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渤海日報

鎖定
1906年在煙台創刊。開鉛印。創辦人為同盟會員陳命官、丁訓初、齊樹棠等。
中文名
渤海日報
創刊時間
1906年
週    期
日報
創辦人
同盟會員陳命官

渤海日報同盟會員所辦報紙

該報是同盟會員在山東鼓吹革命的報紙,所以渤海日報社成了同盟會員進
行組織工作聚會議事的處所。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後,煙台的同盟會員即在渤海日報社內策劃起義。據《辛亥革命回憶錄》和《山東文獻》記載,1911年11月12日,煙台的同盟會員羣聚“煙台報館”,由王耀東、李鳳梧、丁訓初等公議,“決由玉璜頂直撲海防營”。
起義後,革命果實旋為反動勢力鯨吞。《渤海日報》於1912年停刊,丁訓初等又在煙台創辦了《鐘聲報》。

渤海日報中共渤海區黨委機關報

渤海日報 渤海日報
《渤海日報》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渤海區出版物中影響力最大的一家黨委機關報,她以其羣眾性、戰鬥性、時效性的獨特作用,為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和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在歷史的豐碑中深深刻下了她的光輝名字。
《渤海日報》的前身是《羣眾報》。1943年底,冀魯邊區、清河區的抗戰捷報頻傳,根據地日益擴大,八路軍進一步壯大,廣大羣眾抗日熱情空前高漲,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整個根據地的抗日形勢明顯好轉。為統一加強領導,更好地適應新的對敵鬥爭形勢,1944年1月,中共中央北方局、中央軍委批准了山東分局的《報告》,清河區與冀魯邊區合併,建立中共渤海區黨委、八路軍渤海軍區。與此同時,原清河區《羣眾報》社與《冀魯日報》社合併,確定《羣眾報》為渤海區黨委機關報,區黨委宣傳部長陳放兼社長,《冀魯日報》停刊。同年6月,渤海區黨委黨報委員會又作出了關於將《羣眾報》改名為《渤海日報》和建立《渤海日報》社的決定,報社駐惠民縣城;《渤海日報》於7月1日正式創刊,張永遜兼社長。創刊初期為3日刊,4開4版,後改為對開四版;起初印量2500份左右,隨着時間的推移和形勢的好轉,發行量不斷增加,到1945年8月增至12000份。當時,由於國民黨統治區把紙張同藥品、彈藥、槍支一樣列入戰備物資,嚴加封鎖,印行《渤海日報》的紙張,大多用手工製造的土紙。1948年下半年,區黨委組織紙業合作社,改進生產技術,試製成功了土報紙,從而滿足了《渤海日報》的用紙需求。
戰火中,《渤海日報》的採編人員既是記者,又是戰士,出生入死,冒着生命的危險親臨火線,在戰鬥中採寫稿件,在採寫稿件中堅持戰鬥。1944年7、8月間,渤海軍區乘青紗帳之際,主力部隊主動出擊,發起了以解放利津縣城為中心的夏季攻勢第二階段戰役,《渤海日報》社一直派記者跟部隊一起行動,及時捕捉來自戰鬥最前沿的“活魚”。在攻克利津縣城外圍據點張許的戰鬥中,記者高光不顧個人安危,英勇善戰,衝在前頭,強攻日軍營地大院時,不幸被敵手榴彈炸成重傷。後來,他用耳聞目睹的事實寫成專稿,為報紙提供了生動感人的報道,再現了全殲利津守敵的真實場景,大大鼓舞了我抗日軍民的士氣。
高擎戰鬥的旗幟,站在時代的前列,為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解放區的中心任務鼓與呼,這是《渤海日報》最鮮明的一大特色。每當中共中央和解放區黨委作出新的戰略部署和發出新的重要指示,每當革命戰爭進入到一個新的轉折期、關鍵點,每當人民的解放事業即將迎來一個新的高潮的重要時刻,《渤海日報》總是輿論先行,通過文字的力量,大版面、多篇幅、多角度,深入持久地進行宣傳,動員羣眾沿着黨所指引的方向大步前行。1945年初,《渤海日報》根據渤海區黨委、軍區提出的“擴軍、練兵、準備大反攻”的任務,大張旗鼓地宣傳了全區廣大羣眾大參軍的熱潮,連續報道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相爭上戰場的生動事例和各級黨委、政府歡送披紅戴花的新戰士入伍的熱烈場面,推動了大參軍運動的蓬勃發展。1946年初夏以來,為了宣傳貫徹中共中央5月4日發出的《關於反奸清算與土地問題的指示》(即《五四指示》),深入開展土地改革運動,《渤海日報》拿出重要版面,就土改中應遵循和掌握的指導思想、政策原則、方式方法和實施步驟等有關問題,均作了深入細緻的報道,對土改運動的健康發展起到了釋疑、解憂、導航、引路的作用。1946年,全面內戰爆發。為了支援華東野戰軍粉碎國民黨的全面進攻,《渤海日報》於7月11日發表了社論,號召全區黨政軍民“緊急動員起來,全力制止內戰,保衞解放區”。為了粉碎國民黨對山東和陝北解放區實施的重點進攻,《渤海日報》又於1947年發表了元旦社論,及時傳達了渤海軍區結合本區實際提出的作戰方針,號召全區軍民緊急動員,團結一致,分南北兩線作戰,積極開展對國民黨軍的反擊,保衞解放區,保衞勝利果實。這一系列的重大宣傳,對動員羣眾,殲滅進犯之敵,把渤海區建成華東戰場的可靠大後方,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保證。
服務於抗戰,服務於生產,服務於百姓生活,成為《渤海日報》社及其全體員工的一項神聖而光榮的義務,並化作自覺行動。1945年,抗日遊擊戰爭進入高潮,武器槍械、彈藥的補給、供應和修理任務極其艱鉅。鑑於此,《渤海日報》社迅即建立了鐵木合作社,內設翻砂車間,除修理印刷機械外,主要任務是自己動手製造手榴彈和維修槍械,技術人員披星戴月,加班苦幹,以其靈巧的雙手和技術,支援抗日戰爭。抗戰勝利後,飽受戰爭摧殘的解放區羣眾,迫切要求恢復和發展生產 。1946年,《渤海日報》社負責人杜振東“牽頭”,率工商局、銀行和軍區供給部的幹部,攜帶土布、糧食、食油、棉花等土特產品,橫渡渤海灣,赴東北大連開展兑換貿易,不僅換回了一大宗解放區所需的物資,而且還開闢和鞏固了渤海區與大連之間的海上通道,為開展以大連為基地的敵占城市的經濟鬥爭探索出了一條路子。
1950年5月,渤海區奉命撤銷。《渤海日報》也完成了光榮的歷史使命,亦於4月25日正式停刊。停刊時,報社在駐地隆重舉行了終刊大會,全體同志在會場上合影留念,為我們留下了永久的歷史性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