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淮安市高等教育園區

鎖定
淮安市高等教育園區,是一處位於淮安市市區南部的教育園區。
中文名
淮安市高等教育園區
地    點
淮安市市區南部
區域面積
19平方公里
開工建設時間
2003年4月

淮安市高等教育園區簡介

淮安市高教園區位於市區南部,京杭大運河南岸,淮海南路以東,寧連路以北,區域面積19平方公里。2002年11月經省政府立項批准,2003年4月開工建設。截至2018年,淮陰工學院南京林業大學淮安校區、江蘇食品職業技術學院、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江蘇護理職業學院、 淮陰商校、市委黨校先後入駐,在校師生近8萬人。 [1] 

淮安市高等教育園區園區規劃

2007年3月,高教園區整體劃入淮安經濟開發區建設和管理。2012年,園區建設正在進一步拓展和完善。淮安藝術學校正在建設,淮陰衞校已完成規劃設計,即將開工建設。服務園區的市實小教育集團天津路小學和幼兒園已建成招生。淮安軟件園、南大淮安高新技術研究院已建成投入使用,中科院水生所淮安研究中心、浙大網新淮安科技園正在規劃建設之中,園區正在構建高教園區產學研、經科教一體化平台。通過3—5年的努力,園區人口規模達20萬人,在校師生8—10萬人。 [1] 

淮安市高等教育園區入住院校

淮陰工學院是一所以工科為主,工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農學、理學類相結合的多科性省屬普通本科院校。新校區佔地1500畝,現有教職工1150人,在校本科生14000餘人。
南京林業大學淮安校區是南京林業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區充分依託南京林業大學的辦學優勢和辦學資源,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廳的要求,依據南京林業大學辦學理念及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競爭力。辦學性質為公辦本科,學制四年,實行2+2辦學模式,即一、二年級學生在淮安校區學習,三年級開始在南京主校區學習。淮安校區學生與南京校區學生共享南京林業大學教學、科研、實習等方面的全部資源。學生在淮安校區和南京校區學習期間修滿教學計劃規定的學分,頒發南京林業大學本科畢業證書,符合學士學位授予條件的,授予南京林業大學學士學位證書。 [3] 
江蘇食品職業技術學院是國內唯一的一所公立設置的以食品科學為特色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佔地1269畝,在校生近11000人,學院設有食品工程、生物工程、機電工程、旅遊烹飪、計算機應用技術、會計學、經濟貿易和外語等八個系。
江蘇電子信息職業學院(原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2]  校園佔地1080多畝,現有在校生11000餘人。設電子工程系、機電工程系、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電氣工程系、外語系、信息管理系、信息與通信工程系、汽車工程系和基礎部等8系1部。2005年,在教育部組織的江蘇省首輪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中,被評定為“優秀”院校;2007年,被遴選為江蘇省首批十所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單位之一。
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是由原江蘇省淮陰財經學校和江蘇省淮海工業貿易學校合併組建的一所以培養財經應用型人才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校園佔地812畝,在校生9500多人,2012年設有會計系、經濟貿易系、工商管理系、政法系、應用外語系、機電工程系、電子工程系、糧食工程與管理系、計算機技術與藝術設計系和基礎教學部10個教學系部38個專業。
江蘇省淮陰商業學校是1983年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興辦的公辦國家級重點全日制普通中等專業學校,現有在校生7000多人,學校現設有財經貿易、建築工程、信息技術、機電技術、烹飪旅遊等5個系24個專業,有3個省級示範專業,2個省級課程改革試驗點。
淮安市委黨校新校區位於淮陰商校東側,財經學院南側,佔地100畝,建築面積3萬平方米。全校在編教職工總數83人,專職教師3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4人,講師9人。同時還聘請了中央黨校教授,省內外的專家、學者,市有關部門負責人為客座教授,初步形成了一支專職與兼職結合、理論研究與實際工作結合、素質優良的師資隊伍。
江蘇省淮安軟件園成立於2008年2月,是經江蘇省科技廳批准的省級軟件園,規劃面積400畝。一期3萬平方米,總投資1.25億元已投入使用,建有研發樓、培訓樓、酒店式公寓以及餐廳、活動室等配套設施。可為100多家軟件等服務外包企業提供研發、辦公、餐飲、住宿、休閒、娛樂等服務。已經被江蘇省科學技術廳批准為蘇北第一家“省級軟件園”;還獲得了“江蘇省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園”、 “江蘇省國際外包服務示範區”的稱號,2010年3月被省科技廳納入省級科技產業園序列管理。成功引進搜狐、阿里巴巴、微軟等40多家知名服務外包企業入園。二期工程已於2010年4月開工建設,屆時園區各項配套功能將進一步提升。
南京大學淮安高新技術研究院項目是由南京大學、淮安市政府以及安邦集團共建的科技研發機構。佔地約100畝,總投資1億元人民幣,該項目旨在充分發揮南京大學的科技、教育、人才、品牌優勢和淮安市的產業優勢,推動南大技術成果向淮安集聚,促進產學研更加緊密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實現共贏。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