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道觀

鎖定
清道觀,位於浙江寧波慈城鎮,歷史悠久,是江浙最負盛名的道觀之一。據縣誌載,清道觀始建於唐天寶八年(749年),後廢。南宋紹興三十年(1160年)由道士葉景虛重建,時在道觀右側建東嶽行宮,請尚書樓鑰題匾額,觀名為“列仙遊館”。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道士王智靜將鄰近“至道”“崇壽”兩宮併入,改稱“清道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清道觀保存完整。文革中被拆除,山體也被採石炸斷,風水上為龍脈被傷。作為慈城古縣城保護開發的重點工程,於2004年啓動重建。清道觀的重建沒有停留在對傳統道觀的恢復和修繕,更着眼於對中國傳統道文化精神內涵的挖掘和展現,恢復了山門、儀門、雷祖殿、東嶽殿、東嶽退居殿、戲台、玉皇殿、三清殿、關聖殿、十王殿等建築。 [2] 
中文名
清道觀
地    點
浙江寧波慈城鎮
始建於
唐天寶八年(749)
重建時間
2004年至2007

清道觀歷史沿革

始建於唐天寶八年(749),後廢。
宋紹興三十年(1160),重建和擴建。此後屢廢屢建,規模宏大,環境幽美,文物眾多,影響廣泛,遂成江南著名道觀。
清光緒十三年(1887),邑人馮翊廷、馮全墉再次發起集資修建,至中華民國時期,清道觀槐蔭夾道,松柏獨秀,閣、廳、殿等建築隨地形逐層上升、依山而立。各式塑像不可勝記。
“文革”期間,清道觀遭拆毀,但千年參天古柏、木質奇特轉幢、精工五金巨鍾等道觀三絕,早已遠近聞名,遺存下來。 [5] 
2008年,歷經4年建設的古縣城清道觀重建工程順利竣工。清道觀重建工程由慈城古縣城開發建設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建築面積3000餘平方米,修復的古建築包括山門、儀門、雷祖殿、玉皇殿、三清殿、十王殿、關岳殿、藏經閣和老子台等20個單體工程。
工程木結構全部採用優質木材,樑架採用傳統建築的穿鬥式和抬梁式,牆體採用青磚,屋面採用筒瓦屋面和小青瓦屋面,路面鋪陳的石板絕大部分為老石料。工程建設方本着尊重歷史的態度,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對建築構件精雕細作,最大程度地還原了古道觀的原貌。 [3] 

清道觀文物保護

作為慈城古縣城保護開發建設的重要工程,清道觀於2004年至2007年重建,所用建築材料全部採用木材、石材、磚瓦等傳統建築材料,並全部採用傳統工藝;在對原清道觀的建築格局及風格進行大量考證的基礎上,恢復了山門、儀門、雷祖殿、東嶽殿、東嶽退居殿、戲台、玉皇殿、三清殿、關聖殿、十王殿等建築。建築質量及藝術皆達到了採用傳統工藝及材料進行古建恢復重建的最高水準。清道觀內配置的主要神像雷祖、東嶽大帝玉皇大帝四御及三清等皆為優質檜木精雕而成,清漆淡彩,代表了木製神像的最高水平。
清道觀的重建沒有停留在對傳統道觀的恢復和修繕,更着眼於對中國傳統道文化精神內涵的挖掘和展現,力圖體現時代精神。老君台上的青銅老子像,為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當代著名雕塑家、中國雕塑院首任院長吳為山教授的代表作品,採用抽象的造像手法,表現老子作為人類偉大思想家、哲學家深邃、高遠的神韻。老子像周圍所配大地景觀,以最簡潔純粹的現代材料黑色鋼管為基本元素,排列組合成類似迷宮效果的蜿蜒路徑,地面配以純淨的白色石子,黑白二色組成整個景觀,寓意“道可道,非常道” “大道難求”,同時又暗合老子所崇尚的“水之德”的意境,大氣磅礴,意境深遠。老君台上又布黑色的祈願棒叢,取林的意象,象徵道體以外林林總總的萬事萬物,祈願棒可系祈願絲帶,遊觀者的祈福之願可在濃重的道的氣氛中得以昇華,實現人與場所的互動效果。
清道觀已從傳統的道教敬神祀仙,道士齋戒禮儀、修身養性的場所,進化為新時代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踐之所。

