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浴血羅霄

(蕭克著長篇小説)

鎖定
《浴血羅霄》是蕭克於1937年開始創作的長篇小説,首次出版於1988年。 [1] 
《浴血羅霄》以羅霄山脈為背景,用真實而獨特的表現方式,反映了羅霄縱隊在這塊土地上浴血奮戰的史實。 [3] 
1991年,《浴血羅霄》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榮譽獎 [1]  ;2019年,《浴血羅霄》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説典藏”。 [3] 
作品名稱
浴血羅霄
作    者
蕭克
創作年代
當代
文學體裁
長篇小説
字    數
25萬 [2] 
首版時間
1988年

浴血羅霄內容簡介

《浴血羅霄》講述了1933年,國民黨50萬軍隊對中央蘇區進行第五次“圍剿”時,駐守湘贛蘇區的紅軍——羅霄縱隊按照中央指示,奉命離開根據地,北上另一蘇區執行一項不明確的戰略任務,由於形勢急劇變化,為了保存部隊實力,中央同意羅霄縱隊南下返回羅霄山脈根據地。這是一個時間跨度為3個月的故事。小説以白描手法再現了當時紅軍的真實生活,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 [3] 

浴血羅霄創作背景

促使蕭克寫作《浴血羅霄》的,是一本蘇聯小説。西安事變後,蕭克讀到了亞歷山大·綏拉菲莫維奇的《鐵流》,該書1931年由曹靖華翻譯為中文,魯迅為譯本做了序,稱讚它是“鮮豔的鐵一般的鮮花”。《鐵流》中俄國工農武裝的故事及塑造的紅軍指戰員的英雄形象,令蕭克激動不已。行軍路上,“放眼黃土高原,追思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他感到心潮起伏:中國革命戰爭的規模比俄國大,時間比俄國長,影響也更深遠。他經歷的戰爭,遠比《鐵流》裏的要複雜和精彩得多。應該有人記錄下這一切,寫出中國的《鐵流》,於是蕭克決定自己寫。 [2] 

浴血羅霄人物介紹

郭楚松
小説着力刻畫了縱隊司令郭楚松這一人物形象。郭楚松本是農家子弟,讀過師範,原在國民黨軍隊裏當兵,在認清蔣介石的反動面目後參加了工農紅軍。在革命歲月中,郭楚松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成為一名出色的紅軍指揮員。他率領部隊多次轉危為安,但也經歷過失敗挫折;他治軍嚴明、愛憎分明,卻不是不近人情、鐵石心腸。 [3] 

浴血羅霄作品鑑賞

浴血羅霄主題思想

作者用平實的語言講述了一支樸素軍隊裏的一個個普通人的故事:有不顧老鄉反對,在敵我交戰的危急關頭用老鄉結婚的兩牀被子迷惑敵機的參謀李雲俊;有擺脱敵人圍追堵截之後不顧敵人炮火,席地而睡、安然入夢的紅軍將士;也有在與飢餓作鬥爭時,“千百條心想的是馬肉,千百隻眼睛盯着的也是馬肉”的紅軍指戰員……顯然,這是一支由平凡人組成的平凡軍隊,也是一支有血有肉、殘存有小農意識,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戰火的淬鍊中不斷剔除落後思想,逐漸變得不平凡的軍隊。正是從這偉大的轉變中,讀者看到了這些令人難忘的細節。這些細節或許與想像中紅軍將士的言行舉止有一定的距離,但又真真切切地發生在羅霄縱隊官兵們身上。作者蕭克將軍沒有刻意拔高人物,卻使小説散發出撼人心魄的真實力量。 [3] 
作者的經歷還讓他對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紅軍發展壯大的原因便是把土地從地主手中奪回來並還給農民,以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吸引大批青年參加紅軍。小説在描寫紅軍艱難轉戰的過程中,始終把握住這個關鍵性問題。勞苦大眾在這一過程中也看到了紅軍是真正為人民着想的軍隊,從而讓紅軍得以絕處逢生。作者還以他人的口吻回答了李自成和太平天國失敗的“最大的原因就在於那個時候沒有先進的階級,不懂得革命的道理”。蕭克將軍用其作品深刻回答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原因就是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人民羣眾的支持。
羅霄縱隊在艱難的鬥爭中取得了最終勝利,不僅是中國革命的縮影,更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發展壯大的真實寫照。在世界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時,中國英雄的人民軍隊傳承先輩精神,迎難而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蹟,也讓讀者彷彿看到了這跨越近一個世紀的精神在永續相傳。 [3] 
事物的發展往往在一些細微處隱藏着種種必然。緊緊依靠羣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自然就會“得民心者得天下”。從書中讀者可以看到,這是一支紀律嚴明的隊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已深入人心,一個排長因為在飯店吃飯少付了老闆兩塊錢,就受到了上級的嚴肅處分。在鬥地主、分浮財的過程中,他們也認真區分,嚴格執行相關的規定。從種種細節處,讀者看到了一支優秀的人民軍隊,因此,這支部隊每到一地總會受到當地民眾發自內心的熱烈歡迎。 [4] 

