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雲庵

鎖定
海雲庵,又名大士庵、三忠祠,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海雲街1號,始建於明朝成化元年(1465年),歷史上尊為四方大廟,是青島市區內年代較早的古代道教廟宇建築,為道教全真道龍門派金山派宮觀。 [1-3] 
海雲庵總佔地面積8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31平方米,主要由山門、正殿、東西配殿、東西廂房和鐘樓、鼓樓組成,為青島市市北區較大的道教文化傳播中心。 [3] 
1982年,海雲庵被青島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中文名
海雲庵
外文名
The sea YunAn
地理位置
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海雲街1號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06:00-18:00
門票價格
免費
佔地面積
800 m²
著名景點
海雲庵廣場
照壁
保護級別
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海雲庵歷史沿革

海雲庵夜景
海雲庵夜景(2張)
明朝成化元年(1465年),有道人在此處始建海雲庵。 [3] 
民國十二年(1923年),工程師王漲誠化緣集資,重修海雲庵並增建鐘樓、鼓樓各一座。 [4] 
文革時期,海雲庵所有殿堂、住房及其它用地均被拆除或佔用。 [3] 
1990年7月,四方區人民政府重修海雲庵山門、正殿、東西配殿等建築。
1991年9月,海雲庵重修竣工。
1994年9月,海雲庵登記恢復為宗教活動場所正式對外開放。
2004年,海雲庵道觀恢復坤道常住。 [1]  [3] 

海雲庵建築格局

海雲庵景色
海雲庵景色(2張)
海雲庵總佔地面積8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31平方米,為一進院落,外以灰垣相圍,主要由山門、正殿、東西配殿、東西廂房和鐘樓、鼓樓組成。海雲庵正殿為觀音殿,主要祀奉觀音大士,施仙張仙,送子爺爺,送子娘娘;東配殿為財神殿,主要祀奉文武財神,龍王爺;西配殿為老君殿,主要祀奉太上老君,后稷祖師,魯班祖師等神像。 [1]  [3] 

海雲庵主要建築

海雲庵觀音殿

觀音殿即為海雲庵正殿,殿門上懸有“南海雲月”的金匾,兩側石柱刻有對聯:出南海駕祥雲金身現化大發慈悲救苦難,盛水瓶楊柳枝甘露馥郁邊灑法雨滋乾坤;殿內迎門主神像為慈航真人(觀音大士),右側立有善財童子神像,左側立有龍女神像;台下正前方東側立有送子娘娘和送子爺爺的神像;西側立有“施不全”和張仙神像。 [1]  [3] 

海雲庵東配殿

海雲庵東配殿殿門上懸“協天大帝”金匾。兩側石柱刻有對聯:建廟盡敬誠四方羣起報功念登殿思盛德諸聖俱是降福神;殿內祀奉主神為關羽,左立龍王,右立比干財神;台下立有關平、周倉兩尊忠義神像。 [1] 

海雲庵歷史文化

海雲庵傳説典故

相傳原四方村建成後,緊臨海岸,當地居民多以捕魚、曬鹽為主,輔以農耕。明成化元年(1465年),仲秋月圓之夜,村中年長者同做一夢,夢見海上漂來一巨大木材,南海觀音大士端立巨木之上,金童玉女分立兩旁,大士左手託聖水瓶,右手執楊柳枝,慈眉善目,金光瑞祥,半空中龍飛鶴舞,祥光普照;觀音大士口吐金蓮:“因與此地有緣,特賜此神木修建廟宇一座,可保佑汝等眾生安居樂業。天剛微亮,年長者率眾人來到海邊,夢中所見巨木竟然真的漂浮海面,四周祥氣升騰,眾村民齊心協力,將巨木打撈上岸。根據長者們所夢所見,就於大海岸邊那棵白果樹處,解巨木建神廟,巨木用盡,神廟恰好建成,福祉天成,眾人皆喜。因神龍仙鶴曾夢中顯瑞,故人們將神廟取名“海雲庵”。 [3] 

海雲庵相關詩詞

尹清智《海雲庵》
海雲原在海岸邊,今朝看海走半天。
五百餘載一瞬耳,幾番滄海變桑田。
成住壞空終泡影,慈悲喜捨心常安。
但得身心合道意,隨緣度日即是仙。 [3] 

海雲庵文化活動

海雲庵糖球會
海雲庵糖球會(2張)
海雲庵糖球會原稱海雲庵廟會,為青島市地方傳統民俗活動;後因廟會上賣山楂糖球的頗多久後習稱為"海雲庵糖球會",舉辦期內,有茂腔、柳腔、皮影、雜耍、剪紙、年畫、秧歌大賽、鑼鼓大賽等民間藝術活動表演。1990年起,海雲庵糖球會被列為國家重點旅遊項目。 [3]  [5] 

海雲庵保護措施

1982年,海雲庵被青島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海雲庵旅遊信息

海雲庵地理位置

海雲庵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海雲街1號。 [3] 

海雲庵交通線路

乘坐青島公交15路,32路,227路,319路,378路,602路,765路,609路到四方站下車即可到達。
參考資料
  • 1.    王穎. 海雲庵 小庵大廟的興衰[J]. 青島廣播電視報.
  • 2.    海雲庵簡介  .青島嶗山風景名勝區官網[引用日期2020-12-05]
  • 3.    青島海雲庵  .青島市道教協會官網[引用日期2020-12-05]
  • 4.    海雲庵:重現盛景  .青島日報網[引用日期2020-12-05]
  • 5.    李雪華. 青島四方海雲庵糖球會[J]. 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1992, 000(0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