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水河

(黃河寧夏段最大支流)

鎖定
清水河,黃河支流。古代稱西洛水、高平川水、蔚茹水,發源於六盤山東麓固原市原州區開城鎮境內的黑刺溝腦,向北流經原州區、海原縣、同心縣、中寧縣等縣,在中寧的泉眼山西側注入黃河,長320公里,流域面積14481平方公里,其中,寧夏境內流域面積13511平方公里,甘肅境內970平方公里。河源海拔2489米,入黃河口海拔1190米,相對高差1290米,平均比降1.49‰。
清水河是寧夏境內流入黃河的流域面積最大、最長的支流。受到温帶大陸性氣候的影響,清水河表現出典型的乾旱半乾旱河流的特徵。干支流大部分流經含鹽量高的第三系紅層或石膏地層,導致河水礦化度極高,並且呈現出愈到下游,河水愈苦澀的水況。既不能飲用,又難以灌溉的苦澀之河。 [1] 
中文名稱
清水河
別    稱
蔚茹水
所屬水系
黃河一級支流
地理位置
寧夏中部
流經地區
原州區、海原、同心、中寧三縣
發源地
固原市原州區開城鎮黑刺溝腦
主要支流
冬至河、中河、莧麻河
河    長
320公里
河流面積
14481平方公里
落    差
1290米
河    口
中衞縣泉眼山西側

清水河幹流概況

清水河的源頭,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開城鎮六盤山北部黑刺溝腦,自南向北,流經原州區南郊、城關、沈家河水庫、頭營、楊郞、三營、黑城、七營等鄉鎮,從原州區北端七營鎮盤河村出境。原州區境內長135公里(一説80公里),境內流域面積4920平方公里(一説2057平方公里)。主河道在沈家河水庫以上比較順直,沈家河水庫以下蛇曲蜿轉。
清水河發源地原州區開城鎮黑刺溝村 清水河發源地原州區開城鎮黑刺溝村
清水河上游原州區一段 清水河上游原州區一段
原州區境內,較大支流有3條,分別為:冬至河、中河、莧麻河。清水河西側支流洪水多、洪量大,主要來自冬至河、中河、莧麻河等支流。東部屬黃土丘陵區,支流多而洪量小,主要有毛家溝、楊達子溝、大紅溝、石景河等。清水河原州區段總的暴雨特點是上游大,下游小,上游即沈家河水庫以上,地形平緩,地勢低窪,河牀高,有5條支溝匯聚,且上游多發暴雨,洪災較重,城區段防洪標準低,水患嚴重。 [2]  [3-4] 
清水河同心縣一段 清水河同心縣一段
清水河入黃口中寧縣舟塔鄉泉眼山 清水河入黃口中寧縣舟塔鄉泉眼山
清水河北出原州區境後,始為海原縣與同心縣的界河,再為同心縣境內河,尾端進入中寧縣,並在中寧縣入黃河。
海原縣境內125公里,始於三河鎮楊家河村,至於高崖鄉紅谷村六隊,流經三河、七營、李旺、高崖4個鄉鎮;其中70公里,為與同心縣的界河,55公里在同心縣境內;中寧縣境內53公里,流經大戰場鎮花豹灣村、石喇叭村,清水河林場,轎子山林場,舟塔鄉潘營村、長橋村。
清水河海原縣過境段左岸單側全長125公里,佔幹流長度的39%。始於三河鎮紅城村楊家河灣自然村,至於高崖鄉紅古行政村六隊。右岸單側長度55公里,始於三河鎮紅城村楊家河灣自然村,止於李旺鎮韓府村韓府水文站。從李旺鎮韓府水文站至高崖鄉紅古行政村六隊,單側全長70公里,河道中心線為海原、同心兩縣縣界,左岸屬海原縣,右岸屬同心縣。河道流經三河、七營、李旺、高崖4個鄉鎮25個行政村104個自然村。
中寧縣境內從長山頭水庫(大壩)至泉眼山屬清水河下游,長52.89公里,主要涉及大戰場鎮、舟塔鄉、寧安鎮3個鄉鎮。清水河沿線平面形態及縱向變化較大,其中沈家河以上相對順直,沈家河至中寧縣石喇叭村陡槽段進口河道蛇曲盤行,以下河段較為順直,兩岸為灌區,河道窄深。
按其河道特性,清水河干流分為上、中、下游三個河段。分別為上游黑刺溝至沈家河水庫河段、中游沈家河水庫至長山頭水庫河段、下游長山頭水庫至泉眼山河段。 [5] 

