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温州孔廟

鎖定
浙江温州孔廟,即龍灣區四甲孔廟,是温州市首座孔廟,2009年8月28日落成。
中文名
温州孔廟
地理位置
沙城鎮四甲煙台中路21號
開放時間
2009年8月28
行政區域
温州

温州孔廟發展歷史

温州孔廟位於沙城鎮四甲煙台中路21號,坐西朝東,依路臨河,為兩進兩層的四合院式宮殿。佔地面積2餘畝,建築面積1900平方。設有大成殿、孔子史料室,展覽廳,圖書室,閲覽室,論語學習室和活動室,可謂雄偉壯觀,氣勢恢弘。前瞻東海波濤洶湧,揹負羅山松柏長青。交通便捷,經濟發達,氣候宜人。此乃人文淵藪之處所。
924年,孔子的第四十二代孫孔檜從山東來到平陽,在平陽的白理石(今昆陽鎮)定居;16年後,遷居到瑞安大日理(今順泰鄉泛浦村);1437年孔子的第五十九代孫孔彥爽又從瑞安遷往温州龍灣區沙城鎮四甲,至今子孫繁衍到第79代,共有500户,3000餘人。四甲已成為孔子後裔村。該後裔村在2001年與孔子的故鄉——山東曲阜孔府取得聯繫,並通過查閲校對孔氏宗譜證實了孔子後裔身份。在隨後的每年裏,村裏都組織族人前往山東進行文化交流學習活動。為了便於以後舉行祭孔儀式,更好地宣揚儒家文化,四甲孔子後裔自發籌集資金,投資數百萬元,在原來四甲孔氏宗祠的基礎上修建了温州市首座孔廟。

温州孔廟相關資料

温州孔廟 見證孔氏家譜
追溯根源 見證孔氏家譜
温州孔廟 温州孔廟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弟子3000,賢弟子72人。孔子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四書五經”是中華文化的代表和象徵,孔子是中國文化的名牌,孔子的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據資料考證,孔子的父祖可追溯到軒轅黃帝之子玄囂。玄囂第41代嫡長孫孔父嘉是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本姓“公孫”,原名公孫嘉,字孔父。我國古人有以祖先的“字”為姓的方式,孔氏就是按這種方式為姓的,故姓“孔”。《史記?孔子世家》記載了從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至孔安國之孫共17代,這是孔氏家譜最早的記載。班固《漢書?孔光傳》一章,記載了孔子世系14代,從孔子以後無一斷缺或遺漏。這些史書,都明確記載了孔子之後7世單傳,到第8代開始繁衍,宗支逐漸旺盛起來。
孔子誕生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日)。孔子父親叔梁紇原是魯國著名武士,立過兩次軍功,後封陬邑大夫。元配妻施氏,生九女而無子,又續娶妾生一子,因腿腳有毛病,遂名“孟皮”,在古漢語裏,“皮”同“跛”。於是,叔梁紇在66歲時又娶顏家不到20歲的三女徵在為妻。《史記?孔子世家》記載:“紇與顏氏野合而生孔子”。這裏的“野合”應解釋為在鄉野的未經正式婚聘的同居。也有人認為,紇與徵在這種年齡懸殊的老夫少妻,在當時是不合禮儀的。但蔡尚思先生在《孔子思想體系》中卻認為:“所謂野合,只能是指這位少女在野外被老奴隸主樑紇強姦,迫使她懷孕而生下孔子。”這種説法是十分荒唐而難以令人信服的。
婚後,紇和徵在同禱於曲阜東南的尼丘山,求賜貴子,才生孔子,取名為丘,字仲尼。“仲”是第二的意思,因為孔子是叔梁紇的第二個兒子,所以人們又稱他為“孔老二”。相傳孔子剛出生時相貌醜陋,頭頂如反盂,中低而四面高,眼睛露筋,鼻露孔,耳露輪,嘴露齒,故稱七露。顏氏以為是怪物,棄于山洞,後由一隻猛虎為他哺乳。暑天,山洞裏悶熱難耐,由一隻老鷹為他扇風,孔子得以存活之後,顏氏才把他抱走,所以這一帶有“鳳生虎養鷹打扇”的説法。
