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温州石雕

鎖定
温州石雕是浙江地區民間雕刻藝術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晉時,王羲之為温州太守,曾用華嚴石刻硯,其石如漆如油,有豔,不滲(宋米芾《硯史》)。唐宋元明,雖可查閲的文獻記載不多,但從歷代出土的文物中可見一斑。至清末民初,温州石雕行業形成了相當的規模,原打鑼橋(廣場路)一帶,開設有20餘家石雕店和10多間門對店(石鑲嵌),人稱此地為雕滑石街。
中文名
温州石雕
著    名
品石齋
背    景
抗日戰爭
地    區
温州

温州石雕晉代

當時比較有名的有阮文林的"品石齋"、黃增南的"南園"、嚴竹青的"金石齋"、金南恩的"金石林"以及熊巖春的"美觀齋"等,同時也匯聚了一大批石雕名藝人,如清末的金兼三、民國初期的尹阿巖、董紹標、黃華英、趙鵬、沈福興等。正是有了這樣一條盛載石雕藝術的行業街,有了這樣一大批名藝人,温州石雕業的產品才得以遠銷至上海、香港等地。抗日戰爭時,整個行業曾一度蕭條。

温州石雕解放後

解放後,黨和政府對傳統工藝十分重視,在"搶救遺產"的政策下,石雕行業又枯木逢春,發展十分迅速。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是温州石雕藝術作品迭出的一個高潮時期,石雕藝術家們精神飽滿,創作熱情勃發,一大批石雕的經典作品就在那個時期誕生。如温州石雕的領軍人物、著名石雕藝術家潘雨辰先生就先後創作了《鐵騎》、《女健將》、《乘龍騰飛》、《羅盛教》、《共飲一江水》、《魯迅故鄉人物》等一系列作品,其中《鐵騎》、《羅盛教》被北京中國軍事博物館收藏,《共飲一江水》等也被國內及日本一些博物館收藏;石雕名藝人陳鶴林的《九爐鼎》、楊照娒的《花籃》,以其獨特的美感,作為石雕藝術精品陳列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內;名藝人林巖福的《吳越王射潮圖》、《雁蕩山》突破傳統的創作手法,以其巧妙的構思脱穎而出,被浙江博物館收藏;此外名藝人吳克眾的《竹林七賢》、陳仁壽的武將人物、趙永福的仕女、熊巖春、季金魁的山水以及林錦星的魚類動物,都是極具特色的温州石雕經典作品,得到當時國內同行和文藝界人士的廣泛好評與讚賞。

温州石雕上世紀80年代

温州石雕最興盛的時期為上世紀80年代,從業人員多達千餘人。除温州藝雕廠之外,遍及城區松台、洪殿、五馬、九柏園頭;樂清四板橋、城關、慎江、白象;瑞安白門、陶山等地,作品走出浙江遠銷海內外,成為我市外銷的主要產品之一。現今由於工業化進程加快和市場經濟的影響,基於手工的傳統工藝美術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許多藝種面臨着消亡和失傳。温州石雕也是如此,不少藝術人才外流或者改行,單從外流到青田的石雕藝人就達200餘人,更多的人則是選擇了改行。

温州石雕當今

如今,儘管温州石雕藝術面臨着種種困境,但仍有不少藝術家在苦苦地守護着自己的家園。他們潛心鑽研,積極創作,使温州石雕藝術更趨完善,更富有自己的特色。如果説青田石雕以其石料名聞於天下,百工之鄉的温州則以各類藝種的多樣化創作手法作為自己的深厚底功,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和變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温州石雕走的就是這樣一條道路。而正是有了自己的藝術風格,這些年來,温州石雕在參加全國各類比賽中,囊括了不少金獎銀獎,同時也湧現了一大批石雕藝術大師。

温州石雕石雕用途

温州石雕是青田石雕支流,遠在唐代就有藝人從事於石雕,鏤刻印章、朝珠、如意、香爐、器皿和房屋建築飾品。石雕藝人善於運用石塊不同顏色和不同形狀,利用傳統鏤空、園雕、浮雕、淺刻等手法, 雕琢出山水、人物、花卉、禽獸,少量專供欣賞,多數作花瓶、枱燈、煙嘴、筆洗、墨盒、硯蓋、印章、書夾、扇墜等工藝品與日用品。名藝人潘雨辰,擅長青田石雕,所作《羅盛教》、《鐵騎奔騰》、《幸福時代兒童》由國內外有關部門收藏。林巖福運用立體鏤空山水技法,創作石雕佳品《吳越王射潮》、《雁蕩山》。印章花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