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淄城

鎖定
淄城是一座有悠久歷史的古老城池。自西漢初設般陽縣,曾為縣、州、郡、路治所,今為淄博市淄川區黨政機關駐地,是全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設淄州,治般陽城。開皇十八年(598年)貝丘縣改稱淄川縣,般陽城隨改稱淄川城。
中文名
淄城
所屬地區
山東省
地理位置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
電話區號
0533
郵政編碼
255100

淄城建制沿革

淄川城在西漢之前何時建城無考。漢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在此設般陽縣(現留仙湖公園東側就有一段漢代土築城牆),因城南瀕臨般河而名。南北朝·元嘉五年(公元428 年)改為貝丘縣,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取名淄川縣,因瀕臨淄水而名。《括地誌》雲:“俗傳雲禹理水功畢,土石黑,數里之中,波若漆,故謂之淄水也”。
般陽縣城東南方有山,叫五松山,山後有嶺,叫天齊嶺,嶺上有一石幢,石幢下有一神龜。張唐卿《孝義天齊嬤嬤幢》記載:“《齊諧》曰:天齊淵水,都南郊。又西南80裏,有石幢,一曰嬤嬤幢。石幢者,齊地遺風也,莫知起時。古人享祭神靈,必立石幢,或柴或望,以達天聽。或曰,禹布土以定九州,得天齊嬤嬤之助,立此石幢者,以敬神明。”
遠古時,般河和孝河經常氾濫,而般陽縣城相對低窪,經常受水災。人們苦不堪言,就到嬤嬤幢祈求天齊嬤嬤保佑。由於龜有辟邪化災、增添福氣兼長壽和善良的靈性,能給人帶來吉祥幸福,於是天齊嬤嬤便委派幢下神龜遷移到般陽城邊的湖泊中居住,保佑般陽平安。此後果然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舊淄川縣誌曾經根據傳説記載:縣城在建設時,東南天空有祥雲閃現,施工者挖掘城壕時,果然挖出一隻烏龜,人稱神龜,這就是般陽古城又名“龜城”的來歷。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淄川知縣楊武再修城時,按其傳説,把舊城依據地形規劃建設為龜型。西南為首,四門為足,預備倉為腹,按照龜紋形狀設有東西、南北向街道,般水向北、向西環城入孝水,四門外護城河圍城而流,東北隅為尾。又隔數十年後,知縣魯惠於正德十四年又對城池維修,挖出小烏龜數十個,這更神化了“龜城”的傳説。前幾年在留仙湖清淤時,又從湖裏挖出了三隻大龜,再一次驗證“龜城”傳説的真實性。

淄城基礎設施

建國前,淄城市景蕭條,東西大街為城內中心街道,條石鋪路,坎坷不平。
幾條主要街道上矗立着十幾座封建坊表。孔廟、城隍廟、普照寺、僧王廟等古寺
廟散在城內。幾家藥鋪、醬園、煙雜小店零星分佈於幾條主要街道。城隍廟內設
有學校。城內東南隅、東北隅、西北隅各有百餘畝耕地。
建國後,這座古老的城池開始了新生。1950年清除了封建坊表,陸續拆除了
城牆,使城、關連接在一起,城區逐步向東延伸至杜坡山麓。先後整修了主要街
道路面,新建了淄城路、淄洪路、淄城東路、淄城三路,從而確立了淄城發展的
總體佈局。至20世紀80年代初,淄城各主要路街已經形成,各主要路口已建起幾
座新穎的樓房,杜坡山西麓已建起規模較大的職工宿舍樓區,相應的經濟、文教、
衞生設施也已陸續興建配套。
建國前淄城多數羣眾從事農業生產,建國後非農業人口不斷增加,形成了工
農結合,農、市民插花居住的格局,既有城市特點,又有鄉村的風貌。
淄城有“橋城”之稱。孝婦河由鎮中南北穿過,由南而北,在千米之距,連
跨公路和鐵路4座橋樑, 成為濟青公路、張博公路和張博鐵路的交通咽喉。四座
雄偉的橋樑,把這座城池裝點得更加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