在封建社會,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後,孔子地位和儒家思想深得統治階級認可,其家譜修訂也日益得到重視。尤為明代,孔氏從56代以後,孔子後裔行輩之間便有了統一的字序。朱元璋欽賜了從56代到65代的10個字序:“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衍。”乾隆皇帝加賜了從66代到85代的20個字序:“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民國九年,北洋政府又據當時衍聖公孔令貽的申報批准了從86代到105代的20個字序:“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這樣,共規範了50個字序的行輩。按照孔氏宗族的規定,族人取名必須嚴格按照行輩規定,不準亂起名號,更不得犯上。否則,户頭予以追究,不改者,不準入譜。在山東曲阜,孔府詩禮堂,貼着一張乾隆九年二月十七日的告示,朱元璋、乾隆皇帝賜給孔府的30個字作為行輩,凡孔氏家族都要遵照這30個字行輩取名。如果不依字序,隨意取名的,不準入家譜。
據温州四甲孔氏宗祠負責人孔令仁先生介紹,孔子第42代孫孔檜為避免“孔末亂孔”之難,定居浙江平陽、瑞安,後裔孔彥爽又在1437年從瑞安遷到四甲。其詳情可另作敍述。573年來,四甲孔氏歷次修成的《宗譜》均印有“本族從山東曲阜遷來,本族是孔子的後裔”的文字。經過“文革”之後,曲阜和四甲都已重修宗譜。至2001年4月,四甲孔氏宗族辦事組派出一小組人員,由宗族辦事組組長孔令仁帶隊,帶着宗譜到山東曲阜進行宗譜校對。在曲阜孔氏宗譜裏,好容易找到第42代“光嗣”,旁邊就有“檜”字。並見“檜”字下注有“徙家浙江平陽”。於是,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和曲阜孔子世家譜研究中心,就頒發給四甲孔廟一張《委派證書》:“曲孔字2001年0095號,委任孔令仁宗親為温州市續修工作辦公室負責人。”
2006年9月28日,四甲孔族舉行“孔子誕辰2557年紀念大典”,收到了“世界孔子後裔宗親聯誼總會”發來賀信,賀信寫道:“温州沙城四甲孔氏大宗祭祖大典各位宗親:經濟騰飛,社會穩定,太平盛世,修譜祭祖,乃我華夏優良傳統。大哉吾祖,萬國景仰,改革開放,綱紀重振,四甲後裔,隆重祭祖。遙致敬意!(單位印章)會長孔德墉。”
2007年,四甲孔族又派組拜訪山東。曲阜市文物局經過審批後,開啓文物檔案館,主動拍給四張宗譜照片,主要一張的照片全文如下:
孔子世家譜 三集卷一之一
浙江平陽派 四十二代 一人
檜,字聖植。唐天佑時明經授秘書郎,任兗州參軍。至五季時,遭孔末亂,泗水令(即孔光嗣)被害,曲阜孔氏惟公與莊(即孔莊)耳。公遂與莊謀,遠避之。至汴州,復失莊之所往,公乃南徙吳越,以教授生徒為業。不克歸因家,於温州之平陽卒,葬瑞安靜水山後。刻碣曰:唐襲封文宣公(即孔策)曾孫之墓,子三,演、灤、泗。以下分三支敍。
上文原無標點,現由曲阜孔子世家譜研究中心進行標點,蓋有單位印章,時在2007年8月14日。
現在,四甲温州孔廟裏備有《孔子世系表》上、下兩張。上張從孔子至四十二代孔光嗣、孔檜;下張從孔檜至五十九代孔彥爽。再下為四甲自修的宗譜。因此,如今四甲不管哪輩孔姓人,都可從本輩上連到孔檜公,再從孔檜公上連到始祖孔子,真是一線上連,絕無一代空斷。此亦證實四甲孔氏宗族確是孔子的後裔。
修造宗廟 傳承孔子思想
到了五代後梁乾化三年(913),曲阜孔子家府裏發生“孔末亂孔”事變。孔子42代孫孔光嗣堂弟孔檜為避免“孔末之難”,與叔祖拯在浙江一帶開辦私塾,以教授《論語》等家傳儒學為謀生。公元924年,孔檜和叔祖拯終於在浙江平陽白石理(今昆陽鎮)定居下來。居住了16年後,孔檜第三子孔泗又遷居到瑞安大日裏(今順太鄉泛浦村)。明正統二年(1437),孔子第59代孫孔彥爽從瑞安又遷居到永嘉四甲後垟莊(今龍灣區沙城鎮四甲)為四甲孔氏始祖,從此,在這裏開墾拓荒,繁衍子孫,迄今已有573年。今天的龍灣區四甲地方有煙台、永恩和永阜三個行政村,俗稱四三村、四二村、四一村。在這三個行政村裏,孔子的後裔有597户,3000多人,至今子孫繁衍到第79代“垂”字輩。現在,四甲地方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孔子後裔村。四甲孔氏從明代開始至2009年前後已進行8次增修圓譜,把59代孔彥爽公的子孫後代都無一遺漏地修入譜中。
