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盜1號

鎖定
海盜1號(英文:Viking 1)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維京號計劃中兩艘飛往火星中的第一艘。海盜1號以泰坦三E-半人馬座運載火箭載具於1975年8月20日升空,花費10個月航向火星,軌道太空船在進入火星軌道前五天開始傳回火星全球照片。最後着陸器在7月20日 08:51 UT 從軌道衞星分離,在11:56:06 UT登陸成功,成為全球首個能成功登陸火星的衞星。
中文名
海盜1號
發射地點
佛羅里達的堪培拉海角
發射時間
1975年8月20日
着陸時間
1976年7月20日

海盜1號簡介

於1975年8月20日在佛羅里達的堪培拉海角由TITAN 3E-CENTAUR D1型火箭發射升空。探測器於1976年6月19日進入火星的軌道,着陸裝置於1976年7月20日在Chryse平原斜坡着陸成功。
接着,它立即投入了事先編好程序的尋找火星微生物的工作中去(人們仍在爭論:火星上是否有生物存在), 併發回了難以置信的周景全綵色圖。科學家由此知道了原來火星的天空是略帶桃粉色的,並非是他們原先所想的暗藍色(天空是粉紅色,因為稀薄大氣中的紅色塵粒反射太陽光所致)。
着陸器在一片紅色沙地上着陸,大圓石向四周延伸,使得它的照相範圍最遠。

海盜1號任務

海盜1號於1975年8月20日在的堪培拉海角由TITAN 3E-CENTAUR D1型火箭發射升空,花費10個月航向火星,軌道太空船在進入火星軌道前五天開始傳回火星全球照片。海盜1號軌道衞星在1976年6月19日進入火星軌道並且在6月21日調整至1513 x 33,000 km, 24.66小時軌道。原本計劃於1976年7月4日美國獨立二百週年紀念日登陸火星,但首選的登陸地點攝得的影像顯示地形不夠平坦無法確保安全登陸,因此便決定將登陸時間延遲至找到另外一個較安全的地點為止。最後着陸器在世界時7月20日08:51 從軌道衞星分離,世界時11:56:06(火星當地時間16:13)在Chryse平原斜坡登陸成功。

海盜1號軌道衞星

軌道衞星主要任務於1976年11月5日的開始後結束。延長任務開始於1976年12月14日的結束後。 延長任務包括在1977年2月近距離接近火衞一。1977年3月11日海盜號的遠地點減少至300公里。小規模的軌道調整在整個任務期間時間一再地執行。1979年7月20日衞星的遠地點載度提高至357公里。1980年8月7日,海盜號軌道衞星的高度控制氣體已經快用完了,因此便將軌道從357 × 33943公里提升至320 × 56000公里以避免撞擊火星並將可能造成的污染延後至2019年之後。任務活動在1980年8月17日結束,共計環繞1485次火星軌道。

海盜1號着陸器

着陸器及減速傘於世界時7月20日08:51從軌道衞星分離。當分離之時,着陸器以每秒4公里速度繞軌。分離後,着陸器的火箭點燃,着陸器開始脱離軌道。幾小時後,高度300公里,着陸器開始進入火星大氣。當減速傘與它的ablatableheat shield進入大氣後減慢速度。此時着陸器執行entry science experiments。當高度6公里秒速250米,着陸器展開直徑16米的降落傘。70秒之後,拋棄減速傘,再過8秒,着陸器展開三隻支撐腳。45秒鐘,降落傘將速度降至秒速60米。40秒之後在高度1.5公里,減速火箭點燃直到着陸為止,秒速2.4米。登陸火箭使用18個噴嘴的設計將氫氣及氦氣排放至大面積區域。這樣一來可以限制使地表增温不到攝氏1度而且不會有超過1公釐大小的地表物質被吹走。
海盜1號着陸器在西Chryse Planitia(命名為黃金地)登陸,緯度北緯22.697°西經48.222°,參考海拔-2.69公里,參考橢圓赤道半徑3397.2公里,平面度0.0105(22.480° N, 47.967° W planetographic),時間是世界時11:53:06(火星當地時間16:13) 登陸後仍有接近22公斤推進劑沒用完。第一張地表的照片從着陸後25秒開始傳送。地震儀無法正常展開,而且有一隻樣本取得機器手臂卡住,花了五天才解決。除此之外所有的實驗都正常地運作。海盜1號着陸器在1982年1月被命名為Thomas Mutch紀念站以紀念海盜號照像團隊的主持人。
着陸器共運作了2245個火星日直到1982年11月13日,一個由地面控制中心送出的錯誤指令造成再也無法聯絡。原本這個指令要上傳新的電池充電軟件以增強着陸器逐漸惡化的電池容量,但是不慎地蓋過做為天線指向軟件的資料。事後數個月嘗試以推測的天線方向試圖聯繫着陸器,但都失敗。
2006年,火星偵察軌道器拍攝到海盜1號着陸器的照片。

海盜1號廣義相對論實驗

廣義相對論預測了“重力的時間延滯”現象。科學家用着陸器來觀測這個現象。他們送出無線電訊號給火星上的着陸器,並且命令着陸器送回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