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因裏希·布呂赫

鎖定
海因裏希·布呂赫(Heinrich Blücher),德國詩人和哲學家(1899年1月29日-1970年10月30日)。
中文名
海因裏希·布呂赫
出生日期
1899年1月29日
逝世日期
1970年10月30日
職    業
詩人、哲學家
代表作品
《一次基礎課的講稿》

海因裏希·布呂赫個人簡介

海因裏希·布呂赫(Heinrich Blücher),德國詩人和哲學家(1899年1月29日-1970年10月30日)。 [1] 

海因裏希·布呂赫人物生涯

1940年在法國與漢娜·阿倫特結為夫妻,1941年移居紐約,在巴德學院任教 ,1970年死於紐約市。
生於德國柏林一個工人家庭,父親在他還沒出生的時候便離開了人世。家境貧寒並不能阻礙他自幼喜歡哲學、美學來追究人性的本質,他對於歷史學也有相當興趣,是一個充滿讀書熱情的人。成年後直接投身於實現馬克思主義政治運動,一度成為了專業革命者。他參加過盧森堡、李卜克納西組織的斯巴達克團,親歷過1918年德國革命,和勃蘭特拉建立的德國共產黨“反對派”的關係一直保持到30年代初。因得知30年代斯大林的大清洗運動後,布呂赫原先的唯物主義歷史哲學觀在那段時間發生轉變,也由此從專業革命者轉變為文化人。布呂赫這個人不容易歸類,他先後是共產黨員、斯巴達克團成員、失敗的革命者、庫爾特·布魯門費爾德的朋友,以及作為非猶太籍的猶太復國主義者。
1950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在格林威治村新藝術傢俱樂部在嶄露頭角,那天關於討論馬爾羅藝術史著作的講座因為預定發表演講的兩位著名教授因故缺席而取消 ,布呂赫替代他們接連作了兩場演講。這次演講中他口若懸河,聽眾都為他打動,名聲大振,以後接二連三被邀請演講各種學術報告。那年秋天,經阿爾弗雷德·卡津介紹進紐約社會研究新校講授藝術史和哲學。
1952年連高中文憑也沒有的布呂赫成了紐約巴德學院的教授,一直執教到1967年退休。他拙於寫作,擅長言辭,“講課從不使用講稿,把每一句話都印在腦海裏,神采飛揚打動整個課堂”。他的學生們把他的講課內容都製作成錄音保留在巴德學院的圖書館裏。
《漢娜·阿倫特/海因裏希·布呂赫書信集》的編者科勒爾很推崇布呂赫,認為人們關注了阿倫特,而忘卻了這位與阿倫特共同生活了大半生的人。所以,特意在該書的末尾還收錄了一份他的講稿《一次基礎課的講稿》。阿倫特也承認布呂赫在政治思考和歷史觀察方面對自己的影響,他是自己唯一可以直接交流的人。從《書信集》中他與阿倫特關於問題的探討,讀者可以見到布呂赫學力之一斑,也會明白知性很高的阿倫特怎麼會選擇工人出身的布呂赫為終身伴侶。
參考資料
  • 1.    薩哈爾·奧羅拉·賽義德尼爾(Sahar;Aurore;Saeidnia),安東尼·郎(Anthony;Lang)著;劉雨桐譯,解析漢娜·阿倫特人的境況,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9,第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