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渦陽苔乾製作技藝

鎖定
渦陽苔乾製作技藝,中國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的傳統技藝,安徽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 
渦陽苔乾製作技藝約在明清時期開始流傳,在乾隆時期渦陽苔幹成為宮廷菜餚,製作經過可分為捋老葉、削苔根、刨外皮、剖苔條、曬苔乾等5道工序,每50千克鮮苔莖可加工1千克苔幹。 [1]  [3] 
2017年11月5日,渦陽苔乾製作技藝入選安徽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Ⅷ—109。 [2] 
中文名
渦陽苔乾製作技藝
非遺級別
省級
非遺類別
傳統技藝
非遺批次
第五批
申報地區
中國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
批准時間
2017年11月5日
非遺編號
Ⅷ—109

渦陽苔乾製作技藝歷史淵源

明末清初,苔菜種子被渦陽縣義門鎮張繡樓村張氏所得。張家開始種植時只是為了藥用配方,後連年災荒即當蔬菜食用,並剝皮晾曬備冬,結果發現曬乾的比新鮮的還要脆嫩,更具特色。因其是苔莖剝皮利條晾曬而成的乾菜,故取名“苔幹”。他將加工好的苔幹進奉給地方官,地方官又把苔幹當作貢菜,進獻給乾隆皇帝,成了宮廷菜餚。 [5] 
明正德《潁州志·菜部》記載:“渦陽苔幹種植起源於義門鎮及渦河沿岸。苔幹是由菊科萵苣屬中的一個稀有品種加工晾曬製成,經水發泡後,仍具有翠綠、清香、鮮嫩、響脆、爽口的品質。”民國二十五年《渦陽縣誌》記載:“義門集所制苔幹,出品較多,人亦喜食,皆零星銷售,近運鄰邦,遠及武昌,無可統計。
1958年,周恩來總理視察安徽省品嚐苔乾菜時,因嚼之有響脆之聲,故風趣地稱其為“響菜”。 [4]  1983年,渦陽苔幹首次出口日本、韓國等東南亞國家,吃起來又有海蜇的響脆聲,又以“山蟄菜”名揚中國海外;同年渦陽縣被授予“中國苔幹(貢菜)之鄉”。 [6]  [8] 
渦陽苔幹

渦陽苔乾製作技藝工藝流程

  1. 捋老葉:先用左手拿住苔莖頂端,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從上而下捋去老葉片,僅留頂端3一4片嫩時,以增加產品美觀。捋老葉時,應把下部老黃葉和中上部的青葉分開,老黃葉漚肥,青葉曬乾供食用。 [3] 
  2. 削苔根:捋去老葉後,用鐮刀削去老根,削老根時,應注意保留老根基部2一3釐米,因該部分堅硬,便於切制後掛曬。 [3] 
  3. 刨外皮:用特製的刨刀(用長20釐米的小木棒,一端凹陷,將老式剃頭刀夾在裏面,固定好即成)將苔莖皮創光。刨皮時,要掌握深度適當,以刨光外面老皮為標準。刨深了,刨掉肉質,影響產量,刨淺了,老皮未淨,影響苔幹質量。 [3] 
  4. 剖苔條:將刨光外皮的苔莖放置在苔凳上,用利刀,根據苔莖粗細,將苔莖直線切成三刀四片,細者叫瘦三刀,粗者叫肥三刀。即第一刀把苔莖縱剖成等份,每份再從中間縱剖成兩片(注意基部留一釐米左右不要切開,以便掛曬)。特粗者也可剖成五刀六片,叫五刀切。即先將苔莖縱剖大小兩份,小份從中間縱剖成兩片,大份剖成兩等份,各再縱剖一刀(基部不要切開)。 [3] 
  5. 曬苔幹:苔幹加工的好壞,與當時氣候關係較為密切,如遇陰雨天,輕則影響苔幹質量,重則苔幹黴爛變質,不堪食用,如遇霜凍,苔幹變糠,降低品質。因此,加工苔幹一定要選在晴天,邊剖苔條邊掛曬,晾曬2一3天,苔條由淡黃色變成翠綠色,約八成干時,可紮成1至3斤一把,再放在室內竹竿上吹風,幹後打捆存放。貯存過程中,要經常檢查,發現回潮的,要繼續晾酒,以防黴爛。 [3] 

渦陽苔乾製作技藝傳承保護

渦陽苔乾製作技藝傳承價值

渦陽苔幹這一特色乾菜,是渦陽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它通過對鮮苔幹剝皮利條晾曬而成,傳統加工技術一直流傳,現代化機械仍不能理想的代替手工加工,是中國歷史中較為寶貴的遺產。 [7] 
渦陽苔乾製作技藝是渦陽人民智慧的結晶,具有經濟價值,製作的渦陽苔幹遠銷中國國外,其優良品質獲得了中國國內外消費者的認同。精心種植、製作的苔幹,具有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7] 

渦陽苔乾製作技藝傳承人物

張福安,渦陽苔乾製作技藝第六代傳人,對苔乾的種植、製作、加工等各方面較為精通,在義門鎮舉行的苔幹加工大賽中,曾獲得“苔幹加工能手”的特別稱號。 [4] 

渦陽苔乾製作技藝社會影響

  • 重要展覽
2021年6月26日、27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非遺展示活動在亳州市建安文化廣場舉行,渦陽苔乾製作技藝參展。 [9] 

渦陽苔乾製作技藝文化軼事

在渦陽,苔乾的種植歷史悠久,也留下了不少關於苔乾的美談。相傳老子孝順母親,當其母生病時,老子四處採藥,煉丹救母。一日,他到中太清宮無憂園中,發現一種萵苣狀植物,隨採集為母親煎用,其母服後精神大振,才知其具有清熱解毒之效,稱該植物為“神草”,從此,太清宮便有種植神草配藥的傳統。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