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姜大道

鎖定
2010年8月,泰州市地名委員會將西起興泰公路轉盤、東止姜堰市寧靖鹽高速公路姜堰大道的原328國道部分路段更名為海姜大道。
中文名
海姜大道
外文名
haijiangdadao
所屬地區
中國
建立時間
2010年8月
地理位置
江蘇省泰州市
著名景點
姜堰開發區夜景
知名企業
泰州市華東汽車城
機    場
蘇中機場
電話區碼
0523

海姜大道示意圖

海姜大道示意圖 海姜大道示意圖
2010年8月20日,泰州市召開的地名委員會成員工作會議上,市區7條新建(在建)道路命名更名方案正式敲定。其中,西起興泰公路轉盤、東止姜堰市寧靖鹽高速公路姜堰大道的原328國道部分路段,更名為海姜大道。泰高路更名為泰州大道
“7條道路均為市區主要幹道,命名更名後的新名稱,更符合泰州的地方傳統和習俗習慣。”市地名辦一負責人説,此次地名命名更名的原則是延續羣眾對已有道路的認知習慣,方便羣眾記憶。同時,與當地傳統、文化習俗相吻合。
這7條道路分別是:北起永定路、南止寧通高速公路的原泰高路,更名為泰州大道;東起江州路、西止328國道的原泰九路部分路段,更名為迎春西路(西延部分);北起揚州路、南止周山河南的原328國道部分路段,更名為祥泰路;北起迎春東路、南止永定東路的原328國道部分路段,更名為興泰南路;西起興泰公路轉盤、東止姜堰市寧靖鹽高速公路姜堰大道的原328國道部分路段,更名為海姜大道;南起迎春東路、北止龍溪大橋的道路,新命名為興泰北路;將北起江海高速、南止高港區長江岸邊的道路新命名為長江大道。

海姜大道沿線著名建築

海姜大道沿線的泰州市華東汽車城建築羣 海姜大道沿線的泰州市華東汽車城建築羣
海姜大道沿線的泰州市華東汽車城建築羣

海姜大道相關道路命名

周山河街區24道路將以山水命名
2010年4月,市地名辦向社會徵集周山河街區24條道路的名稱。其中,東西向14條,南北向10條。徵集活動啓動後,一直受到廣大市民的關注,更有不少市民提出不少好的思路和好的名稱。
據統計,八成的市民建議採用全國部分山河以及我省山河名稱命名,東西向道路以河流命名,南北向道路以山脈命名。同時,在以全國部分山河以及我省山河名稱命名的基礎上,保存一定的城市歷史烙印,從尊重歷史、照顧習俗的命名原則出發,儘量挖掘老地名。
市民張先生説,建議保留了“雙河”、“東謝”、“西謝”等幾個老地名命名道路名稱。靠河的用河名命名,如3號路叫周山河路;小路用當地的村、鎮名命名,如18號路可以叫雙河路,19號路可叫東謝路等。
相關部門正邀請相關專家,按照市民建議擬定名稱,最終送到市地名委員會討論確定,具體道路名稱預計下月公佈。
規範道路名稱避免一名多路
為加強地名管理,減少相近區域地名重名現象,泰州市市擬建立地名聯席會議制度和備案制度,協調海陵區、高港區、經濟開發區、姜堰市、泰興市道路、名稱的命名和更名工作。
市地名辦一負責人説,市區及周邊縣市中,有少部分道路的名稱相同。如市區和姜堰市都有人民路,市區和泰興市都有鼓樓路。
據介紹,制度一旦建立,海陵區、高港區、經濟開發區、姜堰市和泰興市如果需命名更名轄區內的道路名稱,首先應先報泰州市民政局備案。泰州市民政局及時與相關市(區)進行溝通協調,核查有無重名等現象,並及時函覆。各市(區)接到函覆後,再履行命名、更名審批程序。現有已重名的道路將由泰州市地名委員會協調更名,最終消除此類現象。
該負責人説,近年來,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跨行政區域道路的新建、擴建速度較快,部分國道、省道也逐步演變成城市主次幹道,這些道路也亟待規範命名。

