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螯蝦

鎖定
海螯蝦是十足目海螯蝦科甲殼動物。 [3]  上部大都為深赭綠色,下部是黃橙色、紅色或藍色。具有堅韌的外頭胸甲前端突出部分呈劍狀;眼位於能活動的眼柄上;步足5對,前3對步足變態為螯,第一對螯最大;具有兩對長觸角;腹節下有數對游泳足;尾扇為鴨腳板狀。 [4] 
海螯蝦分佈於世界各地海域,以360米水深處最多。 [4]  性情極為兇猛, [5]  用強壯的大螯捕殺獵物,然後用較瘦細的撕扯螯把獵獲物撕成小塊吞食。蟹是它喜愛的食物。幼蝦出生後,第一年即脱殼7次。約7年後性成熟,可繁衍後代。此後雄蝦每年脱殼一次,而雌蝦則每兩年脱殼一次。脱殼前兩週停止進食,在海底泥沙中掏洞挖溝,藏身其中,或躲藏於岩石縫隙中。其脱殼與繁殖緊密相關,雌蝦只在脱殼後 24至48小時內甲殼尚軟時能夠交配。交配後,精液儲存在雌蝦的受精囊裏,直至次年春天卵從卵巢排出時為止,產卵量8000-10000粒。 [4] 
美洲海螯蝦是北美價值最高的水產品,可食部分為多肉的腹部和螯。活蝦運銷美國,經常供不應求。 [6] 
拉丁學名
Lobster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軟甲綱
十足目
海螯蝦科
亞    門
甲殼亞門
亞    目
腹胚亞目
亞    綱
真軟甲亞綱
分佈區域
海岸大陸棚邊緣的石質
中文學名
海螯蝦
特    點
咬傷人,有毒
下    目
螯蝦下目

海螯蝦特點

海鰲蝦屬甲殼綱十足目動物,它身披硬殼,揮舞大螯,以抵禦各種敵害。海鰲蝦種類很多,與同目的龍蝦、 蟬蝦、多螯蝦等統稱大螯蝦。其活體的自然顏色上部大都為深赭綠色,下部是黃橙色、紅色或藍色,只是在煮熟之後才呈人們熟悉的 “ 龍蝦紅” [1] 

海螯蝦分佈

海螯蝦
海螯蝦(6張)
美洲海螯蝦是北美價值最高的水產品,可食部分為多肉的腹部和螯。活蝦運銷美國,經常供不應求。從加拿大的拉布拉多半島到美國的北卡羅來納州水域都出產海螯蝦,但以緬因州最負盛名。該州的捕獲量高達全國總產 量之半,除國內大量消費外,每年出口量約100萬公斤,因而在美國海螯蝦和緬因州成了同義詞。 歐洲西北海域也出產海螯蝦,品種與美國海螯蝦相近,除雙螯稍小外,其他特徵幾乎完全一樣。該海域還出產一種鮮橙黃色的挪威海螯蝦,也是名貴的品種。大螯蝦的另 一個種屬是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的個頭較小、體多棘突、沒有大螯的龍蝦。龍蝦有40多個品種,最著名的是南非巖龍蝦。這種蝦以腹部鮮美可口聞名 [2] 

海螯蝦脱殼與繁殖

海螯蝦幼蝦出生後 , 第一年即脱殼7次。約7年後性成熟 , 可繁衍後代。這時,它脱殼已達25次,重5克左右。此後雄蝦每年脱殼一次,而雌蝦則每兩年脱殼一次。脱殼前兩週,海螯蝦停止進食,在海底泥沙中掏洞挖溝,藏身其中。有的則躲在海底岩石縫隙中。在這期間,舊殼中所含的鈣被血液吸收。最後,在尾部連接身體處,硬殼下方出現一道裂縫 , 海螯蝦扭動翻滾,從舊殼裏掙脱出來。此時,蝦體吸收大量水分,膨脹到新的尺寸,一對大螯最後吸水膨脹。整個過程大約只需半小 時。脱殼後,海螯蝦失去了硬殼的保護,只好繼續潛伏,以待新殼硬,此過程約需10天。海螯蝦脱殼後,第一次進食吃的是自己脱下的舊殼。蝦肉含多種礦物質,而以鉀、磷、硒和鋅為最。每次脱殼後,海螯蝦體長增加14%,體重增加40%。比如説,一隻 1000克重的海螯蝦脱殼後長度增 加近1.5釐米,而重量多了300多克。蝦體越大,增加的越多。
海螯蝦的脱殼與繁殖緊密相關 , 雌蝦只在脱殼後 24至48小時內甲殼尚軟時能夠交配。這時,雌蝦發出一種化學的性信號,附近的雄蝦得此信號便會應招而來。交配後,精液儲存在雌蝦的受精囊裏,直至次年春天卵 (8000 至10000粒 ) 從卵巢排出時為止。這些卵早在一年前就已進入卵巢,在那裏待到成熟。卵巢排出卵時,精液也同時從受精囊裏排出,進行受精。一種粘液把這些受精卵粘在一起,附着於雌蝦凹成杯狀的尾部下方的游泳足上。數月之後 , 這些卵才孵化成幼蝦。幼蝦孵化出來後,雌蝦在夏季温暖的海流中展開尾部,釋放出只有蚊子大小,長 1 釐米左右的幼體 。幼體在水中自由遊動,12日後沉到海底,此後終生棲息在那裏,壽命可達50年。可惜這種幼體卻是各種海鳥和魚類貪婪捕食的對象。 據估計,能存活到一個月的幼蝦不足千分之一。成年海螯蝦的天敵主要就是我們人類了 [2] 
參考資料
  • 1.    美洲海螯蝦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7-03-12]
  • 2.    餐桌上的海螯蝦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7-03-12]
  • 3.    王鵬,海南蝦類,海洋出版社,2017.03,第120頁
  • 4.    方東其.餐桌上的海螯蝦[J].海洋世界,1994(02):10-11.
  • 5.    唐倩,尹小港編著, 簡筆畫5000例一本書畫完海洋,第165頁
  • 6.    方東其.餐桌上的海螯蝦[J].海洋世界,1994(0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