為了緬懷祖先,慎終追遠。孔氏後裔在1583年興建五間宗祠作為紀念。1648年擴建為七間二進二軒,坐北朝南。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改建坐西朝東。1877年再次重建正門為七間二進二軒,佔地面積4.5畝。至此,孔氏宗祠已初具規模,作為今後拜祭孔子誕辰及祖先的重要場所。直到解放前夕,1945年被政府借用為“四甲鄉國民小學校”。解放後,四甲孔氏宗祠依次改為糧庫和天河人民公社、四甲鄉人民政府所在地。文革時期,“大成殿”改建為“天河電影院”,孔氏宗祠後花園裏的原四甲孔氏始祖的墳被迫移到大羅山上,花園改為“天河人民廣場”,現在改做菜場。1992年擴鎮並鄉後,四甲鄉政府大會堂歸還,但前進仍為四甲鄉衞生院使用,坍毀不堪,面目全非。
1992年,四甲孔氏子孫自願捐資90多萬元建造“孔子文化宮”(大成殿)和孔子塑像,於1994年3月竣工。2006年,沙城鎮政府全部歸還孔氏大宗,族人聞訊歡呼雀躍,當即成立温州孔廟籌建組,族人慨助厚資700多萬元。在籌建組的精心策劃和族人的廢寢忘食的努力之下,終於在2008年12月圓滿完成“前進”和“兩軒”,併為“大成殿”增修重飾,修葺一新。
温州市首座孔廟終於在2009年8月28日落成。坐西朝東,依路臨河,為兩進兩層的四合院式宮殿。佔地面積2餘畝,建築面積1900平方。構締完整,建築恢宏,繪飾華煥,壯麗輝煌。前瞻東海波濤洶湧,揹負羅山松柏長青。交通便捷,經濟發達,氣候宜人。此乃人文淵藪之處所。
前進為七間二層樓。上層檐頭中央高懸着藍底金字隸書體“孔廟”直匾,下層正門橫樑高懸“大成門”直匾,兩旁門柱上懸掛一副文佳字美的對聯:“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這副對聯相傳是清人紀均的手書,其中“富”字寶蓋頭上面偏偏少了一點遂成“禿寶蓋”,意寓“富貴無頭”,“章”字一豎通到上面立字,意寓“文章通天,意境無窮”。上聯形象説明孔子府第安富尊榮,富榮同國盛大,氣魄非凡;下聯讚美孔子的思想流傳千古,與天地並存,與日月同光。
孔廟開有五扇大門,上懸“孔”字大宮燈,象徵着儒家思想發揚光大。門柱上懸掛招牌:“中國孔廟保護協會會員單位”,“温州市儒學研究會温州孔廟研讀中心”,“温州市儒學研究會温州孔廟活動基地”。門前有六根粗大的雕龍石柱支撐着懸山頂,台柱前四尊2米多高的大石獅守護五門,臨河而坐,莊嚴肅穆。河畔聳立一座九龍壁,羣龍競飛,盤繞升騰,神態各異,栩栩如生,令人敬畏。遠而望之,猶如祥雲之中蛟龍盤旋飛舞,突兀凌空,使人無不驚歎不已。
跨入大門,映入眼簾的是前進台柱上一副對聯:“天生一聖人創作五經博獻三七明賢士,地育蒙貴子授教四書詩禮八斗若奇才。”雖對仗不工不嚴,但內涵豐富深厚。前進寬敞,飛檐畫棟,布星掛斗,九龍競翔,色彩描繪,嚴若宮宇。北牆還懸掛幾枚銅牌,惹人注目:“浙江工貿學院國學讀書會學習教育基地”……進入甬道,南北各有五間兩層軒樓聯接大成殿。軒樓上層有青石欄杆,南北共有20塊,每塊刻有《論語》中名言警句,譬如,“食不語,寢不言。席不正,不坐。(《論語?鄉黨》)”,“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論語?為政》)”,“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室內分設孔子史料室、圖書室、閲覽室。裝扮得古色古香的閲覽室牆上,掛滿了記載着孔子一生經歷的字畫,畫面栩栩如生。書櫥裏,陳列着有關孔子書籍和上百本《論語》讀本,井井有序。孔子後裔們還定期在這裏舉辦《論語》閲讀班,普及《論語》等儒學經典,使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文化,以及“治學重教”的精神得以繼承和發揚。此情此景,似乎聽到孔子教導學生孜孜不倦學習的聲音,幽幽地從那古樸典雅、滿是閒情逸致的地方飄忽而來。
