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順治青花瓷

鎖定
清代順治朝歷時十八年,社會動盪,百廢待興,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來,御窯廠不可能全面恢復大規模生產,所以景德鎮瓷業一度蕭條,產量很少。官窯生產時停時產,所以官窯瓷器並不多見,而民窯則開始全面恢復大規模生產。此間,御窯廠施行“官搭民燒”制度。“官搭民燒”不僅為陶瓷生產闖出了新路子,同時也為後期康熙瓷器的繁榮與蓬勃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文名
清順治青花瓷
朝    代
年    代
順治朝歷時十八年
類    型
瓷器

目錄

  1. 1 發展歷史
  2. 2 工藝
  1. 胎釉
  2. 青料
  3. 造型
  1. 紋飾
  2. 款識

清順治青花瓷發展歷史

故宮藏清順治青花加官進爵圖盤 故宮藏清順治青花加官進爵圖盤 [1]
清順治(公元1644—1661年,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年號)朝歷時十八年,由於新政權是在明末戰亂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社會動盪,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百廢待興,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來,御窯廠不可能全面恢復大規模生產,所以景德鎮瓷業一度蕭條,產量很少。清人葉夢珠《閲世編》記載:“順治初,江右甫平,兵燹未息,瓷器之醜,較甚於舊,而價逾十倍。”景德鎮仍舊沿襲明末採取的臨時應急措施,“有命則供,無命則止”。官窯生產時停時產,所以官窯瓷器並不多見,而民窯則開始全面恢復大規模生產。
據藍浦《景德鎮陶錄》記載,順治建廠燒造御器始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先是饒州守道董顯忠、王天眷、王英等督造龍缸未成。在順治十六年(1659年)再由守道張思明、工部理事官噶巴、工部郎中王日藻等督造欄板、龍缸等大器,儘管花費了很多人力和物力,仍沒有成功。這説明當時景德鎮官窯生產雖處於低潮期,但始終沒有停止過,官窯器數量較少,精細度也明顯不高,個別還比較粗糙。順治窯主要燒造了青花、五彩、白釉、黃釉和茄皮紫釉等幾個品種,這其中青花佔主流。
清初景德鎮的瓷器生產亦如明代晚期推行的“官搭民燒”制度,順治二年(1645年),朝廷廢除了明代官窯那種官辦、官燒的制度,而採用官搭民燒的制度,這不僅充分釋放了民窯的生產潛力,調動了工匠們積極性,提高了民窯作坊的規模及燒造精細瓷器的技術,同時也無形中刺激了民窯青花的進一步發展。官窯、民窯相互影響,相互推動和促進,因此,順治青花民窯數量居多,這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這種“官搭民燒”的制度靈活實用,不僅為陶瓷生產闖出了新路子,同時也為後期康熙瓷器的繁榮與蓬勃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 

清順治青花瓷工藝

清順治青花瓷胎釉

故宮藏清順治青花加官進爵圖盤底部 故宮藏清順治青花加官進爵圖盤底部 [3]
順治青花胎體偏厚重,胎體有粗、細之分,粗為渣胎,有灰白或灰黃色;細的潔白堅緻,瓷化程度較好。製作工藝基本沿襲明末天啓、崇禎的風格。順治青花釉面多數是白中閃青,呈鴨蛋青色,釉層較厚,透明度較差。為了迎合西方人的需要,此時出口的瓷器釉色偏白、偏薄、透亮。為了降低成本,內銷的日用粗瓷釉色乳濁肥厚。大部分器物,如大缸、大盤、淨水、香爐等口沿普遍施一道醬釉。許多琢器的底足不施釉,露胎。修胎不太規整,並能看到明末瓷器中常見的放射狀跳刀痕。器物底部多不沾砂,一改萬曆以來民窯瓷器普遍沾砂的現象。自萬曆以來,景德鎮瓷器出口量大增,為了節約瓷土原料、降低成本,民窯瓷器不管精粗,一律墊砂燒製,所以此時瓷器的圈足或多或少都沾砂。清順治以來,由於戰亂、海禁等原因,國際陶瓷市場消失,景德鎮陶瓷供大於求,窯户只能競爭國內陶瓷市場,為了符合戰亂時期國人對瓷器的心理需求,窯户生產瓷器不管精粗一律墊瓷餅燒製,生產出來的瓷器也都厚重耐用。平底器中部內凹,可見旋紋。盤的底足較平,少見明代的塌底現象,盤底往往有窯裂,底邊帶窯紅即火石紅。足根微微向內收,足牆較深為寬圈足,個別是雙圈足,有的器物足沿經過工匠仔細修琢,呈“泥鰍背”,很光滑,具有康熙早期青花的特點。

清順治青花瓷青料

順治青花使用的青料有質量較好的浙料和質量較差的江西土青。青花有多種髮色,最好的一種呈翠青色,純淨而略含紫色,這是以浙料為對象而提煉的青料,主要用於畫出口瓷器;其次的一種呈淡青色,深沉釉底,含蓄而有韻味,是以浙料和江西土青為對象精煉的按比例調製的青料,主要用於畫內銷高檔擺設瓷和廟宇供奉瓷;再次的一種呈灰青色,由於是青料中的下腳料,含雜質較多,青花中普遍帶黑褐色斑點,紋飾暈散而不清晰,主要用於畫粗瓷。

