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淮北大鼓

鎖定
淮北大鼓是一種以唱為主、説為輔的傳統曲藝劇種,起源於淮北市濉溪縣,長期流傳於蘇魯豫皖接壤地區。淮北大鼓自明末清初已具雛形,始以手鼓伴奏,以半説半唱的順口溜形式演唱;清代中期,藝人們改革手鼓為簡單支架固定鼓位和固定場地的演唱。 [1-2] 
淮北大鼓多為一人演唱。演員一手擊鼓,一手打板,亦説亦唱;唱腔有慢板、快板、花板、垛子板等數種板式。代表書目有《三國演義》《封神榜》《楊家將》《岳飛傳》等。 [2] 
2006年,淮北大鼓入選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 
中文名
淮北大鼓
始興年代
明末清初
流行地區
蘇魯豫皖
經典劇目
《三國演義》《封神榜》等
代表人物
曹廷虎
遺產類別
曲藝

淮北大鼓歷史沿革

淮北大鼓誕生於淮北市濉溪縣 [1] 
淮北大鼓自明末清初已具雛形。始以手鼓伴奏,以半説半唱的順口溜形式演唱;清代中期,藝人們改革手鼓為簡單支架固定鼓位和固定場地的演唱。 [1] 
辛亥革命以後,準北大鼓大舉南下,鼓書演唱在江淮之間盛極一時,乃至大別山一帶不少墜子、琴書等説唱長篇書目的藝人不得不改唱大鼓。 [6] 
新中國成立後發展到鼎盛期。至改革開放初,僅淮北市灘溪一個縣演唱大鼓的藝人就有200餘人。 [1] 

淮北大鼓藝術特點

淮北大鼓表演形式

淮北大鼓多為一人演唱。演員一手擊鼓,一手打板,亦説亦唱。唱腔有慢板、快板、花板、垛子板等數種板式。演唱大書時多用“活口”,演員需熟記一些常用唱段,俗稱“片子”、“贊賦”,以靈活運用於描摹各種場景、場面、人物形象以及各種生活、心理、打鬥情景等。 [2] 

淮北大鼓唱腔曲調

淮北大鼓屬於敲擊節奏型無伴奏演唱形式。唱腔曲調高亢豪放,粗獷恣肆,聲遏雲卷,節擊潮落。激越時如壯漢擊鐵板唱大江東去,委婉時似姑婆敍家常低語淺笑,曲盡婉轉流麗,奔放無羈。唱腔多采用地方小調,兼收其他地方戲曲劇種曲調,又有一代代鼓書藝人的盡情發揮創造,曲調風格酣暢淋漓,爽人快語,具有濃郁的淮北地域特色。 [1] 

淮北大鼓敍事形式

淮北大鼓在説大書之前,多以小段鋪墊開場,俗稱書帽。書帽多為短小精悍,詼諧幽默的小故事,小笑話。演唱小段的目的是招徠聽眾,烘托書場氣氛,穩定聽眾情緒,把聽眾引入到聽書的特定情境氛圍中來。書帽以唱為主,而演唱長篇大書時,則有大篇説白,以敍述故事、描摹人物對話、設置懸念等。淮北大鼓的説白,語言詼諧幽默,説唱穿插靈活,有時説亦似唱,有時唱亦似説,敍事講究跌宕起伏,懸念設置出奇制勝,常令聽眾沉迷難返。 [1] 

淮北大鼓音樂器械

淮北大鼓的演唱器具主要有大鼓、鼓條、鼓架和板。鼓以檀木或棗木扣成圓形,上下蒙以牛皮,邊緣用大頭釘固定,四周加鐵環,敲擊時鐵環碰撞鼓體產生出清脆諧音。鼓條用柘樹條或石榴樹條做成,前端加工成彎頭狀,敲擊時不至損壞鼓皮。鼓架用六根竹條綁縛,支成三角形支架。上用細麻繩攀系以固定大鼓,同時又方便演唱者根據自己的身高、敲擊習慣等調整鼓的角度。板有鋼板、手板和簡板幾種。鋼板形似半月牙狀,用鋼或銅製成,也叫“月牙板”、“犁遴片”、“梨花片”、“鋼板”等;手板為三頁板,用紅木或檀木製成,長約30釐米,寬5-7釐米。每頁厚0.2-0.5釐米之間,下面一頁,上面兩頁則固定在一起,上下兩塊板之上端用絲線系連,演唱時手握下面一頁,抖動上面兩頁敲擊發聲。有時為了增加演唱的節奏氣氛,熟練的演員可將上下兩頁板同時晃動,使兩塊板兩頭輪番敲擊以發出不同的頻率和獨特的花式節奏。淮北地區的大鼓藝人演唱時多以銅板、鋼板為主。 [1] 
淮北大鼓演出

淮北大鼓經典劇目

淮北大鼓的傳統書目主要有《三國演義》《封神榜》《楊家將》《岳飛傳》《水滸傳》《回龍傳》《林海雪原》《渡江偵察記》《鐵道游擊隊》等。 [1] 
淮北大鼓的現代書目主要有《三老漢暢談十八大》《唱相城》《秸稈焚燒》等。 [7] 

淮北大鼓流行地區

淮北大鼓誕生於淮北市濉溪縣,流傳於蘇魯豫皖接壤,跨聯四省九市十幾個縣之較大地區。 [1] 

淮北大鼓傳承保護

淮北大鼓流傳現狀

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就業的途徑越來越多,原本依靠淮北大鼓謀生的藝人要麼轉行、要麼退隱。到20世紀70年代時,淮北大鼓藝人的數量大幅減少,但還是有不少人活躍在舞台上。20世紀80年代中期後,隨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類曲藝表演形式的豐富,特別是電視、電影的普及,聽大鼓的人越來越少。 [4-5] 
而淮北大鼓真正受到衝擊則是在改革開放之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外出打工,許多傳統習俗也有所改變,邀請藝人唱大鼓的少了,以此謀生的人更少,淮北大鼓逐漸落寞。 [4-5] 

淮北大鼓保護措施

在政府舉措方面,1995年,安徽電視台錄製淮北本土戲曲,淮北大鼓重新走進人們的視線。在傳承方面,淮北大鼓的一些老藝術家,扛起了傳承重擔,開始培養淮北大鼓的傳承人。 [8-10] 

淮北大鼓傳承人物

曹廷虎,淮北大鼓藝人。蒙城縣曲藝家協會會員。從5歲起,曹廷虎就跟着父親學習大鼓説唱,1976年,憑着自己淮北大鼓的本事,曹廷虎考入蒙城縣曲藝隊,成為家鄉小有名氣的藝人。1998年,曹廷虎調到了濉溪縣韓村文化站,在政府的支持下,他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鑽研淮北大鼓。1999年,曹廷虎創作了《農村税費改革就是好》。 [1] 

淮北大鼓入選非遺

2006年,淮北市文化局將淮北大鼓申請保護,併成功入選安徽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 

淮北大鼓曲藝價值

淮北大鼓曲調豐富多變,演唱風格獨特,地域色彩濃郁,對傳統民間音樂的挖掘、發展和傳承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準北大鼓的一人演唱,創演一體的特點,使其能快捷反應現實,靈活貼近羣眾,即時褒貶世態,在大眾生活中享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豐富人民羣眾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人民羣眾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傳承民族文化遺產的輕騎藝術形式。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共建和諧發展環境具有特定社會價值。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