北岸鎮守,故名楊千户河,後簡化為楊千河。 [8] 
牛心河,發源於左雲縣喬家窯,由西北向西流經右玉縣白頭裏鄉,於楊家村西注入滴水沿水庫,全長20公里,河牀寬60米左右,屬常流河。流域面積60平方公里。因河主流區域在牛心鄉,故名牛心河。 [8] 
李洪河,發源於左雲縣大西莊,由東向西流經右玉縣白頭裏村,於楊樹注入滴水沿水庫,全長18公里,河牀寬100米左右,屬常流水。沿途有5條支流,流域面積140平方公里。因該河於李洪河村東匯諸水成河,故名李洪河。 [8] 
二道河,該河從滴水沿水庫開始,由南向北,後轉入西北,流經威遠堡、梁家油坊兩個鎮,於東劉家窯注入蒼頭河。全長11公里,河寬11米,屬常流河,流域面積38平方公里,因該河由李洪河、石匣河匯合而成,故名二道河。
三道河,發源於平魯區(原平魯縣)上、下徐伏,由西南向東北流經右玉縣西碾頭、高家堡、白頭裏3個鄉,於野場注入滴水沿水庫。全長25公里,河牀寬30米,屬季節性河流,流域面積160平方公里。因河牀兩岸均系石頭,又似匣子,故名石匣河。 [8] 
沿山吾河,發源於平魯區(原平魯縣)張家花板村南,於右玉縣西碾頭鄉金家花板村入右玉縣境。由西南向東北流經西碾頭、威遠鎮、白頭裏3個鄉鎮,於滴水沿村注入二道河。全長20公里,河牀寬約15米,屬常流河,流域面積約l00平方公里。因河在沿山吾村西南匯諸水成河,故名沿山吾河。 [8] 
郭敖屯河,發源於右玉縣牛心鄉劉家窯,由東北向西后轉西北,流經牛心鄉、高牆框鄉,於高牆框村西注入蒼頭河,全長16公里,河牀寬50米,屬常流河,流域面積57平方公里。因河流經郭敖屯村,故名郭敖屯河。 [8] 
雙合屯河,發源於右玉縣境內碑堰山東麓,由西南流向東北,流經丁家窯、威遠鎮、楊千河3個鄉,於小蒲洲營村南2公里處注入蒼頭河。全長17公里,河牀寬10米左右,屬常流河,流域面積65平方公里。因該河匯諸水於雙合屯村南成河,故名雙合屯河。 [8] 
十里河,發源於牛心鄉興盛莊村。由東向西流經牛心堡、高牆框2個鄉,於八裏鋪注入蒼頭河,全長19公里,河牀寬約15米,屬常流河。流域面積56平方公里。因位於右玉城南10華里,故名十里河。 [8] 
幹河,發源於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的板中溝,流經平魯區(原平魯縣)境蔣家坪鄉,於右玉縣趙李窯入右玉縣境,由西向東流經丁家窯、威遠鎮兩個鄉鎮,於威遠城南注入蒼頭河。全長28公里,河牀寬約20米,屬季節性河流,流域面積為l2平方公里。 [8] 

渾河渾河段支流

湯溪河,發源於平魯區(原平魯縣)六墩、九墩和黑家窯村,匯入大廟坡的水13處,西折入內蒙古境內,注入清水河。右玉境內全長約l5公里,河牀寬6至15米,平時泉水匯流量為50~100公升/秒,汛期常發洪水,水位隨季節和雨量多少而變化,屬常流河。流域面積為53平方公里,兩岸多山,坡度一般較緩。 [8] 
支流清水河清水河縣城區段 支流清水河清水河縣城區段
支流清水河石峽口水庫庫區段 支流清水河石峽口水庫庫區段
清水河,南北朝時稱樹頹水,遼金時稱寧邊河,發源于山西省平魯區(原平魯縣)西北20公里大頭山下的大咀溝。由盆地青鄉入境,橫貫縣境中部,自東南向西北呈弧形,折向西南流經西咀子至岔河口與渾河匯合,又西入黃河,縣境內全長51.5公里,集水面積671平方公里,河道比降7.71‰,河面寬30~50米。據清水河縣水文站水文資料記載:多年平均流量為0.84立方米/秒,年平均最大流量為1971年的1.87立方米/秒,最小流量為1976年的0.46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洪峯流量為770立方米/秒,洪峯最大流量為1968年8月1日達192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輸沙量為117.8公斤/秒,最大年份為1971年的350公斤/秒,最小年份為。1977年的21.3公斤/秒。其特點是:水位季節性變化大,含沙量小,階地發育。由於河牀底,引灌條件差。1974年,石峽口水庫竣工後,部分地區開始澆灌,保灌面積為335公頃。 [4] 
古勒半幾河,發源於和林格爾縣油房溝,由五良太鄉入境,橫貫清水河東北部,由東向西注入渾河。縣境內全長32公里,河牀約100,'--200米,集水面積22080公頃,河系控制利用係數為10%,是縣境內東北部地表水系、地下水系排泄帶,沿河沒有灌溉設施。 [4] 
馬廠河,是渾河一大支流,發源于山西平魯區(原平魯縣)。流經本縣羊羣溝鄉的前、後三波羅、黑土崖、東石咀子,四、五間房、大灣、新豐農場等25個村莊注入渾河, [7] 
五龍泉,位於殺虎口公社,北草廠正北後溝處,有五個水泉組成,水流灣曲多處,似龍形象,故名五龍泉。泉水通過馬營河果園,流經水磨溝,彙集滄頭河(蒼頭河)。 [10] 

