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南山小橘

鎖定
海南山小橘(Glycosmis montana Pierre)是芸香科山小橘屬植物,果微甜,可鮮食。 海南及雲南東南部(富寧)。生長於海拔200-500米丘陵坡地或溪旁雜木林中。越南東北部也有。
中文名
海南山小橘
拉丁學名
Glycosmis montana Pierre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2] 
無患子目
芸香科
山小橘屬
海南山小橘
分佈區域
儋州、臨高、澄邁、瓊海、萬寧、保亭、三亞

海南山小橘形態特徵

海南山小橘 海南山小橘
小喬木或灌木,高3—1米。新梢、嫩芽、花梗及萼裂片均被紅鏽色微柔毛。葉具單小葉,葉柄通常長15—30毫米,少有長6—10毫米;小葉硬紙質或薄革質,倒卵狀長圓 小喬木,高約5米。樹皮棕灰色。葉具單小葉,葉柄甚短,通常長不超過5毫米,小葉柄與葉柄連接處不增粗,幹後顏色相同;小葉片長橢圓形,長10—18釐米,寬4—5釐米,頂部狹尖,基部狹楔尖,偶有倒披針形,紙質,邊全緣,新梢及嫩葉背面均被褐鏽色早脱落的粉末狀微柔毛,成長葉背沿中脈兩側尚有甚稀疏微柔毛,幹後葉背呈蒼灰或略呈淺銀灰色,油點多且明顯,側脈每邊9—13條,中脈在葉面稍凹陷呈細溝狀,下半段較明顯。
圓錐花序腋生及頂生,長2—5釐米,位於小枝下部的較短,花較密集,呈團傘狀;花萼裂片闊卵形,長不及1毫米;花瓣長3—4毫米,早落;雄蕊10枚,長短相間,花絲上部較狹,向下漸寬,頂端與花葯連接處針尖狀,藥隔頂端有1油點;子房初時圓柱狀,授粉後很快增寬,呈闊卵形或圓球形,花柱短,柱頭稍增大,子房的油點幹後不凸起。成熟果未見,據載為長圓形或倒卵形,長10—15毫米,寬8—10毫米,有種子I粒。花期4—8月。果期7-9月。

海南山小橘生長環境

海南山小橘生長於海拔200-500米丘陵坡地或溪旁雜木林中。

海南山小橘分佈範圍

海南山小橘在海南地區主要分佈於儋州、臨高、澄邁、瓊海、萬寧、保亭、三亞(海南植物誌)等地,雲南東南部(富寧),越南東北部也有。 [1] 

海南山小橘主要價值

海南山小橘果微甜,可鮮食,也可製作成飲料或釀酒,可直接開發利用或作為果樹的育種材料,也可作為盆景觀賞植物開發利用(海南特色野生果樹、藥材和觀賞植物種質資源及利用一書中記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