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口新港

鎖定
海口新港是海南島歷史上較早的漁港和商港,坐落於海口市交通便利、風景秀麗的濱海大道世紀大橋旁,是海南水運客運、車渡流量最大的口岸和件雜貨及集裝箱運輸的裝卸港之一,為海南省政府定點的“綠色通道”重要口岸。
中文名
海口新港
投用時間
1952年
所屬地區
海口市濱海大道世紀大橋旁
所屬類型
漁港和商港
原    稱
海口內港 [2] 

海口新港港口歷史

建國前,港口常被泥沙淤塞,水淺難於航行。1952年,經簡單修復後正式開港。1973年,國家投資進一步擴建。1976年當時的廣東省政府投資在海口門(原海口內港入海處)興建。1980年,擴建全部竣工。
原稱海口內港,位於市區南渡江支流海甸溪出海口,西距秀英港7公里。1952年,經廣東省政府批准,正式開港。1962年,國務院批准海口新港為對外籍船舶開放的一類口岸。1983年11月18日與香港正式通航客輪,至1996年已同2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通商往來。國際貨運航線30多條和國內貨運航線30多條。此外,開闢了國際、國內集裝箱運輸業務。客運航線(旅遊航線)主要有海口至廣州、湛江、海安、深圳、珠海、汕頭、北海等。新港自開港後,成為海南與徐聞往來的主要通道。2010年,因市區規劃實施,新港碼頭停止使用。 [2] 

海口新港區位優勢

海口新港位於海南島海口灣南渡江支流海甸溪出海口南岸海口市中心區附近海域,隔瓊州海峽與廣東省雷州半島相望。 [1] 
海口新港原為海口內港,在歷史上是最早的漁、商港,又是海南島北部地區水運交通樞紐和貨物散集地之一。從20世紀70年代末建成海口新港後,成為海口至雷州半島之間短程貨、客運的商港,1982年批准為外貿貨物裝卸港。1990年屬於海南省海運總公司領導。 [1] 
海口新港地處海南島海口市北部偏西,島上東、中、西三條幹線公路與港口連接;島外與廣東省沿海各港口以及南京、武漢、鎮江、南通、張家港、九江、安慶、上海等大陸沿海的港口通航;跟香港、澳門、深圳、珠海有貿易往來;環島航線可跟八所、三亞、清瀾、新村、白馬井等港口通航;還有貨輪往返西沙羣島的永興島。陸路西距海口港6.6公里,距八所269公里,南距三亞市330公里;水路北至海安港17海里左右。 [1] 
海口新港的經濟腹地為海口市及定安、瓊山、澄邁、臨高、屯昌等縣。農業產品有糧食、花生、蔬菜、芝麻等,熱帶作物產品有甘蔗、橡膠、椰子、胡椒、咖啡、檳榔、菠蘿等,工業產品有食品、紡織、機械、製糖、建材,陶瓷、造紙等。出口貨物以食鹽、金屬礦石、熱帶作物製品、農副產品、雜貨等,主要運往廣州、湛江、海安、香港、澳門等地。進口貨物有日用百貨、水泥、建材、鋼鐵、化肥等,來自大陸沿海的上海、廣州、珠海、深圳、江門等港口。近年來貨物吞吐量上升,達到70多萬噸,1987年共裝運國際標準集裝箱1579個。港口貨物集疏運以公路為主。1990年吞吐量達147萬噸。 [1] 

海口新港自然條件

氣温:年平均氣温23.8℃,最高氣温38.8℃,最低氣温3.2℃。降雨:年平均降雨量1700—1900毫米。每年5—10月為雨季;降雨量為1360—1520毫米;佔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因受颱風影響,9月份降雨量約佔全年的20%。風:常風向為東北偏東,強風向東北,夏季以東南偏南為主,冬季以東北風為主,年平均風速為3.2米/秒,最大風速為40米/秒;7—9月為颱風季節,年平均4次,最大風力為12級;年平均風力大於8級的風日數約一個月。霧:年平均霧日為29天,多在12月和翌年1—3月;一般在早上4時起霧到10時左右消霧,霧天能見度為2—3級。潮汐:屬不正規日潮混合潮;最高潮位4.08米,最低潮位0.09米,平均高潮位2.0米,平均低潮位1.13米,平均潮差0.85米;設計高水位2.35米,設計低水位0.52米;潮流為往復流;由於港口處南渡江支流入海處,受洪峯(近年來已減少)和颱風影響,水位增大,歷史上曾出現最高洪水位達4.25米紀錄(1980年7月22日第7號強颱風時,水位實測達4.15米),退潮流速為1米/秒,漲潮流速為0.6米/秒,受洪峯影響時落潮流速1.2—1.4米/秒;自河流上游松濤水庫和下游龍塘滾水壩建成後,年徑流量與河流輸沙量均大為減少。土層由上而下分為淤泥、雜色粘土、灰色粘土。港區地震基本烈度為8度。 [1] 