渾河治理開發

滄頭河(蒼頭河),因河牀寬,變化大,無航行和水產價值,可灌溉農田。主要的建築物有四處。上游,建有常門鋪中型水庫一座,在其支流李洪河與石匣河匯合處,建有滴水沿中型水庫一座,在其支流石匣河的中游,東碾頭村西,建有東碾頭小型水庫一座,這三座水庫均可養魚澆地,對右玉縣發展農業和多種經營創造了有利條件。在該河的下游,右玉城西建有西橋一座,此橋系水泥結構,其它支流建橋10座。 [9] 
上游建有常門鋪水庫,其支流李洪河與石匣河匯合處,建有滴水沿水庫,石匣河中游還建有東碾頭水庫。這三座水庫均可養魚澆地,對右玉縣農業發展和多種經營創造了有利條件。右玉城西有大橋一座,威遠城東有東大橋一座,其支流有橋十座。其中馬營河橋,右玉城東南的歐家村河大橋,為交通主幹橋。 [8] 

渾河蓄水工程

常門鋪水庫 常門鋪水庫
常門鋪水庫,位於右玉縣西南18公里,在滄頭河(蒼頭河)的上游,常門鋪村西,故得名常門鋪水庫。建於1972年,竣工於1973年,並蓄水。水庫上游控制面積320平方公里,壩高22米,長320米,壩的結構是內土外石,總庫容為2126萬立方米,有溢洪道,輸水洞,衝紗洞一處,水深15米,水面面積1500畝,清洪渠三條,有效灌溉面積31000畝,現已養魚50萬尾。 [10] 
滴水沿水庫,位於右玉縣城西南8公里,在滄頭河(蒼頭河)的支流李洪河、石匣河匯合處的奶頭山之下,滴水沿村東,故名滴水沿水庫。該庫建於1958年,竣工於1959年。水庫上游控制面積為324平方公里。土壩結構,外面包石塊,高14.5米,長100米,總庫容為2489萬立方米。有涵洞一個,溢洪道一條。水深1.5米,水面面積1500畝,可以養魚。現有各種魚5萬餘尾,主要有草魚,鰱魚等。從1965年開始,幾年來累計打魚14萬斤,一般為5斤左右。該庫泥沙淤積較大,據1978年的實測,泥沙淤積已達1860萬立方米,佔原庫容的59.2%,每年平均淤100萬立方米。有清水渠二條,可澆地1000畝。 [10] 
東碾頭水庫,位於右玉縣城南16公里,滄頭河(蒼頭河)的支流石匣河上游,高家f莖公刮:東碾火村西,故名東碾頭水庫。建於1968年,1977年竣工.水庫上游控制面積94平方公里。水庫均為土石壩,壩高27米,長60米:總庫容893萬立米。有溢洪道,設有電灌站一處,澆地l萬1玎,水面面積150畝,水深10米,可以養魚,已養魚50萬尾,主要是j#魚、鰱魚,1979年已開始打魚,現已打魚5000斤左右。 [10] 
樊山溝水庫,位於清水河縣喇嘛灣鎮樊山溝村,1982年興建,投資8萬元,屬社辦水庫。流域面積15平方公里,總庫容70萬立方米,大壩高18米、長130米,設計灌溉面積66.7公頃,實際灌溉面積20公頃,後由於水源少,庫容淤積等原因,於1984年廢棄。 [5] 
白旗窯水庫,位於縣境北部五良太鄉白旗窯村,始建於1956年,1959年竣工。水庫由清洪兩個水庫組成,清水庫位於下游,最大蓄水量50萬立方米,洪水庫位於上游,均屬社辦水庫,國家投資5.8萬元,工程總造價6.5萬元,流域面積25平方公里,總庫容50萬立方米,大壩高12米,長130米,灌溉面積66.7公頃,建有小型水電站1座,裝機12千瓦,解決了白旗窯、石莊子和十三號3個自然村照明問題,後由於水庫淤積嚴重等原因,於1982年廢棄。 [5] 
紅崖溝水庫,位於縣城上游4公里處紅崖溝村,建於1971年9月29日,1975年竣工,屬於社辦水庫。投資14萬元,流域面積11平方公里,總庫容70萬立方米,壩高25米,壩長120米,設計灌溉面積200公頃,實際灌溉面積66.7公頃,後由於水源少等原因,於1984年廢棄。 [5] 