清水河水文特徵

清水河流域內乾旱少雨,降水時空分佈不均,水文特點是水少,沙多,水土流失嚴重,水質差,反映出乾旱、半乾旱河流特徵。流域內地表水資源量少質差、區域分佈不均,年際變化大且年內分配不均,70%以上徑流集中在汛期,且多以洪水形式出現,開發利用難度大。嚴重的水土流失和水資源匱乏,是造成當地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區域經濟落後、人民羣眾生活貧困的主要原因。 [6] 

清水河降水

清水河流域日照多、濕度小、風大,水面蒸發強烈,多年平均年水面蒸發量300毫米,乾旱指數為3.8。水面蒸發量變化趨勢與年降水量相反,降水量大的地區,水面蒸發小,並隨高程增加而減小,總趨勢自南向北遞增。流域內水面蒸發的年際變化較小,一般不超過20%。 [6] 

清水河徑流

清水河屬典型的非季節性山區河流。根據水文站年實測資料,清水河流域多年平均實測徑流量2.02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徑流深14毫米,平均產水模數為1.4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其中,泉眼山水文站實測多年平均徑流量11497萬立方米。 [5]  多年平均年徑流深自上游至下游為05~3毫米,徑流量年際年內變化大,全河變差係數0.40。歷年最大年徑流5.40987年),最大最小倍比達6.1。汛期月平均徑流量佔全年的72.9%。多年平均各月最大徑流量在月,佔全年31.7%,最小為8.6。 [6] 

清水河泥沙

清水河為多泥沙河流,實測懸移質多年平均含沙量216公斤/米,流域平均輸沙模數3160噸/公里,最小5.85噸/公里。從原州區城區以北到同心、海原縣一帶的中部地區,河流含沙量、輸沙模數都大,是寧夏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原州區城區到同心縣城的中部地區,為黃土溝壑泥沙嚴重流失區,土壤常年乾旱,植被稀少,一次暴雨產生的水土流失相當嚴重,年平均含沙量00~380公斤/米,年輸沙模數變化在2000~8000噸/公里,清水河同心縣城以上流域為清水河主要產沙區,特別是清水河一級支流折死溝、雙井子溝、莧麻河等地區為嚴重的侵蝕區,流域多年平均輸沙量達3040噸,平均含沙量為255公斤/米(1964年),是寧夏有實測資料以來含沙量最大值。輸沙模數在5000~9000噸·公里。清水河流域輸沙量年內分配極不均勻,其中絕大部分集中在汛期四個月,7、8兩月的輸沙量佔全年的80%以上,高含沙水流與汛期暴雨洪水有直接關係;非汛期含沙量很小,1月含沙量極小,基本上為清水。 [6] 

清水河水質

受到温帶大陸性氣候的影響,清水河表現出典型的乾旱半乾旱河流的特徵。干支流大部分流經含鹽量高的第三系紅層或石膏地層,導致河水礦化度極高,並且呈現出愈到下游,河水愈苦澀的水況。既不能飲用,又難以灌溉的苦澀之河。 [1] 

清水河暴雨洪水

清水河暴雨洪水年年都發生,洪水多發生在6~9月,其中洪水發生在7~8月的次數可佔90%以上,4、10月份也偶然出現較大洪水。洪水一般具有含沙量大、洪水歷時長、峯高量大等特點,峯型一般為單峯,複式峯也時有出現。洪水過程一般持續長持續一週。洪水主要來自流域上中游地區,幹、支流洪水遭遇時有發生。 [6] 

