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洋二號

鎖定
海洋二號衞星是海洋動力環境衞星,主要用於探測海面風場、温度場、海面高度、浪場、流場等,以獲取全球海洋風矢量場和表面風應力數據及全球高分辨率大洋環流、海洋大地水準面、重力場和極地冰蓋數據。2011年8月16日6時57分,中國在太原衞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海洋二號”衞星送入太空。2021年7月29日,海洋二號C衞星在軌交付投入業務化運行。 [5] 
中文名
海洋二號
研製單位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五院)

海洋二號研製單位

海洋二號模型,航空航天港heito供 海洋二號模型,航空航天港heito供 [1]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五院)

海洋二號主要用途

衞星利用發射雙頻脈衝雷達信號,通過測量回波來確定海面高度;利用發射雷達信號,並測量海面的回波強度,確定海面後向散射係數,反演海面風速和風向;用多輻射通道、被動式微波技術測量海面微波輻射亮度温度,得到海面温度,反演風速。

海洋二號衞星平台

衞星採用資源一號衞星平台,平台由本體和太陽電池陣組成,平台中還包含衞星精密定軌用的多普勒定軌和無線電定位集成系統(DORIS)、雙頻GPS和激光測距設備,用於探測任務的輔助測量設備。衞星運行於晨昏太陽同步軌道,設計壽命3年。衞星採用對地三軸姿態穩定控制,在軌最大展寬近9m,末期電源輸出功率可達近1400W。

海洋二號有效載荷

包括雷達高度計、微波散射計、微波輻射計。可獲得的海面高度精度優於10cm,有效波高精度0.5m;可測量海面風速最高達50m/s,風速精度2m/s,風向精度20°,海面温度精度1.0K。

海洋二號發射成功

海洋二號發射現場 海洋二號發射現場 [2]
  2011年8月16日6時57分,中國太原衞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海洋二號”衞星送入太空。 [3] 

海洋二號發射意義

“海洋二號”是我國發射的第三顆海洋衞星,是我國第一顆海洋動力環境觀測衞星。它具有投入大、技術新等特點,具有全球觀測能力和不受天氣影響的微波觀測功能,是我國海洋系列衞星中的“大傢伙”。
從技術上來説,“海洋二號”的測高精度優於4釐米,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且在軌期間的微波散射計很可能成為世界上在軌運行的微波散射計,“海洋二號”的發射也受到了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
“海洋二號”的成功發射,將為我國海洋觀測開闢一個嶄新的領域,使我國海洋衞星首次以釐米級定軌的精度和微波探測的方式,全天時全天候地獲取寶貴的海洋動力環境數據,極大地提升我國海洋監管、海權維護和海洋科研的能力。同時也標誌着我國海洋衞星向着系列化及業務化的方向邁出了一大步。

海洋二號差距不足

“十二五”期間,我國將着力發展“海洋一號”C/D衞星、“海洋二號”B衞星和海洋雷達衞星,努力實現3至4顆在軌運行海洋衞星的目標,同時將進一步完善海洋衞星地面應用系統,提高海洋衞星應用的水平,更好地為國民經濟和國家安全服務。
對於我國海洋衞星發展現狀,加上“海洋二號”,我國已發射了3顆海洋衞星,其中2顆是“海洋一號”系列衞星,1顆是“海洋二號”系列衞星。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海洋衞星還處於起步階段。
從衞星的發射情況上看,目前我國海洋衞星數量上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我國海洋衞星的設計壽命普遍只有2到3年,與歐、美一些國家衞星七八年的壽命差距較大,而且也無法做到像歐、美等發達國家的連續發射,對海洋進行長時間、不間斷的觀測。從衞星的型譜化發展上看,我國的海洋衞星還僅有海洋水色和海洋動力環境衞星兩個系列,專用海洋雷達衞星系列尚未建立,難以適應在惡劣海況下海上溢油等災害應急,海洋權益維護,海域和海島監管等監測的需求。此外,對於海洋遙感器技術研究和衞星應用上投入不足,造成我國遙感器技術和衞星應用水平與國外有一定差距。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