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口湖

鎖定
海口湖位於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縣黃顙口鎮、灃源口鎮、太子鎮三鎮之間。多年平均面積11.1平方千米,湖面面積約1.1萬畝,集水面積168.5平方千米,相應容積1300萬立方米。今長江干堤海口段全長24.3千米,是陽新縣境內最長江堤。 [1-2] 
海口湖湖面呈龜殼狀,東西最長68千米,南北最寬3.2千米,平均寬1.9千米,岸線總長15.5千米;湖底一般高程13.8米,多年平均水位15米。 [1] 
中文名
海口湖
地理位置
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縣黃顙口鎮、灃源口鎮、太子鎮三鎮之間
面    積
11.1 km²
平均水位
15米
岸    線
15.5千米

海口湖位置境域

海口湖位於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縣黃顙口鎮、灃源口鎮、太子鎮三鎮之間,西起石橋埠,南依父子山、鳳凰山,北為乾魚山、二聖山,東臨金星月湖。湖泊水面中心地理座標為東經115°14'53",北緯30°3'3"
海口湖湖面呈龜殼狀,東西最長68千米,南北最寬3.2千米,平均寬1.9千米,岸線總長15.5千米;湖底一般高程13.8米,多年平均水位15米。 [1] 

海口湖水文特徵

海口湖多年平均面積11.1平方千米,湖面面積約1.1萬畝,集水面積168.5平方千米,相應容積1300萬立方米。 [1] 
海口湖水質基本達到了Ⅲ類標準。 [3] 

海口湖湖區水系

金星月湖,原系海口湖一部分,位於海口湖東南部。1972年從海口湖隔出。
海口湖沿岸的黃額口、灃源口,為長江港口碼頭,與富池口同屬古代“楚江三口”。
海口湖湖面呈龜殼狀,東西最長68千米,南北最寬3.2千米,平均寬1.9千米,岸線總長15.5千米;湖底一般高程13.8米,多年平均水位15米。該湖水面面積為11.1平方千米,相應容積1300萬立方米。 [1] 

海口湖歷史事件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長江大水。次年,興國州、大冶縣、州衞動工合修四顧堤。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州衞在李家洲(今三洲)圍建復興民垸。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堯治舉人費柳臣牽頭修築老海口壩。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辛亭里人王清平牽頭修築湖堤。
清光緒元年(1857年),山大旱。法國傳教士拷打參加當地求雨的教民,引發“興國教案”
1931年夏,長江海口、黃顙口、菖湖等處堤防相繼潰口。
1954年,長江大汛,2萬民工上海口江堤。7月7日,復興民堤潰口。7月13日上午,海口江堤鄧家祠堂段崩塌7米。縣政府緊急組織湖區羣眾撤退轉移,抗洪救災。
1966年冬,圍墾蝦蟆湖。開挖太平張至黃顙口截流渠,引13平方千米來水入長江。
1968年,圍墾海口湖中湖。
1972年,圍墾金星月湖。
1986年,黃額口、七約、大王、太子鎮共8件(組)布貼作品入選湖北民間美術展,由《人民日報》《中國文學》(英文版)《湖北日報》刊載。
1995年7月3日,海口民垸口。7日下午,海口江堤復興民垸潰口。
1996年7月19日,海口民潰口。21日,三洲民潰口。冬至春,10萬勞力修江堤1998年6月28日,東湖民堤潰口。7月25日,在三洲民扒口分洪。26日,海口民垸漫堤潰口。27日後,海口閘水位達25.51米,超1954年水位。縣緊急調集3萬人加強防守先後排除大小險情981處,保住江堤。
1999年7月21日,海口江堤水位超警戒,在復興民垸扒口分洪。
2007年7月,莫桑比克解放陣線高級訪華團到太子鎮老屋村新村考察。
2011年,太子鎮大型民俗活動“接太王”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3年,海口湖由黃石市經濟開發區託管。 [1] 

海口湖生態保護

野鴨 野鴨
2017年以來,黃石新港文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向各村、組、養殖户轉發、宣傳各級、各部門關於水環境治理的相關文件並下達通知,所有湖泊水庫一律禁止投肥(糞)。
2018年添置快艇三艘,安排專人,每日進行巡湖。岸線垃圾收集轉運,生活污水集中處理。海口湖岸線垃圾及環海口湖村莊垃圾落實了專人清理。取締岸線附近的畜牧業養殖場,在沿湖500米範圍內取締、關停了所有的畜牧業養殖場,杜絕了畜牧業養殖對海口湖的污染;添置了一艘大型水上割䓍船及多艘小型水上割草船,用於清除水面的芡實、荷葉、菱角、水葫蘆等防止全湖覆蓋,造成水體缺氧,惡化水質;五是制定治理方案及實施。
2018年初開始對海口湖進行治理,投放少量花白鰱、螺螄,淨化水質和改善水體環境,通過大面積種植水草淨化水底環境,並投放少量的鯪魚、桂魚、蟹苗、蝦苗等水生動物以增加水體生物多樣性,恢復水體自然生物鏈。 [4] 

海口湖社會生活

經濟人口
海口湖屬人工養殖與汛期分洪兼用湖泊,平時以養魚為主 [1] 
湖區人物
謝潭(1390—1469年)字永清,明代興國州寶政裏謝瑜(今屬太子鎮)人,成化年間朝列大夫,官至一品。永樂元年(1403年)入郡庫,十五年(1418年)中舉。正統年間(1436一1450年)受授户部廣東清吏司主事。景泰二年(1451年)升南京兵部選司郎中,誥授奉政大夫;景泰四年(1453)返回故里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