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涑水河

鎖定
涑水河,黃河中游支流。流域位於山西省南部的運城市境內,發源於絳縣中條山區陳村峪,向西南流經聞喜縣、夏縣、運城市鹽湖區、臨猗縣、永濟市,於永濟市韓陽鎮長旺村 [4]  匯入黃河。全長195公里 [5]  (一説200.55公里 [13]  [16]  ),流域面積5774平方公里,落差445米,平均縱坡約1/400。主要支流有冷口峪、沙渠河、青龍河、姚暹渠等,以姚暹渠最長。下游有幹流湖泊伍姓湖 [5]  [11] 
涑水河上陡下緩,上寬下窄,屬典型的北方間歇性河流,涑洪峯期流量100~300立方米/秒,1958年夏季最高洪峯為655立方米/秒。最大年來水量1.1億立方米,平均年來水量4370萬立方米。中游建水庫後,非汛期經常乾涸斷流。汛期洪水集中猛漲猛落,經常發生洪災,據不完全統計,自明隆慶四年(1570年)至1982年的412年間共發生大水災70多次。 [5]  [8]  [11] 
唐貞觀十七年(643),涑水河人工改道,為確保運城鹽池免遭洪水入侵,潼關村史薛萬徹動用數萬民力改挖涑水河道,引涑水西行,經今北相、李漢、王鑑、卿頭入張揚池(即伍姓湖)。 [11] 
涑水河河道上建有陳村峪、楊家園、呂莊、上馬四座水庫。用以攔蓄流域洪水,但隨着上游流域水源減少,大都處於空庫狀態。 [7]  2012年建成小浪底引黃工程(涑水河複流工程),自黃河干流上的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庫區向涑水河流域調水,解決運城市垣曲、聞喜、絳縣、夏縣、鹽湖等五縣(區)的農業灌溉、工業及城鎮生活、生態供水問題,有效涵養涑水河流域水生態。 [8] 
中文名
涑水河
外文名
Sushui River
別    名
涑水
所屬水系
黃河水系
地理位置
山西省運城市
流經地區
絳縣聞喜縣夏縣鹽湖區、臨猗、永濟市
發源地
山西省運城市絳縣橫嶺關陳村峪
主要支流
冷口峪
主要支流
沙渠河
青龍河
姚暹渠
灣灣河等
河    長
200.55 km
流域面積
5774 km²
平均流量
1.5 m³/s
落    差
445 m
河    口
永濟市韓陽鎮長旺村

涑水河幹流概況

涑水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涑水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在絳縣,涑水河流經陳村、古絳、冷口、橫水四個鄉鎮32個行政村(自然村),至橫水鎮東劉家村向西流入聞喜縣境。全長40.05公里,其中陳村峪水庫以上8.9公里,水庫下游河道長31.6公里,總流域面積428.2平方公里. [12] 
涑水河從侯村鄉下峪口村進入聞喜境內,流經侯村鄉、東鎮、桐城鎮、郭家莊鎮四個鄉鎮35個村莊,在郭家莊鎮楊家莊村進入夏縣。涑水河聞喜段長32公里,流域面積836.8平方公里。 [13] 
涑水河從聞喜縣宋店出境入夏縣胡張鄉沙流村,經水頭鎮西張村出境入鹽湖區。該段河道管理範圍劃界長度20.27公里。設計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洪峯流量為166立方米/秒。該段河道已經過治理,河道斷面滿足設計流量要求,河道管理範圍界線以堤防背水坡坡腳為基準向外水平延伸10米。 [14] 
涑水河鹽湖段,上馬水庫上游樁號91+700~88+100夏縣交界,該段河長為3.6公里,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上馬水庫大壩下游至臨猗交界(樁號95+350~109+391),該段河長為14.04公里,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 [15] 
涑水河由楚候南嶽村入臨猗縣境,流經楚候、猗氏、牛杜、嵋陽、廟上、七級六個鎮36個村,七級鎮王肖村出境。涑水河臨猗段內全長40公里,流域面積985.44平方公里。 [9]  [16] 
涑水河入伍姓湖後於永濟市韓陽鎮長旺村 [4]  (原在山西省永濟市弘道園村附近 [11]  )附近注入黃河。 [4]  涑水河永濟市內全長55.05公里,流域面積809.4平方公里。 [4] 
涑水河絳縣橫水鎮段 涑水河絳縣橫水鎮段
涑水河聞喜縣城郊段 涑水河聞喜縣城郊段
涑水河夏縣水頭鎮段 涑水河夏縣水頭鎮段
涑水河鹽湖區段 涑水河鹽湖區段
涑水河臨猗縣段 涑水河臨猗縣段
涑水河永濟城區段 涑水河永濟城區段
涑水河入黃口 涑水河入黃口