海姜大道地名由來

市地名辦負責人説,以往我市對新(擴)建道路起名,一般是由專家組走訪調研後初步擬訂幾個名稱,拿到市地名委員會討論。委員會成員排除與我市現有道路重名的命名後,在含義健康的名字中選優敲定。對這樣的道路命名辦法,百姓頗有微詞。
該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我市城市建設如火如荼,城市面貌日新月異。2008年起,市地名委員會辦公室擬對市區新建、擴建的道路進行命名更名時,先通過媒體向社會徵求意見。徵集的名稱和專家的意見彙總後,送給市地名委員會討論確定。

海姜大道百姓觀點

地名應該很響亮
網友“slowiron”説,泰州在飛速擴展,道路橋樑在飛速增多,在市區擴大的同時,也應該給街道、橋樑、公園、河流起一些響亮的名字。如現在的鳳凰路、梅蘭路、鳳凰河、文昌橋、文峯橋等。還有一些地名起得不響亮、沒有特點。如永興路、東風路等。
市民李新告訴記者,地名應該將泰州的歷史、文化、經濟、外交、管轄與現在的城市有機結合起來,使大家能夠了解自己的城市,能夠熱愛自己的城市,真正做到“泰州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的程度。對道路的命名可以採用市民推薦、專家評審的方式,就像鼓樓大橋的設計方案一樣。這樣的例子在其他城市也並不少見,如南京命名的江東路、應天路就是市民取的。

海姜大道延伸閲讀

泰州部分地名典故
坡子街
南宋時,這裏只不過是挖河填土墊成的一條道梗,南高北低,當時人稱“坡子”。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徐達奉朱元璋之命,帶兵攻打張士誠的根據地———泰州,因軍事需要,由繆灣向南加挖了十五里河道,使濟川河直通長江口。為了防止江水下衝,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築起西壩和東壩。自此,上下河被阻隔,來往旅客、貨物到此必須過壩,於是北門外客商雲集。當這個坡子發展成店鋪林立的街道時,“坡子街”之名就隨之叫開了。
洧水橋
泰州主城區最大的一個農貿市場叫“洧水菜場”,系因洧水橋而得名。“洧”字,按《漢語大字典》的注音讀wěi,但是許多泰州人卻把它讀成yòu。
洧水菜場未建之前,這裏原來有一條明嘉定十三年開挖的“新河”。因新河位於中市河之右,故建造最早的一座磚橋,便叫做“右水橋”。光緒年間,當地有位姓肖的士紳出資重修右水橋時,認為這個橋名太俗,想乘此機會為其改個文雅的名字,因為左邊有座橋名“且樂”,他聯想到《詩·鄭風·溱洧》篇的詩句,於是便把右水橋改名為“洧水橋”。雖然橋名很高雅,可是羣眾並不認同,於是人們乾脆把“洧”字改讀成“右”。
邑廟街
邑廟街原來很短,西起鼓樓街,東至城隍廟東側。因古時候一般把城市稱為“邑”,故城隍廟亦稱“邑廟”。邑廟街即因城隍廟而得名。“文革”期間曾改名"健康街",1981年恢復原名。
迎春橋
迎春橋在泰州古城東門外鳳凰墩前。
據地方誌記載,古代有一種稱作“打春”的習俗:每逢立春日(一説立春前一天),州府的官吏都要到東門外舉行鞭土牛、迎芒神的迎春儀式。因為“打春”者和前來看熱鬧的羣眾都須從此過橋,故稱此橋為“迎春橋”。
人民路
抗日戰爭爆發後、勝利前,人民路名為“明江路”,這是因為國民政府魯蘇皖邊區遊擊總指揮部當時駐泰州,為了標榜總指揮李明揚和副指揮李長江,於是便從他們的名字中各取一字作為這條路的路名。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明江路改名為“勝利路”。1949年泰州城解放,為慶祝人民從此當家做主,這條路又改稱“人民路”。路名的變更,鮮明地反映了時代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