清道觀歷史文化

清道觀歷史傳説

慈城鎮東面的塔山之上,曾有一座規模浩大的清道觀、清道觀始建於唐代,經過歷朝歷代的擴建續建,成為全國東西兩大超級道觀之一(另一個遠在西藏)。慈城的清道觀聲名遠播,影響深遠,海內外香客潮湧而來。只可惜文革期間被當作迷信四舊,建築拆毀,如今遺址仍在,廢墟猶存,尚有信徒朝拜求仙,昔日道觀院內仍存一枝千年唐柏,歷盡人間滄桑,風韻猶存。
説不清什麼年間,觀裏鑄了一口銅鐘,重有好幾噸,這銅鐘材料純正,鑄作精良,參音合律,聲音洪亮動聽,傳播遙遠。觀內道長是個傳道高人,他立志要把這座黃鐘大呂神奇的鐘聲遠播天下,讓江南浙東慈城的深厚文化傳揚四海。一天早上,道長帶了隨身衣物,欲上路雲遊四方,臨行前交代敲鐘的小道士:“我即日上路雲遊四方,你算準日子,凡待七七四十九天後,方可敲響銅鐘,時日未到,千萬不可敲鐘,以免誤了大事。”
小道士迷惑不解,心下覺得道長有點故弄玄虛,怯聲問道:“為什麼要在四十九天之後?”
道長輕捋白髯,朗聲答道:“不必隨意多問,天機不可泄露,到時自知分曉。”
小道士年少好奇,還想探問,總算素來懂事,欲言又止。道長叮嚀數遍:“切記!切記!”小道士點點頭,道長拍拍他的肩膀,這就上路趕程。
道長上船走水路趕程,不管水波滔滔,一路巔箕,一心走遍天下碼頭,遍訪名城重鎮,讓清道觀鐘聲激揚四方。原來這座銅鐘十分神奇,鐘聲傳揚無止無境,但有一個奧秘,必須隨高道隨身傳揚,道長到過何處,鐘聲就隨道長行蹤傳到何處。只有這道長深諳其道,只不可隨意泄漏天機,以免節外生枝。
次日早晨,日出天明,道長夜以繼日,剛剛到達杭州錢塘岸。登岸稍作逗留,復又上船讓稍公趕路,誰知正當將行之際,忽聽得“當”的一聲振響,鐘聲雄渾,嗡嗡傳來,道長大吃一驚,以為耳鳴錯聽,凝神之時,又連連傳來“噹噹噹……”那黃鐘大呂的非凡鐘聲,驚動天地,激盪之聲象一股水流,凝聚不散,隨即又一陣復一陣展開,慢慢粗壯起來,復又像搓繩,漸次擰緊變細,反反覆覆,一波接着一波,久久不絕於耳,到得後來,又像擴散成股輕煙,隨風飄蕩在天地之間。
道長頹然長嘆:“大事不好!”讓梢工原路而返。原來小道士頑皮淘氣,道長走後只一日,就早早敲響了銅鐘,這銅鐘要等道長各處到,鐘聲就會四處傳響,只到杭州,也僅能到此為止,鐘聲響過,再到之處就屬徒勞。
從此,清道觀的鐘聲只能傳到杭州,換句話説,遠在杭州也能聽到它的鐘聲,要不是小道士淘氣壞事,那鐘聲能傳遍天下呢!
銅鐘的傳説還沒有講完,它不但音響非心,還有家國靈性呢!
八國聯軍侵華期間,侵略軍來到清道觀,遠聽鐘聲雄渾動人,近看銅鐘雄偉壯觀,一個個眼饞心庠,決定把它掠奪回國,據為已有,就逼迫民夫民工搬運下山,裝運上船。百姓眼看着國寶就要有去無因,雖百般牴觸怠工,怎敵洋鬼子洋槍洋炮,棍撬木墊,繩拉肩扛,千辛萬苦把銅鐘弄下山來,又裝上洋船,從江上駛向海去。
