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消費社會

(1970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消費社會》鮑德里亞創作的後現代理論著作,1970年首次發表。
《消費社會》以消費為中心全面深刻的剖析了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存在狀態,以其獨特的見解揭示了大型技術統治集團如何在所謂“消費社會”中實現對意識形態的操控。 [4]  在該書中,他認為,個體與客體的交互不僅基於客體的使用價值或功能,也將其作為與他人溝通的一種方式。 [2] 
這部著作有助於人們重新審視當代西方社會,加深對其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本質的認識。 [3] 
中文名
消費社會
別    名
消費社會學
作    者
[法] 讓·鮑德里亞 [1] 
出版時間
1970年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頁    數
181 頁
ISBN
9787305133039 [1] 
類    別
論文
原作品
consumer society
出發點
討論和研判這類社會現象

消費社會內容簡介

這部專著圍繞消費這個中心對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社會進行了詳盡而深刻的剖析,向人們揭示了大型技術統治集團是如何引起不可遏制的消費慾望,並在此基礎上對階級社會里的各個階層重新進行了劃分。內容包括物的形式禮拜儀式,消費理論,大眾傳媒文化等。 [1] 

消費社會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物的形式禮拜儀式
豐盛
豐盛與全套商品
雜貨店
帕爾利二號
消費的神奇地位
貨船的神話
災難的完美誘惑
增長的惡性循環
集體開支與重新分配
危害
增長的計算或國民生產總值的神話
浪費
第二章 消費理論
消費的社會邏輯
福利的平等意識
工業體系與貧困
新的分離
等級機構
拯救的一面
區分與物質增長的社會
舊石器時代或最初的豐盛社會
一種消費理論
人類經濟學的解剖
物品的變化——需求的變化
對享受的否認
一種結構分析?
娛樂系統,或享受之束縛
作為新生產力象徵和控制的消費
個體的符號邏輯功能
自我消費
個性化或最小的邊緣差異
成為或不成為我自己
差異的工業化生產
消費變體
區別或類同?
編碼和革命
結構範例
男性範例和女性範例
第三章 大眾傳媒、性與休閒
大眾傳媒文化
新潮——或過時事物的復興
文化再循環
轉盤和計算機或最小的公共文化
最小公倍數
媚俗
擺設和遊戲
流行:一種消費藝術?
信息的配置
媒介即信息
廣告媒介
偽事件和新現實
超越真偽
好看的消費品:身體
您身體的秘密鑰匙
功用性美麗
功用性
快感原則和生產力
當代身體策略
身體是女性的嗎?
醫療崇拜:“狀態”
苗條的牽掛:“線條”
性交換標準
廣告中的象徵與幻象
性玩偶
休閒的悲劇或消磨時光之不可能性
關切的神話
社會轉移和母性轉移
微笑之做作
遊戲時間,或對服務的滑稽模仿
廣告和贈品意識形態
玻璃櫥窗
療養社會
關切的曖昧和恐怖主義
社會測定的兼容性
證實與讚許
對真誠的崇拜——功用性寬容
豐盛社會中的混亂
暴力
非暴力的亞文化
疲勞
結論 論當代異化或與魔鬼協議的終結
布拉格的大學生
先驗性的終結
從鬼魂到鬼魂
消費之消費
[1] 