清水河主要支流

左岸支流有東至河、中河、莧麻河、西河、金雞兒溝、長沙河6條;右岸有雙井子溝、折死溝2條。
冬至河,發源於硝口溝上游中河鄉大路溝,向北至頭營鎮馬家窪處入清水河,屬清水河一級支流,幹流全長45.1公里,支流比較大的共有5條,分別為:大營河、中水河、曹河、沙河子、上店子河,流域面積500多平方公里,建有冬至河、上店子、海子峽、潘家莊、曹河、蔣口等中小型水庫6座,已有2座中小型水庫實施了除險加固改造,近年來,累計投資達3000多萬元,對疊疊溝林場植被進行恢復,對上、中游進行坡改梯田、退耕還林(草)建設,極大減少了水土流失,但河岸兩邊村莊、集鎮、農田多,遇超標準洪水時,過流不暢,出現岸坡坍塌等現象,蠶食耕地,威脅兩岸羣眾。
中河,又稱寺口子河,發源於西吉縣偏城鄉柳溝,海原縣李俊鄉境內,由西向東出寺口子溝從黑城鄧家河匯入清水河,全長85公里,流域面積1190平方公里,原州區境內長22.5公里,流域面積130平方公里,2002年對寺口子水庫進行除險加固,庫容為10515萬立方米,調蓄量大,但寺口子水庫下游河堤破壞嚴重,亂開亂採現象普遍存在,部分河牀、河堤已毀,治理投入小,只能依賴於寺口子水庫調洪。
楊達子溝,位於頭營鎮,是清水河一級支流,發源於頭營鎮楊河村鹼灘上游,東南走向,匯入二營水庫入清水河,流域面積205平方公里,溝道長26.3公里,流域內植被稀少,屬黃土丘陵區,水土流失嚴重。2007年3月開始對楊達溝水庫進行除險加固,本次加高6.4米,最大壩高48.4米,共投資587.2萬元,楊達子溝上下游危及村莊及耕地。
石景河,流域面積963平方公里,主溝發源於寨科鄉中川村,沿途流經呂套、高台、南坪、石景、雙井子溝在七營鎮盤河村附近與清水河匯流,是清水河一級支流。1987年在上游高台村修建峁頭溝水庫,1992年衝跨,2005年在南坪村修建張槽水庫,2007-2008年在寨科鄉教場、小教等處修建了水保壩系,流域內植被稀少,屬黃土丘陵區,水土流失嚴重。 [2] 
莧麻河,位於海原縣東南部,流域面積688.00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9.97%,主要支流有撒台溝和鄭旗河交匯莧麻河水庫後入黃河一級支流—清水河。該流域是全縣水土資源條件相對較好,水資源開發利用較早的地區之一,也是海原縣的糧油產區。早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先後建成了一批庫井灌區,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對解決部分乾旱山區羣眾温飽問題起了決定性作用。有鄭旗、蓋牌、吳灣、鹼溝、南川、莧麻河共6座水庫。
折死溝,屬清水河右岸一級支流,發源於甘肅省環縣毛井鄉劉家廟村,流入同心縣馬高莊鄉境內,在陰窪村與田老莊鄉的黑風溝匯合後,流經預旺鎮、張家塬鄉和王團鎮,最後在王團鎮馮川裏村匯入清水河。河流全長102.10平方公里,流域總面積1860平方公里,其中:在同心縣境內流域面積是1417平方公里。
金雞兒溝,流經寧夏中衞沙坡頭區,甘肅靖遠縣,寧夏中寧縣、同心縣,河長115公里,流域面積1125平方公里。 [7] 
入河溝道清水河海原縣境內匯入河道主要有中河、莧麻河、雙井溝、西河4條縣級河流和唐家溝、五營大溝、杜家溝、沙葱溝等16條鄉級山洪溝道。中河全長34.95公里,流域面積1190平方公里,最大安全泄量764立方米/秒;莧麻河全長80.4公里,流域面積775平方公里,最大安全泄量440立方米/秒;雙井溝全長61.8公里,流域面積950平方公里,最大安全泄量420立方米/秒;西河全長123.9公里,流域面積3138平方公里,最大安全泄量320立方米/秒。20條縣鄉級河流、溝道全部為季節性行洪河道,無長流水。清水河中寧縣境內匯入清水河且匯流面積大於500平方公里的山洪溝道主要有金雞兒溝和長沙河;匯入農田排(退)水溝有8條,其中,位於大戰場鎮7條,舟塔鄉1條,為七星渠退水溝。清水河過沙坡頭區境內主要有第九排水溝匯入。 [5] 