樓下有文娛活動室,中間是甬道,兩旁環植花卉草木,台階上有雙龍捧珠石雕。直往大成殿月台兩側有高大的贔屓駝碑,藴含功德無量,這是2009年山東曲阜市文物管理局仿製的成化四年六月十一日“御製孔子廟成化碑”,用來贈送温州孔廟的。碑文曰:“朕惟孔子之道,天下一日不可無焉,有孔子之道,則綱常正而倫理明,萬物各得其所矣……孔子之道之在天下如布帛粟菽,民生日用不可暫缺,其深仁厚澤所以流被於天下,後世者信無窮也……天生孔子,縱之為聖,生之安行,仁義中正,師道興起,從遊三千,往聖是繼道統流傳。”
原“成化碑”,是明代成化皇帝朱見深所立。有兩方面值得讚賞:一是楷書寫得規範化、標準化,引人,著稱於世,據龍灣區文化局副局長陳佐考證,成化碑楷書出自明代瑞安書法家姜立綱手筆;二是對孔子評價最高,歷代皇帝對孔子均有評説,但評價最高的還是成化皇帝,他把孔子的思想、辦法比作吃飯、穿衣、花錢,一天也離不開,有了孔子的道理和辦法,就能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地盡其力,不然就亂套啦。並説,有孔子之道則有天下,無孔子之道則無天下,反孔子之道則失天下。
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築,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場所。宋崇寧三年(1104年)據《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者”語意,詔名文宣王殿曰“大成”,讚頌孔子思想空前絕後,集古聖賢之大成。進入大成門,映入眼簾的讓人歎為觀止。大成殿闊七間,高15米左右。黃瓦飛甍,殿脊精美,有“二龍戲珠”“鳳穿牡丹”等浮雕。遙而望之,琉璃瓦屋頂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大殿中堂,懸着“生民未有”和“時中立極”兩枚金字橫匾,孔子端坐在大神龕之內,身着龍袍,頭戴帝冕,寬闊的額頭,圓睜的雙眼,黑色的鬍鬚,非常莊重威嚴,顯出“萬世師表”的姿態。前列“至聖先師”的神位神龕上懸掛“仁禮松蘿”橫匾,下嵌着“孔廟”和“萬世師表”兩枚直匾額,座前擺列着鑾駕。南北兩間各坐着兩位儒學聖賢,他們是復聖顏子、亞聖孟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按尊卑的順序先後排列,表現了儒家的綱常倫理。“金鐘玉鼓”屏有聯曰:“金鐘敞開儒學門,學習論語五經文。”台前有四根彩色炫目的金龍繞柱,柱上都掛着省內外知名書法家撰寫的對聯。殿內雕樑畫棟,星斗密佈,燈光照耀,富麗堂皇,真如仙宮,堪稱温州市第一座孔廟誠不虛也。
時代需要道德,時代喚出孔子。孔子以其博大的胸懷和深邃的思想,把情感和思維集中於人生的實際問題,揭示了人生的真諦,為時代指明道路,給後人啓迪思想。他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仁義禮智信”的思想,回答了怎樣做人、怎樣做好人的問題。中華民族則在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長期薰陶下,形成了特有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思維方法,培養了中華民族以人為本、寬厚中正,以和為貴、天下為公,以及重信義、保氣節、積極入世的道德品質和精神風貌。
孔廟建成既是瞻仰孔子的重地,也是學習研究儒學之所,又是羣眾休閒怡心文娛活動之處,亦是後裔祭祖、緬懷祖德豐功偉績進行傳統教育基地,因而使孔子思想永傳萬世而不朽。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