劉老婆窯水庫,位於清水河縣五良太鄉劉老婆窯村,1974年開工,1975年竣工,屬社隊自辦水庫。集水面積5平方公里,總庫容30萬立方米,壩高15米,壩長30米,有效灌溉面積33.3公頃,是1座以灌溉為主兼養魚類的小型水庫。 [5] 
密令溝水庫,與和林格爾縣合辦,1958年開工,1960年竣工。庫址在密令溝村西、渾河北岸。庫區佔地9平方公里,水庫大壩橫截密令溝水源(此河為渾河主要支流)。水庫工程由攔河壩、溢洪道、退水渠組成,庫外開挖南北乾渠兩道,北乾渠建有發電站1處,南乾渠建有大渡槽1條。土壩頂寬4米,底寬110.65米,總長415米(主壩長160米,副壩長255米),設計庫容190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340萬立方米,年徑總流量為1375萬立方米,清水平均秒流量為0.35立方米,溢洪道泄洪量為每秒40立方米,退水渠長為1595米,乾渠兩道總長19公里,南千渠渡槽長86米(六墩五跨),供清水河縣引水灌溉。北乾渠建一級揚水站1處,揚程14米,引水渠長350米,供和林格爾縣大紅城鄉提水灌溉。水庫總用工6349萬個。國家投資89.36萬元。1963年,進行擴建和加固.總灌溉面積達1400公頃(和林格爾縣灌溉433公頃,清水河縣灌溉467公頃)。建庫後,運行13年,於1973年7月21日,因水庫上游連降暴雨,造成洪水上漲,將大壩沖垮,使工程報廢。 [5] 
擋陽橋水庫 擋陽橋水庫
擋陽橋水庫,位於縣境北部王桂窯鄉的渾河上,由內蒙古農牧學院和清水河縣水電局共同設計,1971年5月10日動工興建,投資280萬元,1974年10月竣工。集水面積4645平方公里,壩高25米、壩長105米,總庫容為6090萬立方米,系攔蓄入黃泥沙併兼顧灌溉發電防洪的水庫,壩體為壩擋陽橋水庫橋合一漿砌石重力壩和非溢流橋壩,有效灌溉面積567公頃。 [5] 
石峽口水庫 石峽口水庫
石峽口水庫,位於縣境東部盆地青鄉石峽口村,1972年10月,動工興建,投資208萬元。1974年竣工。集水面積254平方公里,大壩高33米,壩長240米,總庫容為1666萬立方米。系黃河水系清水河上的一座以灌溉為主的中型水庫。水庫大壩是用水力衝填泥築成的,亦稱“水墜壩”。其方法是預先在壩梁處建設攔泥圍堰,在左右岸取土場設輸泥渠,以抽水機提水加壓衝擊取土場,以人力和機械造泥漿,由輸泥渠導入圍堰,經脱水固結,逐層加高。具有工效高、省投資、質量好、施工技術簡單等特點。此法築壩在內蒙古自治區尚屬首次,1979年,此項目獲內蒙古自治區科研成果三等獎。在大壩右側設有斷面為4×4米的泄洪隧洞1個,泄洪可達107.8立方米/秒,建有寬13米的溢洪道1處,當溢洪水深達到3.92米時,泄洪可達154.5立方米/秒。並建有封閉式豎井1座,用平板閘門控制流量。設計灌溉面積為1933公頃,由於灌區地處黃土高原,溝壑縱橫,土地又不平整,灌區配套費工費時,有效灌溉面積為384公頃。 [5] 
新店子鎮前窯子水庫 新店子鎮前窯子水庫
前窯子水庫,位於和林格爾縣新店子東,此工程1973年正式投入施工,1978年底停建。國家投資500多萬元,耗費了不少的人力、物力,大壩工程沒有建成,灌區雖做了部分工程,但效益不大。 [7] 
海子灣水庫 海子灣水庫
海子灣水庫大壩 海子灣水庫大壩
海子灣水庫,位於朔州市右玉縣海子灣村下游2公里的紅河支流蒼頭河上,距右玉縣城約35公里,水庫控制流域面積2022平方公里,總庫容為980萬立方米,最大壩高10m,工程等別為Ⅳ等,是以供水為主,兼顧養殖、旅遊和生態效益的小型水利工程。 [11] 

