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温樓村

鎖定
一、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花官鄉温樓村
明洪武二年(1369年),温姓由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因村中有座小樓取名温家樓。民國25年(1936年)縣誌載有“温家樓”,1958年改稱温家,1982年3月複名温樓村,温樓村隸屬於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花官鄉,位於花官鄉政府駐地正西偏北3.7公里,二乾渠北側,三乾渠以東。截至2006年,該村共有260户,754人,有黨員30人,團員21人。該村總耕地面積1460畝,林地80畝,淡水面積20畝,主要種植蓮藕。
二、遼寧省莊河市鞍子山鄉温樓村
温樓村位於遼寧省莊河市東部鞍子山鄉。
中文名
温樓村
外文名
Temperature floor village
地理位置
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花官鄉
曾用名
温家樓

温樓村村政歷史

1945年10月,劉西三、於蘭亭先後介紹温良甫、温書田、温秀強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3月,建立村黨支部,温秀強任書記。

温樓村經濟概況

該村主導產業是種植業,以種植大蒜為主。2006年,實現人均純收入5220元。

温樓村村莊建設

温樓村地理位置 温樓村地理位置
該村內基礎設施建設齊全。到2006年,村內南北大街一條,東西大街一條,都已硬化了路面,襯砌了路邊溝,排水系統暢通,兩側種植了國槐等樹木,村內實行了集中供水,環境優美,村容整潔。

温樓村文明建設

該村在抓好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注重抓好精神文明建設。利用廣播、宣傳畫、宣傳欄等多種形式,倡樹新風,提倡婚育新辦,喪事從簡。建成了高標準的文化大院以及文化廣場,安裝了健身器材,使村民在茶餘飯後有活動的場所,充實了他們的精神生活。截至2006年,該村無任何違法現象發生,無任何村民參與非法組織。該村從一點一滴做起,提倡敬老愛幼,鄰里和睦,使友愛之風常駐,文明之花常開。

温樓村特色產品

該村生成的“花官”牌大蒜產品經國家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為無公害產品,在上海被評為“2001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優質產品,2007年經山東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檢測,鮮蒜薹中硒含量達到0.077毫克/千克,鮮蒜頭中硒含量達到0.085毫克/千克,是其它地區同類產品的6到8倍。花官大蒜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和營養價值,食用富硒大蒜、蒜薹能夠增強人體免疫力,提高抵抗各類疾病尤其是癌症的能力。 [1] 

温樓村政務公開

為加強對村級幹部的監督,規範村級行為,接受廣大黨員羣眾的監督,制定該制度:
(一)凡户口在村的村民,有權對村幹部行為和村務管理進行監督,有權參加村民會議討論決定村務重大問題的權利。
(二)公開內容:村“兩委”任期目標及完成情況、重大決策事項、村“兩委”民主評議情況、財務狀況、重點工程項目、公益事業一事一議情況、民心工程、計劃生育、宅基地審批、新農村建設情況、支農惠農政策等羣眾關心的熱點、重點問題及辦理情況和與羣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其他內容。
(三)公開形式。除利用公開欄進行公開外,還採取廣播、羣眾會、“明白紙”等形式,對黨務、政務、村務進行公開。
(四)公開時限。按照公開內容的性質,把公開的內容分為長期公開、定期公開和即時公開三種公開時限。對於規章制度、村規民約等長期性的內容,採取制度上牆的方式進行長期公開;對於動態性、階段性和常規性的工作,利用公開欄進行適時公開;對於臨時性的工作,採取張貼公告形式進行即時公開。
(五)公開程序。對於一般性的公開內容,由村“兩委”提出公開的具體方案,報鄉黨委審核批准後進行公開;對於特殊性的公開內容,由有關會議審議通過後,按一般性的公開程序進行公開;對於涉及羣眾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項,先進行預公開或公示,在徵求意見後,再將最後結果按照一般性的公開程序進行公開。
(六)反饋機制。設立“意見箱”,公開舉報電話,方便羣眾提出問題和意見、建議。對羣眾反映的問題和意見、建議,及時調查處理,並將結果以適當的形式進行公開。 [2] 

温樓村獲得榮譽

2004年2月,被縣政府、人武部授予“民兵預備役工作先進單位”。
2004年6月,被中共廣饒縣委授予“五個好村黨支部”。
2004年12月,被東營市科學技術局授予“科技示範村”。
2005年2月,被縣婦聯授予“三八紅旗手”。
2006年2月,被評為縣級小康文明村。
2021年12月,被山東省農業農村廳擬確定為山東省2021年省級鄉土產業名品村。 [5] 

温樓村温樓村人物

温效先 字法齋,温樓村人,1895年12月出生。8歲入該村私塾就讀,10歲喪母,因迫於生計而輟學。18歲又去該鄉草李村讀私塾,21歲起先後在該村和博興縣辛集村教學6年,他邊教學邊學醫,自學成才。他根據中醫理論, 自訂治療方案治好了其妻的乳疽病和四伯的“對口疽”。他自己研製的治療淺表淋巴結結核的“貓頭膏”和“千錘膏”,治療黃水瘡用的“三灰散”,患者使用療效顯著。他以解除究苦人病痛為己任,自立法規:凡離他家5華里之內者,不管患者家庭用車、馬來請,他堅持不坐車不騎馬,都是徒步前往,診治後徒步走回。他一向蔑視權貴。來請出診者,窮富齊至,轎馬皆有,更有徒步而來者。每遇此種情景,他總是先去步行來請醫生的窮困人家診視病人。
抗日戰爭時期,他積極為抗日將士診治疾病。當時廣北縣公安局霍瑛、楊全清、徐勝等人經常請温效先赴診;他還經常去廣濟藥社、燕兒分社會診,為抗日將士解除病痛。
1953年,温效先牽頭組建周樓診所。1957年秋,花官鄉籌建衞生院,温效先與院長張宗達成為花官衞生院的奠基人。1966年2月9日清晨,温效先病逝,享年71歲。 [3-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