清順治青花瓷造型

順治青花的造型,一般來説線條簡單平直,比明晚期所做更加規整細膩,一改萬曆以來民窯製作草率的風氣。器物形體多高大厚重,輕巧的器形不多見,風格上風格趨於簡單,樸素典雅、端莊大方。
順治青花以生活用瓷為主,陳設瓷為輔,造型側重實用性,新創的器形不多,基本是延續明代的傳統式樣,形制上雖多具明代之遺風,但也出現一些新穎的品種,並在過去基礎上加以適當的改進和變化。
常見有日常生活用的盤、碗、碟、杯等,還有筆筒、筒瓶(象腿瓶)、蒜頭瓶橄欖瓶、洗口獸耳瓶、花觚觀音尊、直口罐、蓮子罐將軍罐。以及一些出口歐洲的外銷瓷,如各式大盤及蓋罐等。
這一時期青花造型最突出的特點是,燒造了大量的寺廟中奉用的器皿,也就是佛前供器,全是民窯,形體都比較粗厚笨重,製作不是很精細。如:供盤、供碗、香爐、撇口瓶、淨水瓶等。有的在器身上書寫供奉者的姓名、身份及祈求吉祥如意的語句,同時還寫有具體的燒造年代,如故宮博物院藏清順治十一年青花雲龍紋淨水碗、清順治十五年青花雲龍紋撇口瓶、清順治十六年青花異獸紋爐等。
盤類器物有雙圈足(中有一槽)、玉璧足(圈足外高內低)和打磨成泥鰍背足的多種。用於出口的折腰平地盤較少見,多見內壁和底一體的弧形盤。還有一種順治時期特有的似盤似碗的器物。敞口,口沿施醬釉,弧壁,高圈足,足牆上寬下窄,釉底,內用清華書寫“玉堂佳器”四字雙圈款。雙圈很大,字很小。
淨水碗敞口,口沿施醬釉,頸部內收,鼓腹然後下收,平底略下凹,高圈足,釉底。
罐類器物器型較大,厚胎,修胎較細,造型古樸,肩部豐滿圓潤,腹下直斜,底部比口部大,整體感覺穩重。底部無釉無圈足,墊瓷餅燒製,潔淨不沾窯砂。爐罐瓶類底部以無釉為多見,爐類一般為餅底實足。
將軍罐一改明代將軍罐矮胖的特點,器型高矮肥胖適中,多在40釐米左右,多平底且內凹,底無釉露胎。蓮子罐多數無蓋,尺寸不大,往往上面是畫花蝶、花鳥和花卉紋。花觚一般呈直筒狀,口足微外撇,底不施釉;筒瓶又稱象腿瓶,是清初的典型器。香爐口外卷,圓鼓腹,胎體厚重,有圈足和平足實足兩種。筆筒有直口和撇口,直口圓筒形多,一般是平底露胎,用手撫摸,底非常細膩。盤、碗的底足足牆高且深,碗壁厚,弧度不大,常有磕缺,足邊旋削痕明顯,呈螺旋狀,崇禎時期的唇口小缸已經很少燒造。