消費社會作品思想

消費
消費是《消費社會》一書的關鍵概念。在該書之前,鮑德里亞就從符號學的角度賦予了消費一個全新的定義,這一定義與消費在經濟學層面不同.無論對消費是抑制還是鼓勵,經濟學都關注的是它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它假設了消費者是理性的,即消費物的使用價值對於人們的需要的最大滿足。而對於使用價值之外的意義,並不是經濟學所關注的對象。但是鮑德里亞關注的物的符號價值,生活在消費社會里的人們的需要,從來就沒有被滿足過。因為物已經成為符號。鮑德里亞認為當今社會已經從生產社會過渡到了消費社會,當今資本主義的社會結構已經從生產主導轉向了消費主導。
他提到,今天被消費的事物不再是以其使用時間作為其價值評判標準,而是以其破壞和死亡的時間作為其價值標準,商品越是快速的破費,越具有較高的價值,時尚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在《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中,鮑德里亞講到了一個時尚的例子,他講到一條迷你裙和一條長裙並沒有絕對的美醜價值的不同,但是,消費系統要求它們在符號價值上有區分,它們被系統設定了美醜的標準,系統認為迷你裙比長裙更加的流行,更加標新立異,這種凸顯物品之間差異性的符號邏輯使舊物品死亡新物品誕生,這也是維持整個消費邏輯體系的動力。除此之外,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生產商在製造商品時,也會留下技術上的某種不足和缺憾,以此作為不斷更新的前提。比如智能手機的不斷更新,並不就意味舊的產品在質量上差於新的產品,可能新產品和舊產品之間的差異性會很小,但是這種微小的技術上和外觀上的差異卻成為了產品更新的必要手段。這也驅動着人們不斷地扔棄舊產品而購買新的產品。
從物的消費到符號的消費
當人們購買物品的時候,第一眼所注意的不是它的保質期、它的功效、性能,而更多的是它的品牌,即符號。符號越來越多的引領着人們的消費導向,符號也更多的成為了個個階層劃分自己等級的標誌。符號越來越多的將被激發出來的需要和物的象徵意義緊密關聯,當然這種需要是通過人引導所誘惑出來的,絕對不是人們所情願的,是一些資本家為獲取更多的利益而進行的遊戲。
廣告、品牌等成為符號消費的中介
在《消費社會》這本書裏,鮑德里亞還談到了大眾傳媒在維持整個消費秩序中起到的推波助瀾的作用。廣告還通過話語符號中的區分性關係來瞄準社會上的每一個人,每個團體,甚至整個社會。人們看着廣告中宣揚的他人的消費慾望而產生了相同的購物慾望,而在潛移默化的情況下認可廣告中提到的商品併購買該商品。
“身體”作為消費品
“主體”作為消費品在鮑德里亞的消費體系中擁有至關重要的地位。他借鑑了一些結構主義的理論,並認為身體模式所體現的關係是社會關係和事物關係的映射,因而在鮑德里亞的消費理論中,身體是“最關的消費品”。鮑德里亞對偶像機制進行了分析,在消費時代,不僅僅女性豐滿的肉體是一種可供消費的符號,男性的身體亦是如此,“而消費文化也隨之浸淫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包括像男性氣質等這類特殊的領域,不妨説消費社會中男性形象問題是商業和文化日益融合的一個表徵”。
消費社會的危害以及對人的異化
鮑德里亞説,豐盛社會的進步,人們的富裕程度不斷提高,個人和集體的財產和設施日益增加,都日益加重了社會的負擔。社會消費系統還對人本身起到了異化作用,這個系統鼓勵人們不斷地產生消費慾望,不斷地進行購買和區分,人們不再關注商品的使用價值而關注其符號價值',而物的符號價值又是趨於無限的,因此,人們的消費慾望也是無止境的,它導致了人類的異化。 [3] 

消費社會作品影響

自《消費社會》一書發表至今,學界對消費社會的研究已蔚為大觀,影響了一批又一批的現代知識分子,給人們留下了寶貴的思想財富。此書的主要貢獻就在於以消費為視角,借用符號學的方法對現代資本主義進行了新的解讀和猛烈的批判。 [5] 

消費社會作者簡介

讓·鮑德里亞(jcan baudrillard,1929--2007),法國後現代主義者、媒介和社會理論家。鮑德里亞生於法國北部農村,1948年到巴黎就讀,索邦大學畢業後在中學任教,翻譯過馬克思和布萊希特的作品。1966年到巴黎第十大學任教,後到法國科學院社會創新研究所從事研究。從1986年開始,擔任巴黎第九大學研究員。主要著作有:《物體系》(1968)、《消費社會》(1970)、《符號的政治經濟學批判》(1972)、《生產之鏡》(1975)、《符號交換與死亡》(1976)、《仿真與擬象》(1981)等。這些著作大多已有中譯本。 [6] 
參考資料
  • 1.    消費社會  .豆瓣讀書[引用日期2019-05-28]
  • 2.    (美)索尼婭·K.福斯等著;李克譯,當代西方修辭學之管窺  30週年紀念版,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1.05,第333頁
  • 3.    趙堅編著.藝術碩士傳媒熱點大題寶典、真題解析與模擬試題:新華出版社,2018.05:第12-13頁
  • 4.    呂萌著,媒介形態變化與電視文化傳播,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6.11,第127頁
  • 5.    石尚. 鮑德里亞消費社會思想研究——以《消費社會》為解讀視域[J]. 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 (4):5-9.
  • 6.    胡惠林,單世聯主編.文化產業研究讀本  西方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02:第3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