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淹城遺址

(中國東周時期城址)

鎖定
淹城遺址,位於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武宜中路201號,佔地面積65萬平方米,是春秋時期地面城池遺址 [1] 
淹城遺址由子城、內城和外城及三道護城河組成,東西長850米,南北寬750米,總面積達65萬平方米 [2]  。淹城遺址三城三河相套的形制,是江南地區新石器時代環壕聚落的進一步發展,與中原的城池形制截然不同,為研究長江下游地區的先秦城市發展史提供了資料 [2] 
1988年1月13日,淹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核定並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中文名
淹城遺址
地理位置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武宜中路201號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佔地面積
650000 m²
編    號
Ⅴ—23
保護級別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所處時代
東周

淹城遺址歷史沿革

淹城遺址考古發掘場景 淹城遺址考古發掘場景
東漢袁康《越絕書·吳地傳》記載:“毗陵縣南城,故古淹君地也”,是關於淹城遺址最早的文獻記載。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考古學家衞聚賢、張風、陳志良、金祖同等曾對淹城遺址多次實地考察,著有《奄城訪古記》等文章。
新中國成立後,該地村民在淹城內河中不斷髮現獨木舟、青銅器等珍貴文物。
1986年5月至1991年7月,南京博物院常州市博物館、武進縣博物館、淹城文物管理委員會等機構,先後五次對淹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2] 

淹城遺址遺址特點

  • 綜述
淹城遺址由子城、內城和外城及三道護城河組成,東西長850米,南北寬750米,總面積達65萬平方米。城垣均堆土築成,一般高約3米,最高處10米。淹城內部及周邊還分佈着大量的土墩墓,如頭墩、肚墩、腳墩、幹家墩、屠家墩、駱駝墩、龍墩等,其中部分經考古發掘,出土原始青瓷、印紋硬陶等器物,證明這些土墩為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時期,與淹城遺址同期存在,是淹城遺址的組成部分 [2] 
  • 子城
子城,又稱王城,位於淹城中心偏北部,呈方形,周長約500米。因後期破壞,子城內未發現大型建築遺蹟,僅存兩口水井。子城河道原湮沒為農田,1986年考古發掘時確認了子城河的存在,並確定淹城為三城三河的形制。內城,又稱內羅城、中城,位置偏北,方形。城垣周長約1500米。外城,也稱外羅城,整體近不規則橢圓形,城垣周長約2500米。淹城內外無陸路相接,只有城河間的水道相通,以舟楫作為出入工具 [2] 
淹城遺址 淹城遺址

淹城遺址文物遺存

  • 綜述
淹城遺址出土青銅三輪盤 淹城遺址出土青銅三輪盤
淹城遺址及周邊土墩出土有西周至春秋時期文數千件,以印紋硬陶器、原始青瓷器為主,另有青銅器、木器、鐵器、玉器、石器等。其中青銅三輪盤造型獨特,設計精巧,反映了吳越地區的青銅製作技藝 [2] 
  • 獨木舟
淹城遺址獨木舟 淹城遺址獨木舟
淹城遺址內城河,先後出土了4條獨木舟。其中長11米和長4.2米的兩條獨木舟,分別收藏於國家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院,還有兩條收藏於淹城博物館,其中一條長7.45米的獨木舟,經碳十四測定,已有2800餘年的歷史 [4] 
  • 青銅器
淹城遺址先後出土了20多件青銅器,主要器形有尊、盤、匜、簋、鼎、鈎鑃、劍等 [4] 
  • 原始青瓷器
淹城遺址出土的原始青瓷器,主要器形有豆、碗、杯、鼎、盂、簋等 [4] 
  • 幾何印紋陶器
幾何印紋陶器是淹城遺址所出文物中的主要器物,其中又以幾何印紋硬陶器為主。主要器形有甕、罐、盆、瓿、缸、壇等 [4] 

淹城遺址研究價值

淹城遺址三城三河相套的形制,是江南地區新石器時代環壕聚落的進一步發展,與中原的城池形制截然不同,為研究長江下游地區的先秦城市發展史提供了寶貴資料。淹城遺址出土遺物表現出與中原文化的融合,又保留了吳越文化的地域風格和時代特徵,是研究江南地區土著文化與中原文化融合發展的重要實物資料 [2] 
淹城遺址—淹君殿遺址 淹城遺址—淹君殿遺址

淹城遺址保護措施

1956年10月18日,淹城遺址由江蘇省人民委員會公佈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 
1988年1月13日,淹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核定並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2009年,江蘇省人民政府批覆《淹城遺址總體保護規劃(修編)》 [5] 

淹城遺址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淹城遺址,位於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武宜中路201號。
  • 交通信息
1、常州公交501、509路到淹城站下車即到常州春秋淹城旅遊區
2、常州公交75A路到延政大道鳳林路下車即到常州春秋淹城旅遊區
3、常州公交14路、67路、69路、268路、308路、K5路等到淹城公交中心站下車即到常州春秋淹城旅遊區
4、常州公交B11路可在人民路轉B1至蘭陵路延政路站下車即到常州春秋淹城旅遊區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