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温家村

(山東臨沂臨港經濟開發區坪上鎮下轄村)

鎖定
温家村隸屬於山東省臨沂市臨港經濟開發區坪上鎮(省級中心鎮),地處鎮駐地東北,臨港區南北主通道大山路貫穿該村,處丘陵地帶,但村地勢平緩,水澆情況較好。邊上有院前村、東石河村、大坡村、西鐵牛廟村、盧家窪子村等。有一條季節河流金龍河從村東北頭由北向南流向,起水來自大山水庫。屬暖温帶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温和,雨量集中。村中南北主路面有瀝青硬化路面,村東大山路由北向南出行極為便利。
2012年底,該村在臨港區規劃中,陸續喬遷新居金龍河社區住宅樓,截止2015年5月,全村居民全部完成搬遷。
中文名
温家村
隸    屬
山東省臨沂市

温家村歷史沿革

據村中村碑誌記載,原温家村屬於温姓居住區,後來温姓遷走(一説明朝年間海嘯,另一説瘟疫緣故),逐漸薄姓、廉姓聚集,後來李、王、朱等姓遷入,隨後薄姓成為該村第一大姓。關於薄姓還有個神秘色彩的歷史,據臨港區温家村《薄氏族譜》、東海縣駝峯村《薄氏族譜》、莒西薄家店村《薄氏族譜》及《莒縣誌》記載,薄姓遠祖乃蘇州人,世代居住蘇州城閶闔門外,北宋時自蘇州(宋時稱平江城)遷山東沂州府之莒南縣,佔籍山底村,依山傍水,居山之陽,四傳分為四大支。是時人煙稀少,正值宋金交兵,艱辛甚多。南宋時,三支之一部徙莒州浮來山下,繁衍發展至今,是為此地區薄氏族也。明朝初年又有族人自莒南縣遷居泰安府肥城縣、武定府利津縣、海州之東海縣等紛紛不一。

温家村地理信息

温家村人友好好客,人勤物豐,風景秀麗,山清水秀。
主要農產品:枇杷、洋菇、芹菜、四季豆、秋葵、紫色包心菜、小包菜,糧食作物以種植小麥、玉米、地瓜、黃豆、花生為主。
温家村屬於普通傳統農村村落,有一些本村以及和周圍村落相同也存在相異的風俗。婚喪嫁娶都有一家人相互幫助。
臘月二十七八,所有姓氏都要去墳頭祭奠祖先,一般是家中老人的父親、爺爺、老爺爺的墳前祭奠、放鞭。
年底最後一天,農曆臘月底,要請上宗譜,擺上貢品,遂入年關村中絕大多數百姓都會買豬下貨,這豬下貨包括,豬頭,豬蹄,豬內臟等,其餘年貨各家按經濟狀況置辦,這豬下貨必備,豬頭、豬蹄、豬肚、魚、雞、粉絲、豆腐等作為貢品。
年前要炸好面魚兒,做好大餑餑,這大餑餑可不好做,要反覆揉麪,每家農村婦女的勤勞開始了,反覆揉,做好勃勃要在其上方,四周蓋上條紋,勾起一塊麪,鑲嵌上棗兒,這就叫大棗兒餑餑(注:温家村一帶的大餑餑跟其他鎮區餑餑有所區別)。另外還要做一些魚、盛蟲、蹦蟲、窗花、豬頭、刺蝟等面狀物,盛蟲,蹦蟲用來擺放在宗譜以及財神爺面前,其他的要壓在不同的地方比如窗台、糧倉、灶台等。 正屋北面請宗譜,財神居東(有些家居西),灶台前供灶王爺,院子南面供老天爺。這些幾乎是每家必拜的神靈前人。行磕頭之禮,燒香焚紙。年三十晚上即初一凌晨,開始放鞭炮,燒紙錢祭奠,上供並且家人吃素餃子(為糖餡兒小餃子,或者將餃子兩端捏在一起成酒窩狀,稱謂元寶),然後小輩依次給長輩磕頭,然後一個一般為一個家中同有一個爺爺的為一小家,然後聚集磕頭燒紙,喝酒拜年,隨後一起結伴給一大家的拜年,磕頭、喝酒、抽煙、吆喝,好不熱鬧。尤其那輩分高的老人,聽着小輩兒從外面進來,大聲喊過年好,磕頭的時候那一跪一片,好一派過年景象啊!拜完年後,回到家裏要吃餃子,這餃子可有講究,餃子裏有鋼鏰兒,象徵着這一年多掙錢、有福等。這樣這大年就算過了。而且要做發紙(音譯)餑餑,為頭上一棗兒的餑餑。年三十,初一初二,打春等日子不能去孃家,意味回去克孃家。
然後就是初一初二拜姑姑,初三初四拜老丈母,這初五初六以後就不管了,不過着每一天都有講究,哪天管莊家,哪天還管老鼠等等很有特色。
正月十五,除夕夜只燃放鞭炮,而十五卻是燃放煙花,回家吃飯外出燃放煙花爆竹,而且要拿手電、蠟燭等把家裏人的口耳及家裏牆角旮旯照一照,預示着沒有蟲害、家人健康。
另外一些風俗,比農曆二月二龍抬頭,家家炒谷豆,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家家包粽子,裏面有大棗、花生仁等,送給自己的父母(已婚的),意思是嚐嚐五月五的粽子,家人關係甜如蜜。農曆六月六給父母上壽,意思是六月六那天閨女們要送給父母一塊肉,孝敬父母(在農村還是認為嫁出去姑娘就是出去的人)。再就是中秋團圓吃月餅,立冬的餃子立秋的面。其他節日並不是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