清水河治理開發

國家十分重視清水河流域的治理,早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先後投資建成了沈家河、寺口子等一批大中型水庫和小型水庫,以及園河庫壩聯用及流域綜合治理、馬營河流域壩系建設等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對減少入黃泥沙,改善生態環境和當地農業生產條件,解決乾旱山區羣眾温飽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是,由於投入不足,已建的河道防洪工程少且標準不夠,大部分水庫水保工程又年久失修,攔沙防洪能力降低,水土流失加劇,大量泥沙輸入黃河,威脅黃河防洪防汛安全,有限的水資源不能充分攔蓄利用,嚴重威脅和影響着兩岸人民羣眾的生產生活安全。全面綜合地治理清水河顯得極為緊迫。
1985年自治區批准了《清水河流域規劃》,2003年由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編制了《黃河水土保持生態工程清水河流域規劃》,2005年自治區水利廳組織編制完成了《寧夏山洪災害防治規劃》,2008年經國務院批覆了《黃河流域防洪規劃》,2008年由自治區發改委編制完成了《寧夏清水河流域經濟發展規劃綱要》(2008-2012),2009年自治區水利廳組織編制完成了《寧夏黃河一級支流清水河流域綜合規劃報告》並納入了《黃河流域綜合規劃報告》。這些規劃把清水河的綜合治理提上了重要日程。 [3] 

清水河河道治理

原州區河道護岸工程 原州區河道護岸工程
從2012年5月開始,寧夏清水河治理工程緊鑼密鼓地展開。寧夏水利人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前所未有的幹勁,集中力量打響了河道治理攻堅戰。 [3] 
上游清水河原州區河道治理工程以幹流兩岸城鎮防洪為重點,在改造完善已有工程的基礎上,全面整治河道,治理險工險段,有效減少大量塌岸帶來的損失,提高河道防洪能力,保障標準內洪水防洪安全,改善河道生態環境。在清水河上游,主要保護對象是固原市城市,治理措施以河道整治為主,工程措施以平順護岸為主。在清水河中游,主要保護對象是村莊、農田,以河道整治為主,工程措施以垛式河岸為主並平順護岸,同時以護岸工程為重點,輔以裁彎疏浚治理。在清水河下游入河段,以護岸工程、入河口堤防工程為重點,工程以平順護岸為主。清水河防洪治理工程,核定總投資16.6億元,累計完成投資7億元,砌護110公里的標準化堤岸,保護沿河259.61公里的城鎮、鄉村、工業園區和基本農田標準內洪水的防洪安全,幹流防洪標準達到10年-20年一遇。 [3] 
下游清水河防洪治理工程海原過境段防洪治理工程分兩期實施,工程於2014年開工建設,2017年3月主體工程完工,兩期工程共完成河岸防護工程59處,長29.81公里;疏浚河道18處,長3.98公里;新建過水路面9座;防汛管護道路32.86公里。清水河中寧段現有堤防總長19.33公里,其中,分佈在下游長山頭水庫庫區左岸堤防長度17.25公里,清水河入黃口兩岸2.079公里。清水河入黃河口堤防均位於中寧縣境內,第九排水溝、常橋七隊~濱河大道以上現有堤防2.08公里,其中左岸堤防1.39公里,右岸堤防0.69公里。其中右岸堤防0.69公里,列入寧夏清水河防洪治理工程2014年建設項目,已實施。中寧段規劃實施河道整治工程46處,河道治理總長度為16.54公里,堤防工程18.39公里。清水河中寧段綜合治理包括幹流河道防洪治理、生態建設工程2處(長山頭水庫庫區、泉眼山入河口主題公園)。截止2017年,中寧段已完成護岸工程8處,總長度2.216公里,堤防工程0.69公里。生態建設工程均未實施。 [5] 

