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鰱

鎖定
海鰱是海鰱目海鰱科海鰱屬魚類,又稱肉午。體延長,稍側扁;背、腹緣淺弧形;腹部平,無稜鱗;頭細長,頦部具一長條形喉板;吻圓錐形;眼大,前側位;脂眼瞼寬;眼間隔平;口大,前位,口裂稍斜;上下頜等長;鰓孔大;體被細小圓鱗,不易脱落;側線完整,淺孤形下彎,伸達尾柄中央;胸鰭短小,下側位;尾鰭深叉形。體背部深黃灰色,散佈黑色細點,體側和腹部銀白色;胸鰭基部青黃色,胸鰭具許多小黑點;腹鰭、臀鰭和尾鰭下葉淡黃色。 [4] 
海鰱分佈於西大西洋和印度洋—太平洋海域,西起印度洋非洲東岸和南岸,東至太平洋中部夏威夷羣島,北至中國和日本,南至澳大利亞。在中國主要分佈於東海南部和南海。為近海暖水性中小型魚類。棲息於熱帶和亞熱帶沙泥底質環境,有時進入內灣和河口。捕食小魚和小型甲殼類。 [4] 
海鰱肉質鮮美,為食用經濟魚類。 [4] 
中文名
海鰱
拉丁學名
Elops saurus
別    名
新鰭魚 亦作ten-pounder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輻鰭魚綱
海鰱目
海鰱科
海鰱屬
海鰱
分佈區域
全世界的熱帶海域均有分佈
中文學名
海鰱

海鰱形態特徵

海鰱
海鰱(5張)
海鰱瞼寬,體延長、側扁。口大,上頜向後延伸超過眼睛。上下頜及齶骨具絨毛狀細齒。具喉板,假鰓發達。體被小圓鱗,背鰭、臀鰭基底有鱗鞘,胸鰭及腹鰭基部有腋鱗。側線鱗97~107,背鰭條20~23,臀鰭條14~16,尾鰭深分叉。各鰭淡黃色,背鰭和尾鰭的邊緣為黑色,胸鰭末端有許多黑色小斑點 [1]  。海鰱的身體很強勁,並長有帶凹口的異形尾須狀尾。骨盆鰭退化了很多,而鐮刀狀的胸鰭則增長了許多。它在開闊海里遊動很快的。幼魚會經狹首魚期(leptocephalus stage)的柳葉形變態,此時全身透明,如鰻。

海鰱生活習性

海鰱為暖水性近海中上層魚類。棲息於熱帶和亞熱帶海水域,有時進入河口區。攝食小蝦和小魚等。
海鰱 海鰱
海鰱成魚為外洋性的洄游魚類,產浮性卵於大洋。海鰱泳速快,性兇猛且貪食。海鰱是遠遊魚種,能長距離雙向洄游。許多人知道海鰱的洄游,其中有名的要屬“魚鈎飛越”——在淡水和海水間穿遊跳躍。海鰱屬肉食性魚類,以小魚為主,但海鰱的飲食習慣隨着生長髮育一直在改變,在發育的第一個階段,它們直接從水中獲取營養物質。脱離幼體的年少個體吃浮游生物、小魚和昆蟲。成年海鰱僅吃魚類和甲殼類生物,主要以捕獲沙丁魚、鯷魚、鯔科類魚、鋸蓋魚、麗魚(這類魚比重最大)以及蟹類為食。由於牙齒過小,海鰱整個吞吃食物。而且它們主要在中層水域捕食。
幼體時期,海鰱的天敵是魚和浮游生物,成年以後,捕食它們的是牛鯊(低鰭真鯊)、無溝雙髻鯊、美洲鱷和各種海豚。面對捕食者的威脅,和許多魚類一樣,海鰱會一種反廕庇技術。它們的背部一般為黑色,當捕食者從上向下覓食時,那些背部的黑色將它們隱入下方深水的黑暗中。多數魚類的腹側面顏色較淺,海鰱則是亮銀色,當捕食者從下往上搜捕時,這種顏色將它們隱入淺色的上水面。

海鰱分佈範圍

海鰱分佈示意圖 海鰱分佈示意圖
海鰱廣泛分佈在東海南部和南海,夏威夷,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印度,澳洲紅海,非洲東部和南部 [2] 

海鰱繁殖方式

海鰱季節性產卵,繁殖力很強。產卵初期,結成大規模羣體(包括25-100條個體)遊入近海的迴旋水域,它們將卵排在體外授精。有些證據顯示,海鰱可以全年繁殖,但並不常見;證據還顯示,月相對海鰱的繁殖也有影響,成功的孵化常出現在緊隨新月的那一週。據估計,一條203釐米的雌魚可排出1200萬枚魚卵,它們把卵產在較深的水中,讓潮流帶至近海沿岸,魚卵暫時和大海隔離,這樣等待2-3天,透明柳葉狀的幼魚孵化出來,隨後遷徙至河口地區。海鰱努力遷徙到繁殖地產卵繁衍,但它們並不撫育後代。

海鰱經濟價值

海鰱可食用,小刺較多,但肉質鮮美,一般製作成鹹魚出售。
可用流刺網捕撈。肉肥味美,為較好的食用魚。家庭食用可油炸、紅燒等。鮮晶體色鮮亮,眼睛透明,鰓絲鮮紅,肌肉富有彈性。漁獲物裝魚箱、魚筐加碎冰保鮮運往水產市場 [3] 
參考資料
  • 1.    徐華林主編;李荔,鄧利副主編,福田紅樹林保護區潮間帶動物圖譜,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6.08,第43頁
  • 2.    廈門大學海洋系海洋生物教研室編,福建沿海常見經濟魚類,,1976.2,第21頁
  • 3.    《中國商品大辭典》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商品大辭典 水產品分冊,中國商業出版社,1998年07月第1版,第20頁
  • 4.    海鰱 -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