清順治青花瓷紋飾

故宮藏清順治青花花鳥紋蓋罐蓋面花卉圖案 故宮藏清順治青花花鳥紋蓋罐蓋面花卉圖案 [4]
由於順治時期景德鎮瓷器供大於求,工匠可以從容不迫的生產。此時青花瓷畫面多處反應了這種供大於求的痕跡:寫意的減少,寫實畫增多;認真描畫的作品較多,隨意描畫的作品較少。另外此時的戰亂痕跡也在圖畫上有所反映,如畫的鳥都是單隻的,而不是成雙成對的,表現出人們孤寂無助的心態;多見高僧、仙道瀟灑活動的場景,表現了人們一種逃避現實,追求世外桃源般安逸生活的想法;多見“詩畫”一體的裝飾形式,一般在紋飾空白處用隸書書寫格言或題詩一首(順治十四年(1657年)以前的青花瓷題詩多用隸書書寫),往往落干支款,有的畫一個簡化的圖章,説明有不少沒落文人進入了瓷畫工匠的行列,這是文人書畫進入陶瓷紋飾的一個開端。
順治青花紋飾畫面構圖飽滿,繪畫一反過去單線平塗的方法,而採用雙勾填色的技法。勾勒線條流暢穩健,填色準確,很少溢出輪廓線,與明萬曆以來的隨意填色有明顯區別。山水、人物紋多寫實,見披麻皴斧劈皴、塗、染等技法,也有單線白描的畫法。一些瓶、罐上使用皴染分水技法描畫,層次色階不是很明顯。在這時期經常看到其中的渲染還不是很成熟,精品不多,也有一些日常生活用器紋飾灰黑混濁。許多畫風帶有崇禎青花的特點,工筆、寫意並用,有的清晰明麗,有的奔放,隨意創作的紋飾寥寥數筆,生動傳神,即有長篇詩文,也有短句。
總體看,順治青花裝飾上以山水、洞石花卉紋出現最多,其次是人物紋。紋飾都粗壯稚拙,單純的帶圖案性質的花卉紋很少見。出口的外銷瓷仍沿襲明末的山水加題詩的詩畫題材。常見雲龍紋、二龍戲珠紋、行龍紋、浮雲紋、怪石山林紋、虎紋獅紋豹紋麒麟紋、異獸紋、蝴蝶紋、雀鳥紋、蝦蟹紋、花鳥紋牡丹紋、玉蘭紋、菊紋、纏枝蓮紋、洞石花卉紋、雉雞牡丹紋、博古紋、山水圖、喜鵲登梅紋、山石芭蕉紋、松竹梅紋、月映梅紋、八仙、羅漢、梧桐樹葉、人物故事等。
龍紋一般高大雄壯,矯健有力,有的呈騰空起舞之勢,常與斑片狀浮雲交織在一起,使龍身似隱似現。以頓、捺、皴、點手法渲染游龍浮雲,翻騰轉側。獸紋均用筆粗放,十分誇張。朵雲紋則勾邊露白,多數呈括弧形。麒麟常和芭蕉畫在一起,蕉葉中間多留白,只用雙線畫出主莖、主脈,相互之間,排列不是很緊密。牡丹花出雙犄,又稱雙犄牡丹,花形大。柳樹葉呈點狀對稱,山頭則畫“苔點”,石頭多瘦削呈玲瓏狀。山水有“四王”筆意,勾、染、皴、擦運筆手法並用,山峯層次多,有陰陽面。火焰紋形狀如同二至三個並聯在一起的“山”字狀,其中間一焰明顯伸長。草畫成魚鱗片狀,俗稱“魚鱗草”或“竹編草”。竹葉畫成“人”字形。
瓷器 瓷器
人物紋佔有很大比例,常見八仙慶壽、羅漢圖、仕女、竹林僧人、進戟圖、武士、頌書圖、嬰戲圖以及取自《西廂記》、三國故事情節的圖案等,也有神話傳説、歷史故事,人物描繪身軀比較長,形象瀟灑,意態閒適,悠然自得,佈局有簡有繁,追求神態之美。人物紋都有各種景物襯托或附詩句。
這時期許多盤、碗的裏心流行畫一片樹葉加短詩兩句,以梧桐葉居多,旁題詩“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皆秋”,“梧桐一葉生,天下新春再”,“看花有意,落葉無聲”,“黃葉落兮,雁南歸”等,詩文多是隸書,還有許多畫秋葉配洞石紋,此種紋飾構圖都比較開闊疏朗,畫意清爽,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
另外,在一些筆筒、瓶、尊的口沿與近底處有的暗刻弦紋、卷枝、卷草紋等,俗稱暗花邊,花紋刻劃較淺,這種裝飾手法在天啓、崇禎瓷器中最為流行,經常能看到,而清代康熙青花中也有少量出現,多是用在帶有干支紀年的筆筒上。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帶吉祥寓意的圖案如加官圖、平升三級等。
順治青花的輔助紋飾有弦紋、卷草、如意頭、水波、卷枝、蓮瓣紋、蕉葉紋纏枝花等,開光的形式有長方形、橢圓形、扇形等。分兩組、四組。

清順治青花瓷款識

瓷器 瓷器
順治官窯寫年款的很少,主要是青花碗和茄皮紫釉盤。《飲流齋説瓷》中記載:“順治僅一度開窯燒瓷,故順治瓷品極少,有之,則做楷書也”。青花見有四字和六字青花楷書款,即“順治年制”、“大清順治年制”。也有順治五年(1648年)、十年(1653)、十一年(1654)、十二年(1655)、十四年(1657)、十五年(1658)、十六年(1659)、十七年(1660)等紀年款。朝代款中有的畫雙圈,也有不畫雙圈。畫雙圈的一般圈都很大。字體書寫有的具有明代弘治遺風,柔中有剛,字體清晰,書寫排列不是太規整,大多歪斜,間距不一。
民窯青花既有楷書也有篆書款,主要寫干支紀年款,如“順治丙戌年(1646年)”、“庚子年制(1660年)”、“大清丁亥年制(1647年)”、“順治丁酉年(1657年)”等,另外還見“大青丁亥年制”。堂名款如“三堂佳器”、“玉堂珍器”、“百花齋”、“梓桑軒制”、“西疇書院”、“繼善堂”等,其中“玉堂佳器”款的最多。另有定燒人物的名款,如“魯西王瑛制”等。此時民窯款中常見寫着“大明”、“大青”,有的甚至寫着“大明弘光年制”的順治時期瓷器,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多種:其一,工匠不習慣新的年號;其二,清政府還顧不上對景德鎮瓷業細節的管理;其三,部分工匠有着強烈的反滿意識。
此時仿明朝款識有“永樂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萬曆年制”等,均為楷書。 [5-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