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淨音寺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淨音寺)

鎖定
淨音寺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倪家灘村陶庵前自然村,全寺佔地面積26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是雙林鎮兩大古廟(淨音寺和水鏡寺)之一。據説初建於明朝,原有三殿、韋馱殿、大雄寶殿,後有帶有地方色彩的九天化育寶殿。
中文名
淨音寺
佔地面積
2600 m²
地理位置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倪家灘村陶庵前自然村
建築面積
1200 m²

淨音寺淨音寺的由來及發展

淨音寺 淨音寺
關於淨音寺的由來,當地流傳着一個傳奇的故事。相傳於唐太宗年間,歸安縣(今湖州市中心駱駝橋東堍)松亭有户官宦人家,姓陳名煥,字百陶,當時陳煥任蘇州知府,其夫人仍在鄉里持家。陳夫人為人賢淑善良,滿腹經文,不拘尊卑,待人和藹,常常救災濟貧,有求必應,贍養鄉間孤寡老人,為鄉親慷慨解囊,修橋鋪路,樂善好施,致使花家村百姓平平安安,生活豐衣足食,所以陳夫人頗受當地老百姓的愛戴。陳夫人膝下只有一位小姐,芳名月娥,不僅生的美麗非凡,而且博學成器,琴棋書畫件件皆能。陳小姐喜愛花卉,陳府四周宅地種滿了花樹,百花爭豔,一年四季五顏十色,光華璀璨。陳小姐十八歲那年,陳知府將她許配給了京都吏部鄭侍郎的兒子鄭鵬飛。可不知情的陳夫人後來又擅作主張,將小姐婚事配以當地歸安縣官門大族的內侄周斌為室。這樣錯許二家親,給陳府釀成了無可挽回的災難。賢德的陳小姐,為人一貫聽從長輩以孝為本,無一句怨言。鄭週二府擇定吉日舉辦婚禮之時,陳小姐在迎娶的船上投河自盡,以表貞烈。 事情發生以後,陳府不計一切代價,僱人找撈,半個多月的時間,仍找不到殘物。四月十八日那天是九天化育娘娘的生日,鄉里百姓看到陳府河埠水面上有一段檀香木頭漂浮着,眾人將該段木頭撈起,發現樹皮上影有“月娥”兩字,於是眾口一詞傳頌,説此木是陳小姐的玉體化身,陳小姐已上雲霄仙界。陳小姐代父母至孝,為忠孝願犧牲自我,對待鄰里不拘尊卑,深受眾人的敬重。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陳小姐,發起集資將這段檀香木雕塑成了一座娘娘神像,並建一座廟宇,坐落當地松亭鄉間花家村,定名為“淨音庵”,又名“陶庵”。這就是淨音寺的由來傳説。據説陳百陶為官清廉,受到當時皇上的器重,覺察陳家小姐為了盡孝求德自盡,淨音庵曾受到皇上敕封,從此花家村易名為陶庵前。 孝德精神留人間,懿範風采人常敬。後人歌頌陳周聖母娘娘為人善良、舉止孝德的精神,特別是她悽慘的結局,讓人唏噓不已。香客羣眾大多數是當地年邁的老人,信眾燒香唸佛,祈求家人平安,健康無恙。全國各地香客亦慕名前來進香。淨音寺有眾多香客信仰,一直來香火興旺。
淨音寺 淨音寺
漫長歲月流逝過去,隨着世代變化廟史的資料也早已失落。追溯近百年前的歷史借鑑,傳説清代同治年間,雙林鎮上有座大廟,廟裏有橋,擁有一千多名僧侶,寺方丈長老曾派住持和尚到淨音庵,並改寺名為淨音寺。當時淨音寺後面有廟產田地由僧人自己耕種,有道場,曾有五六個和尚操作法事。歷屆住持和尚的法名都無從無從得知,直至新中國建立後,該廟只剩一個名為長生的和尚住持,長生法師於1954年端午節前後病逝,以後僅靠當地幾位老居士持續照料,淨音寺得以保留下來。1958年大躍進時,前面兩殿被當時裏莊建牧場拆除,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雙林淨音寺全部被搗毀,所有建材、破碎廟碑、廟牆基石都被改建成學校和原大隊辦公室 [1] 

淨音寺朱居士與淨音寺

朱居士心繫淨音寺,一心發願興建淨音寺,莊嚴道場。1995年,經廣大信眾要求和上級宗教部門批准,在朱居士的帶領下,雙林淨音寺得以開始重建。朱居士四處籌集資金,身體力行,傾其所有,在當地佛教徒的共同努力下,終於在2005年建成了佔地面積200平方米的五間陳周大殿。現淨音寺已初具規模,前有天王殿、中間是大雄寶殿、後面有陳周大殿,飯廳、西廂房,會客廳等一應俱全。前天王殿供有彌勒佛、韋馱,兩面有四大金剛;中間大雄寶殿內供有如來佛祖、阿彌伽沙佛、南海觀音、善善龍女和童子文殊普緣菩薩,兩邊有十八羅漢;後大殿有九天化育娘娘、地藏王、三官聖帝、觀音佛像。
淨音寺環境清幽,現已成為湖州城東一帶較有名聲的一座廟宇。傳説九天化育娘娘求子必靈,求財必富,故雙林鎮周圍的四方善男信女每逢初一、十五都前來進香拜佛。每年農曆三月十八日淨音寺都會舉行一次廟會,參加人數有上千人,淨音寺的名聲遠播,香火日盛。
2010年3月,朱居士辭去村委會計的工作,專心主持淨音寺的日常工作,閒暇時在家務農。數十年來,朱居士始終本着“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佛法宗旨把握自己,利益眾生,把佛陀的愛灑向人間。其高尚的操守,熱愛祖國、奉獻社會、服務大眾的善舉,深深地感召着、督勵着佛門四眾,同時也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讚揚。
自管理淨音寺後,朱居士一直擔任湖州市及南潯區佛教協會理事。2006年,朱居士還被南潯區佛教協會聘為顧問。朱阿祥現任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佛教協會顧問,湖州市南潯區淨音寺法人代表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