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門話

鎖定
海門話,包括兩種吳語方言,分別為沙地話及通東話,其均屬於吳語太湖片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境內通行兩種方言,均屬吳語,一種是海門方言,即沙地話;另一種通東方言,即通東話,為舊南通縣東部地區的方言,又稱“江北話”。此兩種方言分界線為通海界河。四甲方言區包括四甲、包場、餘東、正餘鎮等區域,土地總面積為370.91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32.29%。其他鄉鎮都是沙地方言區。 [1] 
中文名
海門話
外文名
Haimen dialect
所屬語言
吳語
所屬語片
太湖片
所屬小片
蘇滬嘉小片,毗陵小片

目錄

海門話語音

海門話聲母

海門方言有30個聲母。
海門方言聲母表 海門方言聲母表
四甲方言有29個聲母。
四甲方言聲母表 四甲方言聲母表

海門話韻母

海門方言有50個韻母。
海門方言韻母表 海門方言韻母表
四甲方言有48個韻母。
四甲方言韻母表 四甲方言韻母表

海門話聲調

海門方言有8個聲調。 [2] 
海門方言聲調錶 海門方言聲調錶
四甲方言有8個聲調。
四甲方言聲調錶 四甲方言聲調錶

海門話方言地理

海門境內人民的使用語言,包含海門方言和四甲(四甲為海門的一個鎮)方言兩種。
以海門方言為母語的人是18世紀初以後陸續來到海門的崇明移民的後裔,所以海門方言即是崇明方言,崇啓海方言基本無區別。海門方言主要通行於海界河以南地區,在海界河之北,也有一片沙地人分佈區。
四甲方言是海門區境北部地區的主要方言。它通行於老運鹽河之北及河之南老通呂公路兩側地區,包括貨隆、王浩、正餘、新餘、東興、東灶等鄉鎮和國強、四甲、樹勳、餘東、包場、劉浩等鄉鎮大部分地區,以及萬年鄉北部地區。歷史上,這些地區多系古海門縣(958-1672)屬地。早在公元7世紀初,這一帶人的先民即已來到這裏從事鹽業生產。五代時,其地屬浙西晉陵郡、古代晉陵屬地,即今在江南常州及其附近地區。四甲方言為古常州一帶吳語。明代初年又有一批江南移民遷來海門,使方言有了新的發展。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海門裁縣,其地併入通州,自此四甲方言又被稱為通東方言。
海門方言和四甲方言同屬太湖片吳語,二者有差異。前者屬以蘇州話、上海話和嘉興話為代表的蘇滬嘉方言小片,後者則一般認為屬以常州話為代表的毗陵方言小片。但從方言的特點來看,四甲方言與毗陵小片的其他方言有差異。四甲先輩於南北朝時期來自於常州一帶地區。儘管與江南隔閡時間之長,卻鮮遭下江官話的影響,能與太湖片的蘇滬嘉小片和毗陵小片吳語部分交流,而與下江官話之間不能互通。
海門方言以縣治海門鎮為代表點,四甲方言則以四甲鎮為代表點。
海門方言和四甲方言是海門境內兩種不同的方言。
參考資料
  • 1.    海門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海門縣誌·方言志: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 2.    《江蘇方言概述(吳語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