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珠大戲院

鎖定
1902年,珠江河北岸馬路的中段開設了一間同慶戲院,到1904年由於換了經營者,易名為海珠大戲院。
中文名
海珠大戲院
地    點
廣州市越秀區長堤大馬路292號
座    位
1900多個
開設時間
1902

海珠大戲院歷史背景

海珠大戲院 海珠大戲院
1926年戲院改建,其建築在廣州當時來説是一間頗具特色的大戲院,它的中央頂部是一個倒"鍋形"狀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擁有三層樓的觀眾廳,設有座位1900多個,其容量之大成為廣州市戲院之冠。它的設施和裝飾也有特點,全部座位是活動式的,可以移動。海珠大戲院由於佔有地理環境的優勢,各戲班經常上演而生意興隆,名揚省港澳,對戲班和觀眾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過去省港的劇團,均極力爭取到"海珠"來演出,尤其爭先演頭台。
1978年,海珠大戲院由原來專演粵劇的劇場增開了電影放映項目。1988年改造裝修後,保留其原有建築特色和風貌,同時把過去單一經營的專業劇場變為多種經營的綜合性多功能的新型文化娛樂場所,加強了戲院的基本建設和設施配套,更好地為觀眾服務。 [1] 
海珠大戲院的資料以《廣州老字號》一書中林巨波的文章最為詳細:海珠大戲院建於1902年(清朝光緒28年),坐落在珠江北岸從五仙門到西濠口的路段上,其前身是同慶戲院。當時院內設有座位五六百個。兩年後,戲院易手經營,並從此改名為海珠大戲院。之所以取名“海珠”,説來還有一段緣由:清代的珠江河面非常寬闊,那時侯,從現今的愛羣大廈到省總工會一帶的江面上,有一個珠形的礁石小島,由於長期受到河水的沖刷,表面變得非常光滑,人們便稱它為“海珠”。如今海珠島雖已不可復見,但以“海珠”命名的大橋、廣場、花園和戲院就一直保留了下來。 當時,珠江兩岸先後出現了幾間戲院,分別是江南的大觀院,江北的海珠、樂善、關東和廣舞台戲院,五大戲院同時並存,夾江對峙,形成了清朝末期戲院發展的繁榮局面。但經歷幾許風雨,如今尚能留存下來的就只有海珠大戲院了 [2] 
海珠大戲院歷史上經歷了幾次改建,第一次改建於1926年,這次改建奠定其廣州戲霸的地位:當時主建築頂部是一個半球形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與中山紀念堂的圓頂相似),擁有三層樓的觀眾廳有2005個座位,容量之大為廣州戲院之冠。它的全部座位都是活動的,可移動擺設 [2] 
此外,海珠大戲院在裝飾、宣傳上也做足功夫:除了在舞台口的正上方鑲嵌有一塊凸形的“二龍戲珠”的彩色圖案,在大門口和戲院的正面,也安裝有醒目的霓虹光管招牌“海珠大舞台”。對外宣傳或登廣告之時,則以“海珠大戲院”或“海珠院霸”號召,自示為戲院之王,以招徠觀眾 [2] 
由於位於地理環境優越的長堤加上座位眾多,海珠大戲院生意興隆,名揚粵港澳。任何戲班來過“海珠”演出,便“一登龍門,身價十倍”,因此粵港大班、“猛班”,都極力爭取到“海珠”來演出,連藝術大師梅蘭芳也曾在此表演過 [2] 
解放前夕,廣州百業凋零,海珠大戲院也因無法安排劇團演出而於1948年改營夜總會,甚至因設賭場而遭遇“關門大吉”的命運。解放後,海珠大戲院移交給今廣州市演出公司管理 [2] 
改革開放以來,隨着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文化娛樂的要求也不斷提高,海珠大戲院這類傳統的戲院已不能再滿足觀眾的需要,海珠大戲院逐漸失去了昔日的繁榮 [2] 
隨着百年大慶來臨,海珠大戲院的命運又被推向了一個轉折點。廣州市演出公司總經理易海告訴記者,市委市政府、越秀區政府、市文化局和公司都十分珍惜海珠大戲院這塊珍貴的老字號品牌,除了將其列入“廣州著名老字號”外,為了保持市場競爭力,搶佔市場份額,他們還希望將海珠大戲院改造成多元化的文化娛樂休閒場所 [2] 
改建後的海珠大戲院,會盡量恢復30年代老廣州風情的歐陸風格的外觀,同時內部設施進行現代化包裝,如舞台可以拖拉昇降。戲院規模有所擴大,在其側會建立一個老戲院博覽館,展示廣東戲院和舞台的歷史變遷。而一個非常重要的創意是他們要將海珠大戲院辦成廣州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旅遊劇場,以豐富多彩的電影及演出活動來吸引更多的國內外遊客。現在,戲院的改建工程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力爭在今年12月百年大慶來臨前全面竣工 [2] 

海珠大戲院發展歷史

廣州上了年紀的老戲迷沒人會不知道。雖然今天,走在酒吧燈紅酒綠、酒店鱗次櫛比的長堤路,外表古樸典雅、門廳稍顯冷落的它,很難吸引人太多的注意。可是它卻是一個相當有“故事”的戲院———今年已經104歲的海珠大戲院,是廣州現有劇院裏首屈一指的長者!
清末民初,它的名號曾經作為“戲霸”響徹珠江兩岸,當時的粵劇名伶———白駒榮、馬師曾、薛覺先、上海妹、半日安、廖俠懷、何非凡———無一不以在此表演作為一種榮耀和身份的象徵。

海珠大戲院史料記載

海珠大戲院 海珠大戲院
查閲史料,有關“海珠大戲院”的資料並不很多,最詳盡而集中的記載,要數《廣州老字號》中林巨波的文章了。根據其考證,海珠大戲院建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坐落在珠江北岸從五仙門到西濠口的路段上,前身是同慶戲院。當時院內設有座位五六百個。兩年後,戲院易手經營,並從此改名為海珠大戲院。而根據《廣州市志》記載,海珠大戲院前後,珠江兩岸曾先後出現了幾間戲院,有江南的大觀院,樂善、關東和廣舞台戲院,幾大戲院夾江對峙,共同見證了清末民初,廣州戲院發展極度繁榮的一個歷史年代。

海珠大戲院歷史文化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在廣州戲迷們的心中,到“海珠”看一場“大戲”,是他們心中至為隆重的娛樂和社交活動。曾經的年代裏,幾乎是每一夜,戲迷從全城各個角落趕來,各個階層的人們在這裏聚集一堂,品茗、看戲,台上的一唱三嘆、台下的喝彩叫好,匯成一幅最生動的市井畫面。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曾經是海珠大戲院“一院獨霸”的長堤大馬路,練歌房、酒吧、豪華酒店拔地而起,粵劇觀眾日漸稀少,戲院慘淡經營。世界越來越熱鬧,而海珠大戲院卻是越來越冷清。三年前,海珠大戲院終於走到了“關門大吉”的地步,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神秘”改建。
最近在長堤大馬路走過,人們驚訝地發現,神秘的“面紗”終於被揭開了———經過改造的海珠大戲院去年年底重新開門納客。不過,觀眾在那個似曾相識的舞台上看到的將不再是“棟篤撐”的粵劇大戲,而是一台時尚前衞的蒙太奇多媒體戲。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後,戲院將秉承前衞理念,着力締造廣州乃至全國最先進的“商旅劇院”,重新上演“大戲”(粵劇),基本上已無可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