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鬥號

鎖定
“海鬥”號全海深自主遙控水下機器人,簡稱“海鬥號” [2]  。2016年6月22日至8月12日,“海鬥號”跟隨“探索一號”船執行馬裏亞納海溝科考任務,併成功完成了2次大於一萬米的下潛,成為中國首台突破一萬米下潛深度的水下機器人和潛水器 [1]  [3] 
中文名
“海鬥”號全海深自主遙控水下機器人 [2] 
研發單位
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 [2] 
工作深度
10767米 [1-2] 
下潛時間
2016年6月22日-2016年8月12日 [3] 
所屬類別
船舶工業 [5] 

海鬥號背景介紹

水下機器人是人類探索、認識和利用海洋的有效高技術手段和裝備,向深度大於6500米的深淵進軍是國際上水下機器人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和趨勢。由於受深海技術的限制,深淵海域是人類知之極少卻又難以企及的區域 [4] 

海鬥號發展歷史

2003年,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在國內率先提出自主遙控水下機器人的理念。兩年後,他們研發出首台樣機,將光纖通訊水下機器人結合,並完成了湖試。2007年,他們獲得了國家863計劃的支持,基於自主遙控水下機器人的設計理念,研發了面向北極科考的水下機器人,並先後3次參加北極科考。 [2] 
2014年4月,在中科院先導專項“海鬥深淵”的支持下,“海鬥號”的研製工作啓動。在短短的兩年時間裏,團隊完成了多項關鍵技術攻關,開展了壓力測試、試驗模擬和兩次海試驗證。有了這些積累,它才有了突破萬米深淵的輝煌。 [2] 
2016年6月22日,“海鬥”號搭乘“探索一號”船,開始了我國首次萬米深淵科考工作。 [2] 
但鮮為人知的是,在最初制定科考計劃時,團隊並沒有制訂“海鬥”號下潛萬米的目標。按照原計劃,“海鬥”號只需要完成3000米級的海試驗證。 [2] 
2016年7月1日航渡期間,課題組在對“海鬥”號進行技術狀態確認和海試策劃準備的基礎上,使“海鬥”號以攜帶光纖的遙控模式進行試驗性下潛,最終成功下潛至3959米,順利完成了“海鬥”號光纖模式下的下潛深度目標。 [2] 
由唐元貴、王健、陸洋、劉鑫宇4人組成的技術保障團隊深知此次機會來之不易。為了不讓在馬裏亞納海溝的1個月時間白白浪費,4人小組當機立斷,在科考船上展開技術攻關,啓動“海鬥”號的自主作業模式,並在多次甲板模擬測試的基礎上,冒着海上作業現場臨時設計並改變技術狀態的風險,以自主模式進行了首次50米下潛試驗並取得成功。 [2] 
在自主模式下載體平台的安全性和數據記錄的有效性得到驗證之後,2016年7月12日,“海鬥”號向深淵發起挑戰。 [2] 
團隊經過連夜的技術分析與討論,將下潛深度由最初上報的7000米直接提升至8000米以深。最終,“海鬥”號成功下潛8201米。此後,“海鬥”號便一路攻城拔寨:它相繼於2016年7月18日、23日、27日和28日,分別下潛9740米、9827米、10310米和10767米。 [2] 

海鬥號意義

10767米,這絕不僅僅只是一個數字那麼簡單,它創造了我國無人潛水器的最大下潛及作業深度紀錄,使我國成為繼日、美兩國之後第三個擁有研製萬米級無人潛水器能力的國家。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