説來神奇,船到鎮海口,萬里無雲的朗朗晴空,剎時間烏雲密佈,狂風大作,一團團烏雲像脱繮的野馬,不知來自何方,四下裏團團圍住了出海口。狂風起處,波浪滔天,一浪高過一浪,直撲甲板,像要吞噬了船隻,一會兒又是雷電大作,霹靂陣陣炸來,把高高的桅杆劈斷了幾根,氯下的船錨也斷了鋼纜,船走不了停不了,眼看船隻傾過來斜過雲,再下去就要翻船啦!
洋鬼子還算聰明,嘰哩呱啦一陣爭論,總算明白這銅鐘有靈性,中國生中國養,不願意漂洋過海流落異國它鄉,不願落在外國人手裏,動了天怒了!一個個划着十字,祈求上帝保佑,讓他們風平浪靜別翻了船,再不敢盜運銅鐘出海了。
説也靈驗,片刻之間風平浪靜,雲開日出,洋鬼子性命要緊,把銅鐘深入海底,這才平歇了一場風波,這座鐘還沉在鎮海口呢!
明朝的奸相嚴嵩,年輕時,上京趕考。他聽説寧波慈溪有一個清道觀,裏面的菩薩很靈,託夢很準,嚴嵩就特意繞道到清道觀,請菩薩託夢。半夜裏他果然得了一個夢,夢見自己的兩隻眼烏珠被釘在樑上。他想不到在此地做了一場疆夢,心裏十分不快活,馬上離開清道觀,上京趕考去了。這一科他中了進士,後來得寵,做了宰相。
有一天,他忽然想起當年在清道觀做的夢,心裏非常氣惱,他派人到慈溪要燒掉清道觀。寧波慈溪的老百姓認為清道觀的菩薩很靈,都不捨得燒掉,但大家又怕嚴嵩的權勢,啥人也不敢出來講話。
正當官差要點火燒廟辰光,從人堆中走出一個七八歲的小圈,名叫趙文華。他對官差説:“你們要燒清道觀一定要講出理由來,否則不能燒!”官差把這話票報了嚴嵩。
嚴嵩就召見了趙文華,告訴他説“清道觀的菩薩並不靈,要它做啥?”趙文華説:“怎麼不靈?”
嚴嵩説:“當年我上京趕考,特地到清道觀求夢。我夢見我的兩隻眼烏珠被釘在樑上,這明明是不祥之兆,而我卻考中了,現在還做了宰相,這不是説明清道觀的菩薩並不靈嗎?”
趙文華聽了笑了,説:“我認為你的夢做得非常靈。你在夢中看見自己的眼烏珠被釘在樑上,你想,梁的偏旁是‘木’,眼的偏旁是‘自’,‘木’“目’相加不就是一個宰相的“相’字嗎?這就是告訴你,你今後要做宰相的。”
嚴嵩聽了趙文華圓的夢非常佩服,不但不燒清道觀,而且把它修造得更加好。趙文華也因此被嚴嵩收為義子,長大以後也做了官。嚴嵩是個大妊臣,上欺君,下壓臣,害死不少忠良,後來被鄒應龍參本,被皇帝打人天牢。趙文華也因此受到了牽連,被判充軍。趙文華很希望判他充軍到寧波老家去。但他曉得照實要求一定不會同意。於是他就對判官説:“你們判我到啥地方都可以,千萬不要判我去寧波,因為我現在有罪在身,沒有面孔回去見家鄉父老。”
判官為了使趙文華難堪,偏要判他充軍到寧波。趙文華在做官辰光,幫嚴嵩做了很多壞事,但對保牢清道觀的事體是一樁好事。所以當地百姓得知趙文華回來,還是燒了菜擺了酒席歡迎他。不巧,趙文華趕到寧波是陰曆八月十六,已經過了中秋節。為此,當地百姓就把中秋節放到八月十六過。從此以後年年如此了。 [4] 