渾河引水工程

清水河北有古力半幾河及渾河,自和林格爾縣界流入,中有清水河縣自山西平魯區(原平魯縣)境流入,亦可開渠引灌。《綏遠省調查概要》記載:民國21年(公元1931年),縣內已成之渠道有四:一目青龍渠、二日興隆渠、三日順成渠、四日潦龍渠。 [5] 
青龍渠,位於清水河縣北岸,長約1.5公里,深寬0.7~1米不等,由雷胡坡後東大廟灣築堤壩起,引導河水入東門至永安街經廳署前石橋下伏流至西門外,分為左右二派。可灌溉城內蔬菜地百餘畝。此渠開掘於清康熙年間。原為清康熙四公主灌園渠。後四公主移居歸化城,人走園空。時至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仍渠流如舊,城內居民開始利用此渠灌溉城外蔬菜地,並逐漸修建,將渠延長到縣城西門外,橫貫縣城,可澆灌農田約27公頃,通年以清水灌溉。由城內農民合力經營。此渠一直使用在1965年,翌年,農田灌溉被機並所代替。 [5] 
興隆渠,此渠開自清乾隆年間,渠在縣城南0.5公里處。由東南朱家山溝內引泉水入渠,傍南山西流至南溝大灣與席麻溝引出之泉水會合,流至祁家溝等村,歸入清水河,渠長3公里,寬深0.7~1米,能灌田20~27公頃。沿渠各村輪流澆灌地畝,一直平安無事。此渠在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曾發生祁家溝與南海子兩村因水爭訟一事,通判馬元驥訊斷,準兩村分用,並刊立石碑。分立府衙門首,永資遵守(碑文見《附錄》)。此渠後被機井灌溉取代。 [5] 
順城渠,民國初年,建在城西2.5公里處的小廟子村,由村東太平莊山麓,引清水河水入渠,經村內與聖泉寺之泉流合,到村西,渠長2公里,寬深0.7~1米,可澆灌農田百餘畝。後被機電井取代。 [5] 
潦龍渠,清末建於縣城東神池窯村,長2公里,寬深0.7~1米,由村東南窯子築壩,引清水河水入渠至南海子村灘,又歸入清水河。可灌田13--.-20公頃,後被機電井取代。 [5] 
石峽口水庫楊家窯灌區,1973年開挖,由於施工能力所限,各種干擾,工期拖延9年之久,到1980年10月,主體工程基本完工。乾渠全長19.3公里,渠寬1.2米、渠深1.5米,漿砌石。有渠首引水樞紐工程1處,水壩1座,支渠5條,乾渠綠化19公里。設計灌溉面積907公頃。1981年夏季,最大灌溉面積僅有267公頃,其原因主要是支渠工程不配套,是年,又遇暴雨山洪襲擊,造成千渠19項交叉工程破壞嚴重,使其乾渠難以發揮大的效益。1982年,重新修復乾渠水毀工程,農田受益面積增加。後因資金、管理等原因使乾渠報廢,使灌區大面積耕地基本屬於旱田。1981年,東莊子引水灌區配套工程開工,是年,部分工程遭水毀,翌年,進行修復,可澆地73.3公頃。木匠窯滾水壩,有引水乾渠1處,乾渠總長2000米,灌溉面積40公頃,效益顯著。 [5] 
風雷灌區水利工程。該灌區在古力半基河下游,主要灌溉王家二十號、苗家;十九號兩個行政村的土地。1965年採取民辦公助形式,在碾房溝村南,建成引洪樞紐工程1處,築混凝土滾水壩1座,進水閘泄水閘各1個,.並建成從樞紐工程到苗家二十九號村2公里長的引水乾渠1道。1975年灌區引水工程進行續建,到1978年·修成長13公里的大幹渠1道,支渠13道,交叉工程20處,橋涵5座,護岸石堤2500米。為保證枯水季節用水,同時在灌區內建成兩座小型水庫,引水和蓄水相結合,灌溉面積達到0.37萬畝。 [7] 
前窯子水庫灌區引水工程。該灌區位於渾河中下游,東起本縣新店子鄉,西至清水河縣擋陽橋水庫回水線上。東西長55公里,南北寬1.5~8公里。灌區受益地區有新店子、三道營、大紅城、新豐、新紅和羊羣溝鄉的部分村莊。灌區工程於1975年施工,1983年完工,歷時8年。其引水工程有石咀子樞紐工程1處,開挖南北乾渠2道,總長22公里(南乾渠4.84裏,北乾渠17.2公里),乾渠交叉建築物21處,乾渠排洪工程44處,乾渠大車橋10座。石咀子樞紐工程建在前窯子水庫以下9公里處石咀子村東,溢流堰最大泄流量為1030秒立米。南北乾渠建築物均按Ⅱ級建築物設計,洪水流量為20年一遇,不作校核。灌區水庫未合攏蓄水,引水工程未能發揮效益。現僅通過石咀子樞紐工程調節,利用渾河水源灌溉新店子和新豐鄉部分村莊土地4000~5000畝。 [7] 