清水河攔蓄工程

莧麻河水庫,位於黑城鎮西北約5公里的蘭家萬嘴莧麻河下游,中型水庫。控制流域面積68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170萬立方米。水庫於1959年8月建成,1966年、1973年加高3.7米,總庫容5570萬立方米,死庫容400萬立方米,11998年已經淤積庫容450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070萬立方米,防洪能力不足50年一遇。配套乾渠為“五一”渠,全長20公里,原規劃灌溉固原、海原兩縣區川地萬畝,1990年以後每年只灌溉固原黑城鎮耕地0.2萬畝。 [8] 
沈家河水庫 沈家河水庫
沈家河水庫,於1959年10月建成,是清水河上游的一座中型水庫,壩址位於固原城市以北10公里的頭營鎮瀋河村。水庫上游流域面積313平方公里,流域屬半乾旱區,多年平均降水量470毫米,水庫以上平均徑流深67毫米,全流域多年平均年徑流量2100萬立方米,75%年徑流量1176萬立方米,由於水庫運行多年,淤積嚴重,被列為除險加固改造工程之列,2005年沈家河水庫除險加固改造工程全面建成並投入運行,壩高30米,壩頂長1550米,壩頂寬6米,總庫容4640萬立方米(其中現狀年淤積庫容2255萬立方米),設計淤積庫容823萬立方米,興利庫容740萬立方米,防洪庫容931萬立方米,最大蓄水庫容1562萬立方米。 [9] 
中寧 長山頭水庫 中寧 長山頭水庫
長山頭水庫,位於中寧縣城西南20公里處的長山頭峽谷入口處,是清水河流域七座中型水庫中的最後一座,1959年開工,1960年8月1日竣工,故又稱其為“八一水庫”。長山頭水庫主壩溢流段高23米,長62.5米,寬2.05米。主壩頂面高程1261米,非溢流段頂面高程1265.5米,河底海拔1238米,並建高12米,長585米,寬34.5米的副壩和高1.6米,長25米,寬1米的輸水洞。底面海拔1256米,建9.45米高、10米寬的取水塔和2.5米高、2米寬的泄洪洞。總庫容5700萬立方米,加大庫容1000萬立方米,最大洪水位1264.2米,輸、泄洪量20.4立方米/秒,總投資183.74萬元。主壩建成後,由於水質含鹽量高,不適宜灌溉,水庫改為攔泥庫。長山頭水庫建成以後,泥沙淤積嚴重,1965年,溢流壩加高1.5米。1972年又加高2.7米,同時培厚背水面1.6米。1980年,為配合固海揚黃過壩渡槽工程,加高了0.9米。至1985年,溢流壩已加高到31.6米,滯洪總庫容達到305億立方米。
馬高莊水庫,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馬高莊鄉,清水河一級支流折死溝上游馬高莊溝與支溝黑風溝交匯處上游約1700米處,距離同心縣縣城80公里。馬高莊水庫工程的建設任務為防洪減淤、淤地和灌溉。水庫主要建築物有均質土壩、溢洪道及取水建築物,樞紐壩軸線總長246米,水庫總庫容2388萬立方米。工程規模為中型水庫,工程等別為III等,主要建築物均質土壩、溢洪道及取水建築物為3級建築物。 [10] 

清水河灌溉工程

沈家河水庫灌區,分佈在固原城北部頭營鎮境內,清水河兩岸的河谷平原地帶,地理位置為東徑106°15′~106°17′,北緯36°04′~36°08′。該灌區地勢較平坦,土地資源豐富,土層深厚且肥力強,適宜發展灌溉農業,是原州區主要的糧油生產及蔬菜供應基地。沈家河水庫灌區始建於1960年,灌區原設計灌溉面積4萬畝,由於灌區配套不完善,歷年最大灌溉面積約3.3萬畝。灌區涉及頭營鎮7個行政村44自然村的農田灌溉,受益人口1.73萬人。
灌區有總乾渠、東西兩條幹渠,長分別為0.226公里,14.274公里和9.68公里,1條西高支渠長4公里,81條斗渠及3條農渠,總長77.90公里,乾渠全部襯砌,襯砌支斗渠共31條,長27.06公里,斗渠間距大,200-800米,整個灌區渠道襯砌長50.56公里,渠道總長106.08公里,防滲襯砌率為47.66%,渠系建築物完好率約30%,渠系水利用率約53%,灌溉水利用率約45%。灌區現有灌溉機井83眼,除二營設施農業配套3眼機井外,其餘機井幾乎全部為土渠輸水,自流灌溉,灌溉水利用率低,不到60%。灌區基本井渠結合灌溉,實灌面積約1.5萬畝,還有約1.8萬畝可灌溉面積無法灌溉,灌區效益低下,極大制約着當地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灌區運行近50年,期間經過3次維修配套,灌區基本井渠結合灌溉,灌區原設計灌溉面積4萬畝,歷年最大灌溉面積3.3萬畝,實灌面積約1.5萬畝,還有約1.8萬畝可灌溉面積無法灌溉,灌區效益低下。 [9] 