清道觀詩歌

登清道觀遇馮令儀留宿張鍊師道院
明 黃宗羲
小舟風浪泊江干,邂逅良朋上翠戀。
雲割山川皆半面,天分肥瘦覺千般。
送春始聽鵑聲早,話舊何妨酒量寬。
道院重修須記事,莫將頑石一般刊。
清道觀,在慈城鎮東塔山山麓。唐天寶五年(746)建,宋紹興三十年(1160)道士葉景虛重建,尚書樓鑰有扁額:“列仙遊觀”。元至元十七年(1280)毀於兵火,二十四年(1287)重建。後圮,今又重建。
注 ① 馮令儀、張鍊師無考。鍊師:對道士的尊稱。② 江干:江岸。③ 刊:雕刻。
秋夜晏清道觀
明 陳茂義
十載懷人夢,衝胸此夜開。
憶從京國別,同説瘴鄉來。
月色流仙館,秋聲入酒杯。
明朝風日好,攜手更登台。
注 ① 衝胸:曠遠的胸襟。② 京國:京城。③ 瘴鄉:舊指南方山林多瘴氣之地,此喻南方。
清道觀覽眺
明 徐一忠
野色遙連嶂,江流曲抱沙。
天開青帝座,地隱赤松家。
緩步隨芳草,長歌送落霞。
徘徊未忍去,返照漸歸鴉。
注 ① 青帝座:春神的星座。青帝即天帝,系東方之神,亦即春神。羅隱《自湘川東下立春夏口阻風登孫權城》:“只見風師長佔路,不知青帝已行春。”② 赤松:據劉向《列仙傳》載,赤松子為上古神農時雨師,服水玉以教神農,能入火不燒。後常指代仙人。蘇軾《金山妙高台》:“我欲乘飛車,東訪赤松子。”
清道觀同王劉二生少選
明 楊守勤
春郊乘曉麗,玉殿泛霞觴。
霧卷晴嵐盡,花翻暖氣香。
麈談傾逸少,道奧闡劉商。
滿座清歌發,行歸趁夕陽。
注 ① 少選:須臾;片刻。意謂小聚。② 霞觴:華貴的酒杯。泛觴,飲酒。③ 麈談:清談;談論。魏晉人談論常執麈尾(拂塵),因稱。傾逸少:仰慕王羲之。王羲之字逸少。④ 道奧:道義精深。闡:顯露。劉商:唐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了子夏,大曆(766—779)進士,官至禮部郎中,工畫,性高邁。後隱居義興(今江蘇宜興),好道術。此兩句因詩題有“王、劉二生”,故以王羲之和劉商為喻。
登塔山至清道觀
清 李聖就
山勢嶔崎未易捫,登臨專欲盡天門。
望窮險仄開殊境,行歷穹隆謁上尊。
風度石壇鐘響遠,月涵琳宇茗煙昏。
張公碑碣留遺蹟,待拂蛛絲細討論。
注 ① 嶔崎:山高峻貌。捫:撫摸。② 天門:道家認為“天門謂人心所由從也”。③ 殊境:另一種境界。④ 穹隆:長而曲折的樣子。⑤ 琳宇:寺院。⑥ 張公碑,未詳。⑦ 討論:探討;尋究。
重建清道觀落成
清 馮開
一覽蒼蒼生鬱陶,樓台橫插天高高。
燈火千樹萬樹月,鼓鍾前山後山濤。
奇構天然非人力,後時清興屬我曹。
仙夫窈窕不可訪,雲窗霧閣吾其遨。
注 ① 此次重建(修)在光緒二十年(1894)。② 蒼蒼:(大地或天)深蘭色。鬱陶:暑氣蒸鬱。③ 此句言落成慶賀時,打鼓鳴鐘聲如浪濤。④ 仙夫:仙人。窈窕:深遠貌。⑤ 其:將。遨:遊。 [1] 

清道觀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清道觀,位於慈城東門口外龍山上,為江南地區道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