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道針經

鎖定
元、明、清用於導航的羅盤是24方位水羅盤。這種技術利用8個天干(10個天干減去位於中間的“戊”和“己”)、12個地支、及八卦的四個方位,將航海羅盤圓周分為24等分,使方向能夠準確地指示。
明代航海羅盤24方位圖
下表將明代航海羅盤用度數表示。
子 正北 0 度 癸 15 度 醜 30 度 艮 東北 45 度 寅 60 度 甲 75 度 卯 正東 90 度 乙 105 度 辰 120 度 巽 東南 135 度 巳 150 度 丙 165 度 午 正南 180 度 丁 195 度 未 210 度 坤 西南 225 度 申 240 度 庚 255 度 酉 正西 270 度 辛 285 度 戌 300 度 幹 西北 315 度 亥 330 度 壬 345 度
中文名
海道針經
功    能
導航
使用年代
元、明、清
常用術語
對坐 時間和航速

海道針經文物種類

海道針經單針羅經

單針羅經只用一個方位,並冠以“單”字,例如:單辰針(120 度),單酉針(正西 270 度)。有的航海圖用“丹”字代替“單”字,丹酉針同單酉針。例如《鄭和航海圖》中“太倉港口開船用丹乙針”就是説“太倉港口開船用指南針105度方向航行。”

海道針經雙針羅經

關於雙針羅經用於航海的記錄,最早出現在元代周達觀所著的《真臘風土記》:“自温州開洋,行丁未針,歷閩、廣海外諸州港口,過七洲洋,經交趾洋,到占城……又自真蒲行坤申針過崑崙洋入港。”
明代海道針經種絕大多數情況下用雙針羅經表示航行方位,當羅針擺動在兩個方位之間,用相鄰二方位表示其平均值,例如乙辰針(=105度和120度的平均值=112.5度)。明代掌管船上航行方向的火長巧妙地利用雙針羅經把24方位羅盤變成48方位羅盤(方位度數差為7.5度)
子癸 7.5 度 醜癸 22.5 度 醜艮 37.5 度 艮寅 52.5 度 甲寅 67.5 度 甲卯 82.5 度 乙卯 97.5 度 乙辰 112.5 度 辰巽 127.5 度 巽巳 142.5 度 丙巳 157.5 度 丙午 172.5 度 丁午 187.5 度 丁未 202.5 度 坤未 217.5 度 坤申 232.5 度 庚申 247.5 度 庚酉 262.5 度 辛酉 277.5 度 辛戌 292.5 度 幹戌 307.5 度 幹亥 322.5 度 壬亥 337.5 度 壬子 352.5 度

海道針經常用術語

對坐
海道針經中另一種常見的術語是“對坐”,指地理標誌甲和地理標誌在羅盤上兩個相對180度方位。
時間和航速
明代航海圖中的時間間隔用“更”來表示。一晝夜有十更,一更=2.4 小時,用燃香測量時間間隔。
航速估計法:從船頭扔下一木片到海中,人往船尾走,如果木片與人同時到達船尾,船速就是標準速度,然後再根據水流訓逆修正。
《鄭和航海圖》中“太倉港口開船用丹乙針一更平吳淞江,用乙卯針一更到南匯嘴。”就是説“太倉港口開船用105 度方向,一更(2.4小時)時間到吳淞江,再往97.5 度方向航行,一更時間到南匯嘴。”

海道針經文物展出

2014年3月21日,香港海事博物館和英國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合作舉辦的“針路藍縷:牛津大學珍藏明代海圖及外銷瓷”特別展覽,21日起在香港舉行。展覽中的手抄本海道針經《順風相送》《指南正法》以及《明代東西洋航海圖》有多處關於釣魚島的記載。 [1] 
據博物館的導賞員介紹,《順風相送》和《指南正法》是記載中國人航海線路及沿途山川地形的史地類書籍。《順風相送》成書於明朝中後期的16世紀晚期,據説是鄭和下西洋的水師所著,其後廣為航海商旅手抄備用,迄今僅牛津收藏的孤本存世。《順風相送》在“釣魚台”一節記載道:“澚口好取柴水開,打水十五託”,意指港灣可供船舶停靠和補給,並標明水深。 [1] 
《指南正法》則成書於明末清初的17世紀中期,書中對釣魚島有如下描述:“打水十二託,灣頭相連,好拋舡。內灣是占城蜂頭港。山上鳥木甚多,有礁出水,不可近” [1] 
導賞員表示,這兩本海道針經,有助古代海員瞭解航行方向、水文及地形資訊,相當於現代的導航系統。 [1] 
此次展覽的其他展品還包括牛津大學阿什莫爾博物館珍藏的明代外銷瓷器和本地收藏家收藏的古地圖等,展覽將持續至2014年6月23日。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