海口新港歷史沿革

海口新港原稱海口內港,南宋時已是熱鬧的出海口,元朝時便成為海南島內外物資主要集散地。清咸豐八年(1858年)《天津條約》簽訂後,瓊州開放為商埠。1876年設海關在長堤一帶,建堤岸碼頭,成為旅客出海外和貨物散集地以及英、法、荷等國船隻定期的寄泊港。1894年成為海南島的對外貿易港。海南解放初期,港口被泥沙淤塞。
1952年經廣東省政府批准,經修復疏浚正式開港。1953年投資2020萬元,建成海口內港順岸階梯式作業站碼頭(舊碼頭),水泥方塊結構長90米,150噸級木帆船可乘潮進港,50噸級木帆船可自由進港。1954年海口港遷往秀英,此港成為海口港的一個裝卸點,1965年改稱海口內港。
1973年7月廣東省人民政府投資198.6萬元擴建海口內港。1973年8月第一期工程動工。工程包括長100米、水深2米的碼頭1座;長100米、水深3米的碼頭1座;長100米的砌石護岸、倉庫、簡易堆場、候船室和疏浚港池、航道以及相應的配套工程。1976年3月竣工,500噸級以下船舶可自由進出碼頭裝卸,年吞吐量40萬噸。同年8月廣東省政府將海口內港更名為“海口新港”,併成立海口新港港務局。1989年改稱海口新港港務公司,隸屬海南省海運總公司。 [1] 

海口新港港口狀況

該港屬於河口港。北部有圍海大堤作天然屏障,背靠海口市,西側有平沙灘岸線,面向大海,港灣水穩浪平,避風條件較好。逆海甸溪水而上至海口漁港碼頭一帶,水面寬300米,可容納80艘150噸以下的機帆船錨泊和避風。現有500噸級泊位12個,其中客運泊位1個。碼頭岸線總長340米,前沿水深3.5米。倉庫8座,有效面積8680平方米;堆場7處,有效面積7392平方米。建有1幢二層樓售票大樓(含候船室),面積500平方米。有裝卸機械30台,機修廠1間,擔負港機中小修任務。 [1] 
港池面積72000平方米,長400米,寬180米,設計水深3.5米。年回淤厚度0.5米,每2—3年挖泥疏浚一次。航道全長3200米,寬度40米,低潮水深2.5米,底質沙泥,航道口拋築一條940米長石堤防護,波穩流緩。海口新港航道為東西向,方位角約105°,2千噸級船可乘潮進港。錨地有兩個:大港錨地作為船隻拋錨待裝卸用,長900米,寬180米,可停泊7艘500噸級船舶;作業錨地長800米,寬200米,可泊30艘1000噸級船。設系船浮筒4個,主要為待泊和避風之用。 [1] 
港口設計吞吐能力60萬噸,1990年完成貨物吞吐量147萬噸,其中進口93萬噸,出口54萬噸,其中外貿進出口貨物年均在7萬噸左右;旅客280萬人次,車輛14.8萬輛次。 [1] 

海口新港港口基本設施

海口新港碼頭岸線總長1144米,共有各類船舶作業泊位24個。其中汽車輪渡泊位15個,可同時停靠8艘船舶進行作業,泊位坡度設計合理,碼頭前沿場地寬闊平坦,非常適合各種重載車輛,特別是大特型車輛的裝卸船作業
1990年有泊位12個,有起重、牽引等裝卸機械34台,航線11條,為全島最大的貿易商港。 [1] 

海口新港相關數據

秀英港和新港,有船通往全國沿海港口,每天有客輪穿行於海安之間,有定期班輪直達香港、新加坡、檳城等地。有水陸聯運客輪7艘,汽車輪渡16艘,每天客運8個班次,汽車過海輪渡每天16個航次。1985年,貨運量達62.23萬噸,客運量234.53萬人次,1988年,貨運量121.5萬噸,客運量187.04萬人次。1990年貨運量為155萬噸,客運量159.83萬人次。
件雜貨和集裝箱輪航線可達香港、澳門、國內沿海及內河主幹線各港。最近開展的門到門冷藏集裝箱保鮮運輸業務,安全、方便、快潔、成本低,是海南瓜菜運輸的理想選擇。
港口已開通海口-海安航線,是旅客出島的主要通道。渡輪海口至海安提供二十四小時過海服務,每1至2小時發航一班;客運站海口至海安客輪航班有07:30、09:30、10:00、11:30、13:30、15:00、16:00、16:30、18:00等。地址:海口市濱海口道新港天橋北500米。

海口新港港口搬遷

擁有30多年曆史、曾經為海南最大客運口岸的海口新港結束了歷史使命。從2011年6月15日起,海口新港所有營運業務全部遷移至秀英港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