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淮揚文化

鎖定
淮揚文化的中心城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揚州淮揚地區包括淮河與揚子江的下游地區,包括揚州泰州鎮江鹽城淮安等地,該地區位於長江南北,緊挨京杭大運河,從地理上看是連接南北西東的重要交通樞紐,在飲食方言風俗等方面較為接近。 [3] 
維揚地區河多水多,船多橋多,呈現出古、文、水、綠、秀的地域風貌,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形成清新優雅與豪邁超俊相結合的顯性特徵。
淮揚文化中的歷史文化遺產主要有:龍虯莊遺址、九里—千墩漢墓羣、瓜洲古渡文昌閣、御碼頭、隋煬帝陵大明寺等;揚劇、木偶戲、揚州弦詞、揚州清曲揚州漆器揚州玉器等為世人所熟知。 [1] 
中文名
淮揚文化
中心城市
揚州

淮揚文化背景介紹

揚州是古“九州”之一。《尚書·禹貢》曰:“淮海惟揚州……三江既入,震澤厎定……沿於江海,達於淮泗。”《周禮》説:“東南曰揚州”,這是我國古代文獻對揚州及其地域的概要記載。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揚州的地理範圍也不斷演變。
淮揚文化是一種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其所在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為這一文化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提供了發展載體。 [2] 

淮揚文化發展歷史

淮揚文化四個發展階段

淮揚文化在揚州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人們常説揚州有2500多年建城史,這是從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邗溝、築邗城算起,事實上,考古證據顯示這一區域人類活動的時間要早得多。
從春秋至秦漢,這一階段是揚州發展的第一個歷史高峯。這一發展高峯的出現既得益於戰爭、交通等因素,也得益於吳文化、邗文化的相互碰撞與交融。
秦漢時期,揚州迎來了又一個發展高峯。劉邦建漢分封子弟,劉濞被封吳王,定國都於廣陵(今揚州)。劉濞大量鑄幣、造船,煮海為鹽,發展經濟,極大推動了淮揚地區社會文化的發展。現揚州博物館內收藏的許多玉器、銅器均造於漢代。
唐宋時期是第三個高峯。大運河的貫通使得揚州交通樞紐的重要地位日漸顯現。農業、手工業、製造業等行業發展興盛,故有“揚一益二”、“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等説法,而杜牧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更是讓人們對揚州耳熟能詳。
低谷後,明清時代的揚州很快迎來了又一發展高峯期。文化方面,大批典型代表紛紛湧現,學術文化如揚州學派、泰州學派、太谷學派,工業文化如製鹽、漆器、玉器、刺繡,飲食文化有淮揚菜系,文學藝術有揚州八怪。這一時期揚州的發展有着得天獨厚的地理和社會條件,尤其是兩淮巡鹽察院署和兩淮都轉鹽運使司均設在揚州,眾多鹽商聚集揚州。瘦西湖、蓮花橋、釣魚台、白塔等建築作品,建造之初都與鹽商密切相關。 [2] 

淮揚文化三大學術流派

清代淮揚地區出現了揚州學派泰州學派太谷學派等學術流派。
揚州學派形成於清乾隆、嘉慶時期,是乾嘉學派的重要分支。在當時,像揚州學派這樣“能見其大,能觀其通”,既博大又通達,既譜系龐大又相對清晰的學派是不多見的。其中,任大椿、汪中、劉台拱、焦循、阮元、劉寶楠等人,在經學、小學、校勘學等領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
如果説揚州學派是陽春白雪,太谷學派則是走向民間。太谷學派出現於清嘉慶、道光年間,作為民間儒家學派,其生命力十分頑強。太谷學派譜系極為清晰,創始人為周太谷,第二代有張積中、李龍川(李光炘)等,第三代發展迅速,人數眾多。如果説揚州學派承繼了乾嘉學派精細考據傳統的同時,又對中國傳統文化予以整理的話,太谷學派則在闡釋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又對其進行了發揮,將儒釋道三者結合起來。太谷學派的思想主張集中在兩方面,一是養天下,二是教天下。養天下即注重民生,教天下即重視文化教育。
劉鶚是太谷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除了《老殘遊記》等文學作品和學術創作之外,劉鶚的另一個重大貢獻在於甲骨收藏和編輯出版甲骨文著錄。他得到了金石學家王懿榮收藏的大部分甲骨,並對近5000片甲骨進行著錄、考釋,出版了我國第一部甲骨文著錄——《鐵雲藏龜》。
泰州學派興起於明中葉以後,具有濃厚的啓蒙色彩。創始人為王艮,其弟子及再傳弟子韓貞、徐樾、羅汝芳、何心隱等,都繼承並進一步發展了王艮的學術思想。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