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淮南銀行

鎖定
抗日戰爭時期淮南抗日根據地的地方性銀行,1942年成立,屬淮南行署財經處領導,行址在天長縣境內的葛家港,發行淮南幣通行於淮南地區各縣。首任行長龔意農。繼由喻嵩嶽、董筱川負責。1945年8月與淮北地方銀號江淮銀行鹽阜銀行、淮海銀行4個地方銀行合併組成華中銀行
中文名
淮南銀行
成立時間
1942年2月
性    質
地方銀行
首任行長
龔意農

淮南銀行建立背景

抗日戰爭期間,日軍侵佔上海,南京後,開始在華髮行偽幣。
1940年3月,汪偽政權成立。1941年,偽中央政府設立中央儲備銀行,發行“中儲券”,同時流通日本銀行券、朝鮮銀行券(老頭票)及日本軍用票等。汪偽政權在江蘇、安徽、浙江、上海等地宣佈“中儲券”為新法幣,1:2比價交換法幣(國民黨政府發行的貨幣)。日、偽即在淮南以及長江下游地區以偽幣大肆兑換法幣,再用法幣套購外匯,從經濟上對中國進行掠奪。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佔領上海租界,沒收中外大銀行,法幣失去價值。偽政權已不再利用法幣套購外匯。
此時,日軍一方面在日、偽佔領區排斥法幣,一方面用法幣到抗日根據地和國統區套購物資,’促使法幣不斷貶值,引起物價上漲。因此,抗日根據地必須在金融戰線上與“中儲券”、日軍用票進行堅決的鬥爭 [1] 

淮南銀行歷史沿革

1942年2月,滁州津浦路東區黨委、淮南行署根據中共中央和華中局指示精神,在天長縣葛家巷成立了淮南銀行,由龔意農擔任行長。淮南銀行屬淮南行政公署財經處領導。1944年,淮南銀行逐步在各縣貨物管理局設立銀行辦事處,組織上受貨管局領導,業務上受淮南銀行領導。不久,在銀行辦事處的基礎上成立了縣支行,並任命縣貨管局副局長兼縣支行行長。津浦路西地區由於戰事頻繁,金融工作時斷時續,金融自立工作有賴於淮南銀行的支持。
淮南銀行路西分行於1942年夏季成立。淮南銀行路西分行在藕塘、朱家灣、靠山集、池河設立4個支行 [1] 
1943年反掃蕩後,銀行遷時家集。當時,內部未設科室,有幹部鬱冠、金展輝、史忠、項義、景家騮、戴子亞等負責處理日常工作和辦理業務;縣以下未設分支機構,只在設有貨檢站和税收點的交通道口設置(鈔、幣)兑換所。1944 年初,龔意農調任行署財經處副處長,改由喻嵩嶽、董筱川分任正副行長。同年秋,喻嵩嶽病逝,即由董筱川主要負責,調王麟章任副行長兼任印鈔廠廠長,宋青雲任副行長兼總金庫主任。內部設會計、營業、出納3 個職能課(相當於科)。下屬機構有高郵、六合、嘉山、盱眙、甘泉縣大儀支行和銅城辦事處(後改為高寶縣支行),同時在津浦路西建立路西分行和4 個支行。淮南銀行路西分行成立於1942年8 月,行址在定遠縣藕塘鎮任家湖,受淮南銀行總行和路西聯防辦事處雙重領導。第一任行長呂有佩,繼任行長沈心牧、周光春(路西行署財經處處長兼)。先後在定遠縣境內池河、藕塘、大橋、朱灣設立4 個支行。因處於戰爭狀態,當時各支行、處沒有固定辦公地點,也不公開掛牌,隨“貿易管理局”行動。局內住兑換員,主要辦理髮行“淮南幣” [3] 
淮南銀行成立的主要任務有四項:一是代理金庫。淮南銀行成立後,路東、路西財經委員會下設的總金庫轉交銀行負責。各縣金庫也由縣支行代理。總金庫負責統一經收行署範圍內的各項公款,根據財經主管部門審核簽發的現金支付令,撥付到領用單位。二是發行淮南幣。淮南幣主要通過路東抗日民主政府創辦的利華公司、路西抗日民主政府創辦的民生商店收購糧食來投放市場,此外軍政機關的經費開支、軍政人員的津貼、銀行貸款也都用抗幣發放。當時淮南幣發行按三三制分配,即三分之一撥交財政使用,三分之一撥給民生商店充作貿易資金,三分之一留給銀行作貸款基金。三是發放貸款。為了支持根據地農民生產、商户經商,淮南銀行組織發放貸款,貸款中用於農業生產的比重較大。生產性貸款約佔淮南幣發行總額的25%,佔根據地財政總收入的7%。四是制定金融政策,開展對敵鬥爭。 [4] 
隨着對敵軍事和經濟鬥爭的不斷勝利,淮南抗日根據地逐步發展與擴大,淮南幣已經佔據了根據地的流通市場,幣值穩定,流通範圍日益擴大。不僅游擊區和邊緣區的民眾樂意使用淮南幣,敵佔區來做買賣的商人,也願意以淮南幣作結算。而法幣由於惡性膨脹,信譽一落千丈。
抗日戰爭轉入全面反攻階段,蘇皖兩省各根據地已經連成一片。抗戰局面發生根本性扭轉,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政治部決定,將1941年至1945年期間先後設立的淮南銀行、淮北地方銀號、江淮銀行、鹽阜銀行、淮海銀行五個地區性銀行合併,組建成立華中銀行,同時成立華中印鈔廠。
1945年8月,華中銀行在盱眙成立,淮南銀行相應撤銷,轉為華中銀行三分行,淮南幣也逐步退出流通。淮南抗日根據地的貨幣鬥爭,特別是淮南幣的成功發行與流通,使根據地在當時經濟混亂、物價飛漲的惡劣環境中,仍然能維持經濟的相對穩定與發展,有力地支持了敵後抗戰 [4] 