浴血羅霄藝術特色

人物塑造
《浴血羅霄》寫了紅軍內部各式各樣的人物:紅軍縱隊的司令員、政委、政治部主任,直到下面普通一兵,十二歲的小鬼、偵察員、醫務人員、炊事人員等等,全都有血有肉。無論是寫行軍、打碉堡、偵察,還是寫土地改革,都有獨到之處,是非親身經歷寫不出來的,全書可視作紅軍當年生活的巨幅畫卷。小説塑造了縱隊司令郭楚松那樣的英雄人物,也寫了杜崇惠政委的軟弱和動搖,寫了紅軍的百折不撓、英勇善戰,也寫了紅軍遇到的挫敗……這些在之前的軍事題材小説中很難看到。作品的真實可感,使《浴血羅霄》成為“一個紅軍指揮員的戰場日記”。 [2] 
作者用平實的語言為讀者刻畫了一個敢愛敢恨、未經雕飾的紅軍指揮員形象。戎馬一生的經歷讓蕭克將軍為他筆下的人物注入了活的靈魂,無論主角還是配角,無論正派還是反派。小説在描繪人物羣像時,力求用最符合實際的情節來反映最真實故事,把一個個“脱盡脂粉氣的真實容貌”毫不保留地展現給讀者。這也是這部小説最顯著的特點之一。 [3] 
掩卷之餘,那一個個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依舊曆歷在目,在中國共產黨的隊伍中,除了比較高大的正面人物,也有意志動搖的中間分子,更少不了臨陣脱逃者,作者都一一給予了較為客觀真實的描寫。而在描寫敵人時,也毫不留情地進行了辛辣的諷刺與揭露。因此,這是一部有立場、有思想的作品。 [4] 
《浴血羅霄》展現了蕭克將軍戎馬倥傯的一段革命歲月,也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及人民軍隊進行革命探索、積累戰鬥經驗的一段紅色歲月,同時,這本書也提醒讀者,勿忘革命先烈的遺志,珍惜幸福安寧,更是號召讀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新的歷史時期不畏艱險,勇擔重任,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貢獻應有的力量。 [4] 
手法
《浴血羅霄》邏輯清晰,情節生動,語言精練,極有現場感,展現了作者良好的文學素養,與此同時,在行文中,也展現了作者作為一名優秀軍事指揮員的出色才華。幾次危急關頭,縱隊的指揮團隊都能審時度勢,迅速決策,並通過有效的組織與動員,激發將士們英勇作戰的主動性,從而他們多次在絕境之中都能突出重圍、保存實力、化險為夷。在面對強大的敵人時,他們的戰術靈活,不循常規,常常出其不意,令敵人束手無策。比如,書中具體描寫了一次紅軍攻打白軍碉堡的典型案例,紅軍戰士們從圍點、喊話,到擒王、勸降,可謂一氣呵成,最後作品還寫道,紅軍攻佔了碉堡帶後,帶領當地百姓將碉堡全都付之一炬,現場呈現出火龍般的壯觀場面,這不僅極大地振奮了人民的精神,對敵人也是一種有效的震懾。另一處與碉堡有關的情節,也很有戲劇性——面對必經之路上的一個碉堡,是費力強攻還是費時繞道?紅軍最後選擇的是“借道”法,即通過威懾、喊話等策略,動搖敵人的軍心,再加上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勸説,最終敵人沒開一槍,放任紅軍隊伍全部順利通過。在這裏,紅軍打的完全是一場心理戰。這種化被動為主動的策略,也是我黨在戰爭中總結出來的非常實用的戰術。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本書也可以看作是一本生動的軍事教材。 [4] 
作為一本文學作品,這本書的敍述視角不僅僅侷限於對中國共產黨的描寫,為了全景式展現戰爭的局勢,及歷史選擇背後的邏輯,作者在全書37個章節中,利用3個章節,以國民黨高層指揮者為主要表現對象進行了生動的描寫,比如他們的貪生怕死、巧言令色、欺上瞞下,比如他們彼此之間的猜忌、傾軋,比如他們的自私、殘暴等,這些與解放軍的團結、無畏、愛民等形成了一種鮮明的對比,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可讀性。
書中還有幾處情節,重點表現了中國共產黨紮實的宣傳教育工作。比如,利用“二七”紀念日進行革命歷史教育;比如,通過分析李自成及太平天國農民運動的失敗原因進行反思和借鑑;比如紅軍幹部通過坦誠地剖析個人思想的轉變過程,讓大家更加充分地認識到革命的真諦;比如,借江西民間傳説中的“孽龍”來批判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的殘暴面目。也正是有了這樣生動到位的思想教育,隊伍才會有如此強大的凝聚力與戰鬥力。 [4] 

