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儒學術拾零

鎖定
《清儒學術拾零》是2002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祖武。 [1]  [3] 
書    名
清儒學術拾零
作    者
陳祖武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2年6月
頁    數
366 頁
定    價
20.5 元
開    本
32 開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543820913

清儒學術拾零內容簡介

《清儒學術拾零》是作者研究清代學術史20年來的一個總結性文集。作者注意選取清代學術發展史上關鍵人物進行深入、細緻的分析研討,重在梳理清代學術發展的脈絡、從而揭示學術演進的趨勢。由於作者在學術史方面長期浸潤和潛心研究,能夠將宏觀把握與微觀考證較好地結合起來,得出遊刃有餘的結論。如《雙鶴瑞舞賦》表現了作者考史證事的功力,結論言之成理,確乎可靠。《榕村語錄》發微是作者在標點李光地《榕村語錄》及《榕村續語錄》的基礎上作出的研究,認為李光地是康熙一朝大臣中最深通《易》學者,但他為了與康熙的學術好尚全然吻合,經過十餘年苦心經營,在晚年完成了學術宗尚的根本改變,以恪守朱子學的面貌出現在朝野,這是一種以帝王好尚、政治得失為轉移的學術投機,他從因“冒名道學”被逐出翰林院到以“才學俱優”榮登相位的演變,不僅典型地反映是清廷最高統治者的理學觀,也折射出理學僵化、日暮途窮的深刻本質,這些結論均非泛泛而談,是在潛心研究基礎上的心得之言。書中類似之處,不一而足,晚清以前學術史的端倪已現,只是尚未連成一氣,題名“拾零”概即為此。
中國儒學是一個歷史範疇, 它如同奔騰入海的黃河、長江一樣,伴隨着中國歷史的演進,也在不斷地豐富、充實和發展自己。在中國學術史上,儒學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儒學,指的就是先秦時代, 由孔子經子思到孟子的儒家學派及其學説。而廣義的儒學,則不僅指先秦的儒家及其學説,而且更包括在其後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上,接受儒家學説影響而爭奇鬥妍的眾多學説和學術流派。我們今天所討論的儒學,恐怕就是從廣義上來着眼的。事實上,倘若儒學僅僅是就先秦的儒家而言,而不是一個隨着歷史的演進而發展的、具有頑強生命力的學説,那麼或許它早已成為歷史的陳跡,未必能引起今人如此濃厚的研究興趣了。因此,從廣義上説,不惟兩漢經學、宋明理學和清代樸學屬於儒學, 而且早在儒學形成時期百家爭鳴的諸子學説和其後中國化的佛學以及道家學説,乃至晚近風起雲湧的學術潮流,亦皆與儒學相互滲透,相互補充,從而共同推進儒學的發展。 [1] 

清儒學術拾零作者簡介

陳祖武,男,1943年10月生於貴州省貴陽市。1965年7月畢業於貴州大學歷史系,1981年7月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系。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長、所長。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史哲學部委員,歷史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所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委員會主任、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系教授、博士生指導教師。2009年11月被陳祖武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清儒學術拾零圖書目錄

明清史學術文庫
再版前言/1
初版前言/6
蕺山南學與夏峯北學/13
一孫夏峯筆下的劉蕺山/13
二蕺山學北傳的重要途徑/19
三從《理學宗傳》到《明儒學案》/25
《明儒學案》雜識/30
一學案解題/30
二 《明儒學案》內容舉要/34
三編纂體例及其評價/39
四 《明儒學案》與《皇明道統錄》/43
從《日知錄》到《日知錄集釋》/47
一為學與為人相統一的一生/47
二 《日知錄》述要/51
三 《日知錄》的歷史價值/54
四黃汝成與《日知錄集釋》/57
五李兆洛非《日知錄集釋》纂輯者/59
《雙鶴瑞舞賦》考證/64
一賦文試析/64
二賦贈尚善説釋誤/71
三歷史的真相/79
明清更迭與華南知識界/82
一袁崇煥與晚明政治/82
二抗清鬥爭中的華南知識界諸英烈/87
三屈大均的坎坷生涯/93
四餘論/99
從關中、漳南二書院看清初的關學與北學/101
一李二曲與顏習齋/101
二關中、漳南書院之比較/103
三清初的關學與北學/110
四清初書院的演進趨勢/113
姚際恆與《儀禮通論》/117
一姚際恆生平學行述略/117
二 《儀禮通論》管窺/121
三顧頡剛與《儀禮通論》/127
清初江南三奇儒/132
一費密與《弘道書》/132
二從《衡書》到《潛書》/140
三閻若璩與經史考據/146
《榕村語錄》發微/154
一 《榕村語錄》及其續編的成書/154
二由《語錄》看李光地為學大要/157
三李光地學術宗尚的轉變過程/161
四知人論世的文獻依據/166
關於乾嘉學派的幾點思考/170
一乾嘉學派的形成/170
二吳皖分派之商榷/172
三從惠學到戴學是一個歷史過程/175
四地域學術與學派分野/178
五漢宋學之爭與乾嘉學派的衰微/180
揚州諸儒與乾嘉學派/186
一汪中的先秦諸子研究/186
二焦循的易學特質/190
三高郵王氏父子對乾嘉學術的總結/194
四阮元與《皇清經解》/198
趙翼與《陔餘叢考》/206
一趙翼生平學行梗概/206
二 《陔餘叢考》抄襲説辨析/210
三 《陔餘叢考》的歷史價值/214
康雍乾時期的儒林與文苑/218
一孔尚任與《桃花扇》/218
二桐城初祖方苞/227
三 《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235
乾嘉時期的思想界/244
一戴震與《孟子字義疏證》/244
二章學誠“六經皆史”説發微/250
三焦循的經學思想/255
孔子仁學與阮元的《論語論仁論》/259
一 《論語論仁論》雜識/259
二阮元的仁學觀/263
(一)“仁”字本訓/263
(二)對孔子仁學的把握/264
(三)求仁的途徑/266
三餘論/267
讀《清學案小識》札記/271
一著者生平學行述略/271
二全書內容舉要/274
三編纂體例及其評價/277
四餘論/281
清中葉今文經學的復興/283
一莊存與和《春秋正辭》/283
二幾個承先啓後的經學家/287
(一)孔廣森/287
(二)張惠言/290
(三)莊述祖/292
……
三劉逢祿的《春秋》公羊學/293
梁啓超對清代學術史研究的貢獻/308
錢賓四先生對清代學術史研究的貢獻/333
《清儒學案》雜識/348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