清水河生態治理

國家林業局2011年12月批准試點建設固原清水河國家濕地公園,規劃總面積726公頃,建設乾旱化區域內典型河流複合型濕地生態系統的天然“本底”和生物資源的“儲源地”,成為瀕危、稀有水禽類的“中轉站”和固原市城北重要的灌溉及防洪區。
通過6年的濕地保護與恢復,固原清水河濕地公園完成生態治理面積200公頃,植被恢復40頃,種植景觀綠化帶36公頃,庫區外緣實施生態修復造林550公頃,濕地周邊道路綠化16.5公里,清水河水質由2011年Ⅴ類重污染水質淨化為Ⅳ類水質。 [11] 

清水河流域概況

清水河流域地勢南高北低,除山地外海拔一般為500~2000米,流域內山地、黃土丘陵、川塘盆地、河谷平原交錯分佈。清水河流域西南為月亮山、西華山、南華山、六盤山等石質山,海拔在2000米以上,構成清水河和葫蘆河、涇河的分水嶺帶。東有云霧山、炭山、鳳台山等剝蝕殘山,呈南北向斷續分佈於黃土丘。 [6] 
清水河流域涉及固原市原州區、西吉縣和中衞市海原縣、中寧縣、沙坡頭區和吳忠市同心縣、紅寺堡區51個鄉鎮,701個行政村,21世紀初,有人口129萬。 [3]  歷史上,清水河兩岸台地是土著人生息繁衍和耕牧的地方;也是北方少數民族相互融匯的地方;清水河谷地是古絲綢之路固原境內的一部分,也是蕭關古道的的一部分;更是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進入中原的主要通道。 [12] 
清水河上游原州區,是固原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寧南區域中心城市核心區。西周時稱大原、地入版籍。戰國時為秦惠文王首置烏氏縣。西漢武帝元鼎三年置安定郡,郡治高平縣(今原州區)。北魏太延二年,置高平鎮。正光五年,改高平鎮置原州。宋建鎮戎軍,元立開成路。明弘治十五年,置固原州。清延明制。1913年改置固原縣。2002年7月,撤銷固原縣,設置原州區。是回族人民聚居區,2018年末全區常住常住總人口43.11萬人,回族人口22.88萬人,佔總人口的48.9%。 有老龍潭、六盤山、火石寨、震湖、有“寧夏敦煌”之稱的須彌山石窟、蜿蜒百里的秦長城遺址、李賢墓、文瀾閣、五龍壁等旅遊景點。 [13] 
清水河下游的同心縣,屬吳忠市,西漢時即設置縣府,命名“三水縣”,唐、宋、元、明、清歷代都有建制,建縣達2200多年。同心歷來是一個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大家庭,創造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煤炭、石灰石、白雲岩儲量均過億噸,開採價值大。同心牛、羊肉味道鮮美,“同心圓棗”是中國馳名商標,有機枸杞品質優良。羅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風光旖旎,同心清真大寺歷史悠久,明王陵墓規模宏大,康濟寺塔雄偉壯觀,古長城綿延數十里,古生物化石種類多樣,革命遺址遍佈全縣。1936年11月12日,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會聚同心。同心縣回族人口32.3萬人,佔85.7%,是全國建制縣中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縣。是國務院1983年確定的扶貧開發重點縣,也是2011年以來六盤山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61個核心貧困縣之一。2018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9.34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61億元。 [14] 
海原縣,隸屬中衞市,是苦脊甲天下“西海固”的重點區域,是六盤山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國定貧困縣,也是寧夏“五縣一片”深度貧困地區之一。全縣總人口47萬,其中農村人口占78%、回族人口占70%。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 52.68 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實現 2.42 億元。 [15] 
中寧縣,漢為眴卷縣。東漢始為羌、匈奴、羯、氐等族統治。西魏後,曾設鳴沙、豐安、奉安、安樂州、東皋蘭羈縻州、威州等州縣。鳴沙之稱或為縣,或為州一直存在到清初。中間有西夏、元統治。明封朱旃為慶王,鳴沙歸王府衞隊中護衞屯守。建文元年(1399)設寧夏中衞。清置渠寧巡檢司,民國析中衞縣東部劃出勝金關、山河橋以東地區置中寧縣,駐安寧堡,取中衞、安寧兩地之首字命名。 [16]  是世界枸杞的發源地和正宗原產地,著名的中國枸杞之鄉和中國枸杞文化之鄉。常住人口34.85萬人(其中回族佔26.34%)。2018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62.6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71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80元。 [1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