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淵(拼音:yuān)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 [1]  。此字初文見於商代甲骨文 [2]  ,淵的古文是象形字,外部像岸,中間像水的樣子,合起來像一箇中間有水洄流的深潭,本義指回旋的水,引申指深潭、深水,又引申指深、深厚。
中文名
拼    音
yuān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ITOH [3] 
倉    頡
ELFL [3] 
鄭    碼
VNUT [3] 
筆    順
①點、②點、③提、④撇、⑤點、⑥撇、⑦橫、⑧豎、⑨撇、⑩點、⑪豎
字    級
一級(編號2423) [1] 
平水韻
下平一先 [4] 
注音字母
ㄩㄢ
總筆畫
3+8(部首+部首外)
四角號碼
2210₀
異體字
囦、𣶒、渁、渆、㴊、灁、㶜
統一碼
6E0A [3] 
造字法
會意字形聲字
結    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淵字的甲骨文有兩種字形。圖1的文字外圍像岸或漩渦,中部為水流的象形。兩相會意表示一個水深不見底的深潭,《説文解字》古文(圖3)據此演變而來。《説文解字》異體作“𣶒”,應是由圖1的甲骨文演化而來,以水在兩岸間橫流,像淵之形,其字形不再是一個封閉的水潭,但意義仍不變。也許圖1的字形不能很好地展現其本義,所以有的文字在旁邊加上了“水”旁。
在圖5的西周金文中,右旁兩端開口,像河道,中部變成一個橫寫的“工”字上下各加兩點,仍然表示深水之義。圖6為春秋《石鼓文》,右旁有所變化,把上下各兩點又改成四折畫,橫寫的“工”字變為一橫,小篆據此演變而來。無論古文、小篆,象形、會意兼備。淵字初為獨體,後加水旁,前後形體一脈,唯簡繁之別。簡化字“淵”來源於宋元俗字,用“米”字取代了起漩渦的水。
有的深水有漩渦,有的深水沒有,用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就分辨不出來了。從造字的思路分析,用漩渦的水錶示江河以及潭塘湖海的深水,以特殊概括一般,所以淵字籠統地表示深水。 [2]  [5] 
淵是深水。抽去“水”,淵字就泛指深了。學問淵博即學問又深又廣。
深潭為水彙集之處,因此“淵”又用來比喻人或事物聚集的地方。如“淵藪”,原指深水(魚所聚處)和水邊草地(獸所聚處),引申為人和物的彙集之地。 [5]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yuān
名詞
〈文言〉迴旋的水。

《莊子·應帝王》:“鯢桓之審為淵,止水之審為淵,流水之審為淵。”

深水池;深潭。
deep pool
《詩經·小雅·鶴鳴》:“魚潛在淵,或在於渚。”
《管子·度地》:“水出地而不流,命曰淵水。”
深淵;淵藪;積水成淵臨淵羨魚
〈文言〉人或物彙集的地方。

《後漢書·文苑傳上·杜篤》:“略荒裔之地,不如保殖五穀之淵。”

根源;本源。

《新唐書·第五琦傳》:“今之急在兵,兵彊弱在賦,賦所出以江淮為淵。”
淵源
(Yuān)姓氏用字。



形容詞
深邃,深沉;深遠。
deep;
profound
《老子》:“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三》:“池水澄渟,淵而不流。”
淵博;淵深
擬聲詞
〈文言〉通“”。形容鼓聲。也泛指其他聲音。

蒲松齡《聊齋志異·餘德》:“既而鼓歇,淵然一聲,蒂須頓落。”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 [6]  《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烏玄切(yuān)
回水也。從水,象形。左右,岸也。中象水皃。
𣶒,淵或省水。
囦,古文從囗水。 [9] 

説文解字注

“回水也”注:顏回字子淵。
“從水,象形”注:下文釋象形。
“左右”注:謂〔丿丨〕
“中”注:謂〔𣶒中七畫〕
“象水皃”注:烏懸切,十二部。
“囦,古文從囗水”注:囗其外而水其中。《江賦》瀇滉囦泫。用囦字。 [10] 

廣韻

烏玄切,平先影 ‖淵聲真1部(yuān)
淵,深也。《管子》曰:“水出而不流曰淵。”又姓,《世本》有齊大夫淵湫。烏玄切。十。 [11]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部】 淵;部外筆畫:8
古文:𣶒、囦、𠝃
《唐韻》烏圓切。《集韻》《正韻》營圓切。《韻會》幺圓切,並音𢏮。《説文》:回水也。從水,象形。左右岸也,中象水貌。《管子·度地篇》:水出地而不流者,命曰淵。
又深也。《詩·衞風》:秉心塞淵。
又潭名。《水經注》:伊水東為淵潭。
又淵淵,鼓聲。《詩·小雅》:伐鼓淵淵。
又姓。世本有齊大夫淵。
又《集韻》一均切,音蜵。亦深也。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6E0A;下:U+6DF5) 字形對比(上:U+6E0A;下:U+6DF5)

書寫提示

淵字書寫筆順 淵字書寫筆順
【規範提示】“米”的末筆捺改點。
【寫法】❶“氵”窄“𣶒”寬,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𣶒”低。❷“氵”,第二點偏左,收筆於橫中線。❸“𣶒”,長撇寫在豎中線左方,撇尖伸向“氵”下;第二筆點寫在豎中線;第四筆橫起筆於橫中線;中間豎筆寫在豎中線右側;末筆豎寫在右半格中間,長而直。 [1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ʔ
iwen
王力系統
0
iwen
董同龢系統
ʔ
iuen
周法高系統
ʔ
wen
李方桂系統
·w
in
西漢



東漢





ian


ia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山先仙

iwɑn
北魏後期北齊
山先仙

iwɑn
齊梁陳北周隋
山先仙

iwɑn
隋唐
高本漢系統

ʔ
iwen
王力系統

0
iwen
董同龢系統

ʔ
iuɛn
周法高系統

ʔ
iuɛn
李方桂系統

·
iwen

參考資料: [14-15]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一先

合口呼
全清
烏玄切
ʔiuɛn
集韻
平聲
上平十八諄

合口呼
全清
一均切
ʔjuen
平聲
下平一先

合口呼
全清
圭玄切
kiuɛn
平聲
下平一先

合口呼
全清
縈玄切
ʔiuɛn
禮部韻略


平聲





縈年切

增韻


平聲





縈年切

中原音韻

陰平
先天

撮口呼

全清

iuɛn
中州音韻


平聲
先天





衣涓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一先


全清
縈圓切
ʔyen

參考資料: [16]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yan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yæ̃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yæ̃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yɛn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yɛn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yĩ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yẽ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ye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jiø
24
陽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y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yẽ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uĩ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yɔn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ian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jyn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jin
33
陰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iɛn
55
陰平

閩語(閩南片)
潮州
ieŋ
33
陰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ueŋ
33
陰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yɔŋ
44
陰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yɪŋ
54
平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7]  、漢典 [16]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1-29]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984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5-07-09]
  • 4.    平水韻 一先  .搜韻[引用日期2020-01-29]
  • 5.    何金松編著.漢字春秋 天地寫真[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3:225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5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484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597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3[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801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548
  • 10.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1-29]
  • 11.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135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579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31
  • 14.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01]
  • 15.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01]
  • 16.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1-29]
  • 17.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7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