淮南銀行貨幣業務

淮南銀行於1942年夏開始發行淮南幣,分路東、路西版。淮南銀行在盱眙縣境內的舊鋪區黃塘寺建立印鈔廠,先後印製發行過一角、五角、一元、五元、拾元、一百元6種面額、18種版別、40種色別的淮南幣。淮南銀行的建立標誌着根據地金融市場的建立。
淮南銀行印鈔廠舊址 淮南銀行印鈔廠舊址 [5]
同任何一種貨幣一樣,淮南幣也有它的保證金。淮南幣的保證金是糧食,也有一定數量的黃金、白銀作為信譽保證。所以根據地政府始終使糧食價格穩定在1元淮南幣能夠買2鬥米(1鬥米合16市斤)的水平上,棉布、鹽、菜等都是以米的等價來折算。淮南銀行發行淮南幣是生產發行。淮南幣的發行量是嚴格控制的,抗日民主政府不把發行鈔票作為解決財政困難的手段,幣值一直比較穩定。淮南幣在根據地信譽很高,發行之初與法幣的比價為1:3,抗日戰爭後期為1:5。
淮南幣除通過軍隊、政府機關經費使用流通於市場外,大批投放是通過利華公司(路西是通過民生商店)收購農產品流向市場的。淮南幣的投放工作由銀行同貿易、軍隊、行政機關等部門有機配合、共負責任的。如貿易部門,商人外出到國民黨統治區購貨可用淮南幣向營業所兑換法幣,商人如帶回法幣或偽幣,也須向營業所兑換成淮南幣。
淮南銀行路西分行在淮南幣上加蓋“路西”字樣,進行市場流通。路西淮南幣發行總數按三三制分配,即三分之一撥交財政使用,三分之一撥交民生商店充作貿易資金,三分之一留銀行作貸款基金。淮南銀行成立後,淮南幣從,1942年5月開始發行,到1945年8月華中銀行成立發行華中幣,淮南幣才逐漸退出流通領域,期間共發行淮南幣3882.7萬餘元,收回和銷燬殘損舊幣2698萬餘元 [2] 

淮南銀行農貸業務

淮南銀行成立之初就開始發放各項貸款,支持根據地的生產和流通。淮南銀行發放貸款,有的是以淮南幣付給,有的是以糧食等實物付給。
工農業生產貸款,主要是用於支持根據地發展農業,興辦工業。據有關資料統計,抗日戰爭時期淮南抗日根據地生產貸款約佔財政總支出的7%,約佔淮南幣發行額的20%~25%。農業貸款種類有耕牛、水利、救災、種子等9種之多。以盱眙、嘉山兩縣為例,從1941年到抗戰勝利共發放農業貸款457.9萬元(法幣),折糧915.8萬石。針對耕牛不足,淮南銀行曾發放30萬元的耕牛貸款,幫助部分農民解決購買耕牛困難。大生產運動中,淮南銀行貸款支持土紡土織,使淮南根據地發展了10萬多架家庭紡紗機、幾千架織布機。僅半塔民眾合作社就得到了58萬元貸款,打造紡車750架。1942年旱災,抗日政府通過淮南銀行撥發1000多萬元(法幣)的賑災款,救濟災民20萬人。工業貸款重點支持公營企業,如天長縣銅城農具廠曾先後獲得淮南銀行50萬元的貸款。
商業貿易貸款,主要是支持利華公司收購根據地的農副產品和工業品,通過商人到敵佔區出售,再從敵佔區收購根據地內需要的軍需民用物資。為了照顧各階層利益,淮南銀行還發放了小業主貸款和貧商貸款,使小商小販也能得到必要的週轉金。在1943年春季救災中,淮南銀行由半塔民眾合作社發放小商貸款3萬元。
此外,淮南銀行還代理金庫,統管根據地內財政收支現金 [1] 
參考資料
  • 1.    中共滁州市委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滁州地方史 第1卷 1921-1949》.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261-265
  • 2.    安徽省錢幣學會編.《華中革命根據地貨幣史》(第2分冊).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52
  • 3.    安徽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安徽省志.金融志》.北京:方誌出版社,1999:118
  • 4.    中國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紅色金融史編寫組編寫.《中國紅色金融史》.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21:290-301
  • 5.    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編.《江蘇省革命遺址通覽》.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4: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