涑水河水文特徵

涑水河屬於北方間歇性季節河流,涑水河槽寬30~200米,平水寬7.5~10米,水深0.2~0.5米,流速0.3—0.7米/秒。洪水寬14~86米,水深1.5~2.1米,流速1.3~1.7米/秒。平常流量為1.5立方米/秒 [4]  。洪峯期流量100—300立方米/秒,1958年夏季最高洪峯為655立方米/秒。最大年來水量1.1億立方米,平均年來水量4370萬立方米。中游建水庫後,非汛期經常乾涸斷流。 [5]  [8] 
涑水河上馬水庫以下至伍姓湖以上乾枯無水。由於沿河城鎮、廠礦廢污水大量排入,涑水河實際上已成為一條排污河,水質污染嚴重,21世紀10年代通過涑水河流域整治,水體環境得到很大的改善。 [4] 

涑水河洪澇災害

涑水河上陡下緩,上寬下窄,屬典型的北方間歇性河流,非汛期經常乾涸,汛期洪水集中猛漲猛落,經常發生洪災,據不完全統計,自明隆慶四年(1570年)至1982年的412年間共發生大水災70多次。 [11] 
明永樂十二年(1414),七月臨晉涑水逆流,決姚暹渠堰,流入硝池,淹沒民田,殃及鹽池。清乾隆十年(1745),七月聞喜夜大雨,涑水漲,衝廬舍。秋,夏縣大雨,白沙河北堤決,水入東門。清乾隆十八年(1753),安邑水人鹽池,畦鹽不生;臨晉、虞鄉涑水河漲。1958年7月16日,中條山區降雨366.5毫米,涑水河、姚暹渠、白沙河等洪水暴發,下游泄洪不暢,多處決口,造成嚴重水災。絳縣、聞喜、夏縣、永濟等7縣104個鄉l272個村莊受災。洪水沖人117個村,受災10819户,死亡75人,傷101人;傷亡牲畜157頭,死豬羊2634只;倒塌房屋40241間,沖走糧食208萬公斤,損失約7000萬元。 [10] 

涑水河主要支流

涑水河徑流

沙渠河,位於聞喜縣縣東南,發源於中條山系的唐王山,故又名唐王河,河流走向由東南向西北流經大峪、柏範底、董村、河底、馮村、孫村、冷泉、柴莊等15個村莊至呂莊水庫入涑水河。沙渠河河流全長33.5公里,流域總面積281.3平方公里。 [1] 
青龍河,屬黃河流域涑水河水系,發源於聞喜縣裴社鄉鐵牛峪,向西南流入夏縣境內,流經境內南大里、禹王等四個鄉鎮,由師馮村匯入運城市鹽湖區,終點為苦池水庫。長度27.592公里,流域面積465.3平方公里。 [2] 
冷口峪 冷口峪
冷口峪,在山西省絳縣西南。是縣境內中條山六大峪中最偏西的一條峪,距離縣城8公里,長約20公里,峪內有一條河流,當地人稱其為洮水,河水流出峪口沿途經過乾家溝、東圪墶嶺、龐家嶺等村莊,至宋東村北匯入涑水河。冷口峪南北走向,與垣曲相連,兩縣接壤處嶺峻溝窄,地名橫嶺關。橫嶺關地名由來已久,冷口峪以及其轄區內的橫嶺關是山西省連接中原大地的交通要衝,遠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成為晉國通往河北、河南八陘之一,是軹關陘的重要組成部分。 [3] 
姚暹渠運城城區段 姚暹渠運城城區段
姚暹渠,原名永豐渠,是一條古老的人工河道,開鑿於南北朝北魏正始二年(505),距今已有近1500年曆史,後因隋朝大業年間,都鹽史姚暹為保護鹽池正常生產大規模整治而改名,宋朝元柘年間,解令兼鹽池事李綽督修夏縣王峪口至瓦里橋渠堤,當時長856公里 [11]  。該渠自夏縣王峪口起,沿中條山北麓彙集柳溝、寺溝、刁崖河、史家峪,元溝,赤峪等7條河溝來水,向西南和苦池水庫,經安邑、運城市區,至永濟入伍姓湖,全長86公里,流域面積2126.5平方公里,設汁流量15立方米/秒,落差110米,縱坡1/770。在永濟市卿頭鎮曾家營村進入永濟境內,流經卿頭、開張、城東三個鎮(街道)11個村莊,在城東街道孫常村進入排水總幹流入伍姓湖。永濟區段長21.8公里,流域面積455.1平方公里。姚暹渠平常流量為1m³每秒。原來承擔運城至永濟低窪地區排水泄洪任務,現主要為永濟涑水平川區的排水(改鹼)幹道。1995年鹽湖區對姚暹渠城區段人民路至汽運公司段進行了箱涵式封閉、禹都裝飾材料城至禹西路段採用了漿砌石矩形蓋板進行封閉,其餘段均為土質梯形斷面。 [4]  [11] 
灣灣河,發源於永濟市中條山陶家窯峪,流經虞鄉、卿頭、城東三個鎮(街道)18個村莊,在城東街道孫常村進入排水總幹流入伍姓湖。灣灣河屬季節性河流。長21公里,流域面積225平方公里。一般洪水流量5立方米/秒~10立方米/秒。 [4] 
白沙河夏縣縣城段 白沙河夏縣縣城段
白沙河:發源於夏縣泗交鎮瓦溝,向西經大廟鄉彙集九溝十八岔溪流於城關鎮樊家峪村入白沙河水庫再向西於瑤台出巫咸(前名巫咸河),再向西經縣城南關入中留水庫轉向西南,經禹王鄉秦家埝、東滸村等於師馮灘匯入青龍河,向南流經運城市苦池水庫,注入永濟伍姓湖。

