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華校友通訊

鎖定
《清華校友通訊》創刊於1934年,1980年復刊,至2008年底已出版復58期。《清華校友通訊》每年出版兩期,一期《校友文稿資料選編》,在海內外校友中發行,出版資金由校友贊助,發行量達30000冊。主要撰稿人有梅貽琦、蔡競平、趙錫麟、趙文珉、顧毓琇、吳半農、張靜愚、潘戴生、馮友蘭、張廷玉、邱淑航、劉強等。 [2] 
中文名
清華校友通訊
語    種
中文
創刊時間
1934年
出版週期
月刊
出版資金
由校友贊助
類    型
校友通訊
出版地
北平

清華校友通訊歷史沿革

1934年1月1日《清華校友通訊》創刊,頭版頭條是梅貽琦校長的文章《敬致諸同學》,梅校長在文章中説“此期《清華校友通訊》是二十餘年來清華出校同學可用以專作大家互通聲氣的期刊的第一種。”可以説,這是清華正規校友刊物的歷史起點。1937年由於抗日戰爭爆發而中斷。
1939年1月1日在重慶清華中學復刊。1940年9月,清華校友通訊社遷入昆明西南聯大清華大學辦事處繼續出版發行。
抗戰勝利清華復員北平後只出過兩期。
清華園解放後,於1949年4月24日和1950年4月29日出版過兩期,此後校友工作終止,《清華校友通訊》隨之停刊。
1980年2月1日學校成立校友聯絡處,決定定期出版《清華校友通訊》,並決定《清華校友通訊》復刊號於當年4月校慶69週年時出版。
1980年4月,停刊30年的《清華校友通訊》復刊,劉達校長題寫刊名。
1991年8月,為彙集校友撰寫的史料文稿,《校友文稿資料選編》創刊,施嘉煬先生題寫刊名,逐漸形成《清華校友通訊》每年上下兩期,《校友文稿資料選編》每年一期的出版格局。
復刊後的《清華校友通訊》,初期為內部刊物,向海內外校友發行。從1987年10月(復16期)開始,成為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公開出版物。
1995年,經中宣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署審查批准,《清華校友通訊》從1995年11月(復32期)起成為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刊物。也是全國高校唯一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具有正式刊號的校友雜誌。
2008年,為支持經管學院的學科建設,《清華校友通訊》刊號轉讓給經管學院主辦的學術刊物《清華管理評論》,從復59期起《清華校友通訊》又變成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公開出版物。 [1] 

清華校友通訊方針與欄目

通訊的辦刊方針是傳播清華大學信息,報道校友業績,聯繫校友感情,弘揚清華精神。主要欄目有:今日清華,值年園地,我與清華,清芬挺秀,懷念師友,荷花池,校友聯絡等。用清華人講自己的故事的方式,傳播校友愛祖國、愛母校、愛師友的清華真情是刊物的風格。

清華校友通訊文化傳統

附:《敬致諸同學》
此期《校友通訊》是二十餘年來清華出校同學可用以專作大家互通聲氣的期刊的第一種。它的使命當然是很重要的,它的前途一定是很長久遠大的,但是它的發端不妨先從簡單質樸的方面做起,所以諸位看它的篇幅應算很小,它的材料亦不很豐富,因為自從同學總會成立以後,我們認為此種刊物更是刻不容緩,計劃草草擬就,便趁這新年佳節讓它產生出來,總期望着以後可以逐月逐年的進步,隨着本會的前途一同發展。那麼它的長進便亦可以作為本會發展程度的表徵,因為它的效用大小不是編輯負責的二三人可以操定,全要靠各地同學熱心幫助。所以它既是一副提神藥,它亦是一個寒暑表,我們想諸位一定歡迎看見它繼續的改良進步。
以上幾句話權當這一期的發刊詞,但是吾還有一點意思,願意趁這機會與諸位談談。吾所要説的可以歸納到一個題目:吾們為什麼要聯絡??????
第一,為友誼的關係。少年的往事是最堪回味的,學校師友的感情是最真摯的??????一旦離開學校,好友星散,回首往事,能不黯然。古人説的“悲莫悲慼生別離”用在同校師友的分手真是一點不錯。數百好友重聚一堂實無此可能,人生無此幸福。
但是我們有個補救的辦法,我們不能接着好友的言談,我們卻可聽到好友的消息,我們彼此不能面接我們彼此卻可筆談,我想這該是同學會與校友通訊的一大使命。
第二,為服務的便利。清華同學在社會上做事的將近三千人了??????清華同學在社會服務的人數既多,成績亦還不錯,如能時通聲氣,互相鼓勵,互相勸勉,不獨個人的事業得到益處,國家社會也可間接受惠的。至於做事之需要,合作需要羣策羣力才能眾擎易舉那是更加顯而易見的了。
第三,為母校做貢獻。清華與別寫學校有兩個不同之點:一則清華系美國退還庚款所設立,庚子之役是國家的奇恥大辱,庚款是民眾之膏之脂。所以清華的同學是立在特別的地位,是負有雪國恥和國運的使命的。在則清華的同學環境比別人好,以前的留洋現在的設備都是得天獨厚的,自然飲水思源,吾們的貢獻也得特大??????此外母校在精神方面物質方面自然也希望出校同學的幫助,而出校同學也一定是樂於幫助的。
三千同學一一面談固不可能,筆談亦不容易,現在借這校友通訊創刊的機會,傾吐衷曲,心中真是愉快已極,可惜篇幅有限,只能略道一二,真是“紙短情長”,“欲言不盡”哩。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