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淳祐故城遺址

鎖定
淳祐故城遺址位於南充高坪區青居鎮(青林村以南1公里),建於南宋淳祐年間,為南宋蜀地著名的抗蒙軍事要地。此地大江天塹設於前,羣峯巖壁立於後,雄險天成,為南宋末“防蒙八柱”之一。
中文名
淳祐故城遺址
位    置
南充高坪區青居鎮
建立時間
南宋淳祐年間
總面積
2平方公里

目錄

淳祐故城遺址結構

淳祐故城遺址
淳祐故城遺址(5張)
故城遺址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築城時,在山頂因巖就勢,斜築高4.3~6.3米、厚1.1米的石頭牆與東巖相接,為城之外障,又在津上築起石頭牆及城門(人稱城門洞),城居其中,嘉陵江塹設於前,層崖峭壁立於後,左右諸山棋佈星列,趨伏於下,如有所聽命,隨時準備攻擊來犯之敵之勢,真乃“一將把關,萬夫莫開”之險隘。

淳祐故城遺址景觀

淳祐故城遺址 淳祐故城遺址
淳祐故城現殘存高1~2米,厚1~4米的城牆總長約500米,青居山東面還保留有一道清代重修的石拱城門,門闊1.52米,高2.5米,進深1.53米,門內券拱上刻有“咸豐四年募化功果,六月二十日彀旦修”壁題。青居山上現還保存着宋、明時期摩崖石刻3幅和長12.1米、寬7.8米、深3米,終年積水不幹的石池(人稱天池)1口。設在江邊的城牆和城門在修青居電站時拆毀

淳祐故城遺址歷史簡介

南宋末期,蒙古軍南下進攻四川,四川制置使餘王介,採納播州(今貴州遵義)隱土冉璡冉璞兄弟倆“蜀口形勝之地,莫若釣魚山,請徒諸此。若任得其人,積粟以守之,勝於十萬師遠矣”的建議,採取“守點不守線,連點而成線”的戰略方針,發動羣眾依山築城。他在“重慶為保蜀之根本,嘉定(今樂山)為鎮西之根本,夔門為避吳之根本”思想的指導下,從淳祐三年至十一年(1243~1251年)的九年時間裏,有計劃、有步驟地以重慶為中心,在長江、嘉陵江、沱江、涪江和渠江沿岸的山峯上,先後加固和新築了重慶、嘉定、釣魚、雲頂、大獲、運山等山城20座。青居城是從淳祐九年至十一年(1249~1251年)築成的。因青居城築於淳祐年間,故人們稱為“淳祐城”或“抗蒙固堡”。淳祐九年(1249年)餘王介徙順慶府治及南充縣治於青居城,並將沔州(今陝西沔縣)軍隊調集於此,與釣魚、大良、運山等城成為犄角之勢,成為“防蒙八柱”中之堅城。但是,在寶祐六年(1258年)蒙哥率軍大舉入蜀,雲頂、鵝頂堡、大獲、運山等城相繼陷降,蒙軍攻至青居時,裨將劉淵殺主將段元鑑以城降。蒙軍攻佔青居城後,以青居為基地進攻釣魚城,忽必烈於中統元年(宋景定元年,1260年)建徵南都元帥府於青居,把蒙軍進攻南宋的軍事總指揮部搬到了青居城。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是年南宋滅亡),元政府才將順慶府治及南充縣治徙還舊治。靈蹟寺及唐開元八年(720年)鑿造的三尊摩崖大佛,均毀於“文化大革命”中,80年代後已作修復。淳祐故城至今仍為高坪區青居鎮政府駐地。過去,青居山上蒼松翠柏,常年煙雲繚繞,素有“青居煙樹”之稱,舊為南充八景之一。1994年12月15日,淳祐故城遺址被南充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南充市文物保護單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