馬廠河引水工程,1961~1969年,國家先後共撥款25.8萬元,在東石咀子修築鉛絲籠滾水壩l座,進、泄水閘各1處,灌溉土地2000畝。四間房灘開自流引水渠l道,利用清水灌地500畝。大灣村西修築砌石滾水壩l座,進、泄水閘各1處,開挖乾渠4公里,打淤地堰3000畝,灌溉土地4000畝。新豐農場建成總長40米的鉛絲籠滾水壩樞紐工程1處,此工程已於1966年被水沖壞。進水和泄水閘4孔,消力池1處。開通農場至亂岔溝總長3.6公里的引水乾渠2道,隧洞2處,可灌溉土地3000畝。 [7] 
清一干渠,屬右玉縣常門鋪水庫所轄,因清水編號名。該渠從常門鋪水庫開始至毛家嶺村北,南北全長11.5公里,渠口底寬2米,最大流量2立方米/秒,灌溉面積1500畝。 [10] 
洪二乾渠,屬右玉縣常門鋪水庫所轄,因拱水編號名。該渠從常門鋪水庫開始到辛堡子大隊終至,東北西南全長6公里,渠深2米,底寬4米,最大流量10立方米/秒,可澆地13000畝。 [10] 
清洪三乾渠,屬右玉縣常門鋪所轄,因清洪兩用,排列第三,故名。該渠從常門鋪水庫開始,到方家鏽大隊終至,呈東西走向,全長4公里,渠深1.5米,底寬1.5米,最大流量4立方米/秒,可澆地3500畝。 [10] 
民生渠,屬右玉縣梁家油坊公社所轄,因意願而名。修建於1949年春,渠口起自下堡村南的二道河,經饅頭莊、梁家油坊、馬官屯、袁家村到威遠堡公社東劉家窯,全長6公里,渠深2米,寬3米,分洪水渠,灌溉面積8000畝。無受益。 [10] 
萬畝渠,屬右玉縣梁家油坊公社所轄,囚灌溉萬畝田而名,修建於1953年,1976年復修,渠口起自石頭河村東l公里處的牛心河,向西經上堡、張家店、梁家油坊到馬官屯,全長8公里,梁深2米,寬3米,系洪水渠,灌溉面積l萬畝,乾渠兩旁植樹7000株。 [10] 
紅衞渠,屬右玉縣梁家油坊公社所轄,因史説名。修建於1967年,1970年竣工,渠口起自滴水沿水庫,經奶頭山、東十里鋪、國營林場、歸民生渠,全長lo公里,渠深2米,寬3米,分清洪渠,灌溉面積7000畝。 [10] 

渾河水電工程

擋陽橋水庫電站,在壩後,裝機總容量為640千瓦的水力發電機組2台,年發電量為455.4萬千瓦時,是原烏蘭察布盟地區唯一的大型水庫和能併網發電的水力發電站。1975年5月,水庫蓄水運行後,庫區大片良田被淹,人民生活一度造成困難,使水庫開始改變原設計運行方案,遂於1987年停止發電。 [5] 
參考資料
  • 1.    渾河  .內蒙在線 [引用日期2016-01-22]
  • 2.    自然地理 .  .朔州市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19-04-19]
  • 3.    和林格爾縣誌.和林格爾縣誌編纂委員會.內蒙古文化出版社, 2001 :第二編 自然環境第五章 水文第二節 地表水   河流.
  • 4.    清水河縣誌 P166
  • 5.    清水河縣誌 P300-303
  • 6.    和林格爾縣誌 77
  • 7.    和林格爾縣誌 196-200
  • 8.    右玉縣誌 P8-11
  • 9.    右玉縣地名錄 P75
  • 10.    右玉縣地名錄 P77-78
  • 11.    朔州右玉海子灣水庫  .中國朔州[引用日期2023-09-0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