涑水河湖泊

伍姓湖 伍姓湖
伍姓湖 伍姓湖
伍姓湖,古稱張揚池。《水經注》記:“涑水又西南屬於陂(池),陂分為二,東陂世謂之晉興澤,西陂即張澤”。湖地處永濟市東北五里許,西界三張村,北靠伍姓村,南近同蒲路,東至孫常村北。東西長約10公里,南北寬約5公里。據舊志記載,明代時湖內荷花盛開,漁舟穿梭,其後漸漸乾涸,成為沼澤,人稱“伍姓灘”。清乾隆十八年(1753),連降陰雨,復見積水,後又幹涸。1949年秋雨連綿40余天,又成汪洋一片。1962年前後,虞鄉農場在馬鋪頭村北建一漁場,年可產魚20餘萬公斤。1963年後又逐漸乾涸,遇雨季仍有少量積水。 [5] 
鴨子池,在永濟市東部的西陽朝村北,為虞鄉以南諸峪水彙集之處。雨多水滿時,由王朔、平壕、孫常北流入伍姓湖。今已乾涸,開墾為耕地。 [5] 

涑水河治理開發

涑水河蓄水工程

涑水河河道上建有陳村峪、楊家園、呂莊、上馬四座水庫。較大的有:
苦池水庫,位於運城市東15公里處三家莊鄉黃家卓村附近。1953年3月動工,1957年6月竣工,系天然窪池平原型水庫。為姚暹渠最末一級中型防洪水庫,是姚暹渠、白沙河、大洋灘、青龍河四條主要支流的匯合處,控制流域面積702.45平方公里。水庫主壩高7.52米,長1100米。圍堤長1350米,庫容1370萬立方米,泄洪閘最大泄洪量為15立方米/秒。1960年進行主壩加固,1961年對迎水坡進行片石砌護,1974_1982年主壩逐年加高到8.9米。苦池水庫共投人工程量24.75萬立方米,投工30.6萬個,投資56.76萬元,其作用是保護鹽池、三家莊22萬伏變電站、運平公路及運城市12萬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7] 
中留水庫 中留水庫
中留水庫,位於夏縣城關彎裏村,是白沙河攔河水庫。白沙河是姚暹渠較大支流,控制流域面積76.4平方公里。水庫於1958年7月動工,1960年5月竣工。主壩高7.76米,長895米,副壩長l250米,庫容1245萬立方米,壩下設有大小兩個泄水涵洞,溢洪道寬24.5米,泄洪量180立方米/秒。工程量為106.74萬立方米,投工147.3萬個,投資70萬元。主要是攔蓄白沙河洪水,確保運城市、鹽池、苦池水庫、夏縣部分鄉(鎮)及萬畝農田的安全。 [7] 
上馬水庫 上馬水庫
上馬水庫,位於運城市東北25公里馮村鄉新郭村附近,是涑水河上第二座緩洪水庫。1959年1月動工,1960年5月建成,控制流域面積l390.1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呂莊水庫控制流域面積878.6平方公里在內)。水庫採用水中倒土法築壩,主壩高10.66米,長2980米,庫容3531.36萬立方米。總工程量310.14萬立方米,總投資567萬元。1962年春增建大涵洞,1964年增建水塔。主要是對呂莊水庫以下511.5平方公里的洪水和呂莊水庫泄洪起緩洪滯洪作用,保護下游鹽池、南同蒲鐵路、運風公路、大運公路及運城、臨猗、永濟3縣(市)30多個鄉(鎮)32萬畝農田和10餘萬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7] 
呂莊水庫 呂莊水庫
呂莊水庫,位於聞喜縣城東北6公里處的涑水河干流中游,是涑水河上第一座平原水庫,1959年11月動工,1960年6月竣工。控制流域面積878.6平方公里,主壩高16.32米,長712米,副壩長6050米。壩下泄水涵洞2個,溢洪道寬24米,泄洪量207立方米/秒。庫容3713萬立方米,總工程量271萬立方米,上馬勞力3萬人,投工405.67萬個,投資404.67萬元。1962年呂莊灌區工程竣工,設計灌溉面積9.3萬畝,後因水源不足,夏縣退出灌區。隨着呂莊水庫來水量的逐年減少,灌溉面積僅剩2.03萬畝。呂莊水庫對聞喜縣城、水頭鎮、南同蒲鐵路、大運公路、運城鹽池的防洪安全有着重要作用。 [7] 

涑水河灌溉工程

聞喜涑水灌區。唐儀風二年(677)就開始在涑水河上引水灌溉,到宋熙寧年間(1068--1077),截河堵埝,挖渠灌溉,已有一定規模,沙渠河和涑水河上的一、二道埝開於此時。到民國7年(1918),已形成固定自流渠道11條,渠長67.5公里,灌溉面積1.2萬畝。新中國成立後工程建設累計投資343.97萬元,1995年有效灌溉面積為1.72萬畝。 [6] 

涑水河引水工程

小浪底引黃工程(涑水河複流工程)。是自黃河干流上的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庫區向涑水河流域調水的大型引調水工程,年調水量2.47億立方米。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後將有效解決運城市垣曲、聞喜、絳縣、夏縣、鹽湖等五縣(區)的農業灌溉、工業及城鎮生活、生態供水問題。小浪底引黃工程於2012年7月開工。在小浪底引黃工程的龍頭工程取水口,黃河水通過豎井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提水泵站,再經過200多米的揚程,通過輸水隧洞進入垣曲縣板澗河水庫和聞喜縣呂莊水庫,進而向涑水河供水。通過小浪底引黃工程實現向涑水河補水,可以逐漸補足和穩定涑水河生態流量,並涵養回升地下水水位,提升地表水水質,進一步促進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治理,有效涵養涑水河流域水生態。 [8] 

涑水河河道治理

涑水河幹流治理

唐貞觀十七年(643),涑水河人工改道,涑水河出絳縣經今聞喜縣至運城市安邑、馮村轉南下,經北相、曹允、曲渠後,形成幾股支流.主流直入熙龍潭,支流人長樂灘、硝池,水從東西兩面危及鹽池。為確保鹽池免遭洪水入侵,潼關村史薛萬徹動用數萬民犬改挖辣水河道,引涑水西行,經今北相、李漢、王鑑、卿頭入張揚池(即伍姓湖)。 [11] 
新中國成立後,為保護鹽池,保護運城,本區多次投資修建完善防洪工程。1960年建成上馬水庫和呂莊水庫。1963年建成涑水河樞紐工程——儀門閘,工程投資964萬元,可承擔夏縣水頭和胡張兩個鄉(鎮)17個村11200畝耕地的灌溉任務,1988年建成涑水河出口段冶理工程,促進了黃河灘塗開發此外,每年圍家還撥款歲修,沿河各縣(市)均對重要地段清淤清障,加固除險。 [11] 

涑水河支流治理

姚逞渠治理。姚暹渠與涑水河同為保護運城鹽池的天然屏障,具有中國北方間歇性河流的特點。上陡下緩,上寬下窄。平時乾涸,汛期洪水集中,驟漲驟落。1901~1954年,發生較大決口17次。新中國成口後.國家在姚暹渠上中游修建了多處小型水庫,形成姚暹渠防洪體系。1957年建成苦池水庫,1957年4月建成張郭店泄洪樞紐工程,1960年建成中留水庫和史家峪水庫,確保了下游人民生命財產和運城鹽池的安全。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姚暹渠治理基本未建大型工程,沿渠各縣(市)僅對重大險段進行清障、清淤、加固。1993年對姚暹渠禹都市場段長957米渠道進行改造,總工程量4.77萬立方米.總投資157.58萬元,所需費用全部由禹都市場籌集。1994年,對運城市人民路口與汽運公司橋之間1321米渠道進行改造,榘線維持現狀,局部適當調整,採用鋼筋砼加蓋板結構,總工程最6.33萬立方米,總投工71463個,總投資832.95萬元,資金來源於封閉渠道開發土地的拍賣費。 [11] 

涑水河現任領導

涑水河河長:劉暘(山西副省長)。 [1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