浴血羅霄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1991年,《浴血羅霄》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榮譽獎。 [1] 
2019年,《浴血羅霄》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説典藏”。 [3] 

浴血羅霄作品評價

《浴血羅霄》是一部真實再現紅軍生活的小説,具有濃烈的時代氣息,給讀者一種全新的感受。(華夏經緯網評)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由於種種原因,中國共產黨的黨史、人民解放軍的軍史還有許多空白點。在《浴血羅霄》中雖沒有細寫,但也讓讀者看到了一些脈絡……這樣的題材,只有身經百戰、身臨其境的人,才能寫,才能寫好。這是一部“奇書”。雖然寫軍事、長征的作品有很多,但總是容易把雙方都寫成鐵板一塊,像這樣真正寫出工農的生活和思想鬥爭的很少。(中國左翼電影運動的開拓者夏衍評) [2]  [5] 
“這是一部中國的《鐵流》,比綏拉菲摩維支的《鐵流》內容更加錯綜複雜,氣勢也越發恢宏壯觀……是紅軍真實生活的寫照,是一部悲壯激動人心鼓舞鬥志的畫卷。”(作家周而復評) [5] 
“寂寞沙場百戰身,青史盛留李廣名;夜度將軍羅霄曲,清香伴我到天明。”(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原總書記胡耀邦評) [6] 

浴血羅霄出版信息

名稱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浴血羅霄
2005年
人民美術出版社
7-102-03264-1 [7] 
2012年
學習出版社
978-7-5147-0940-7 [8] 
2012年
人民文學出版社
978-7-02-015424-1 [8] 

浴血羅霄作者簡介

蕭克 蕭克
蕭克(1907年7月14日—2008年10月24日)出生在湖南嘉禾,容戰將、軍事教育家和作家於一身。他25歲當軍長,27歲率領紅六軍團先遣西征,拉開了萬里長征的序幕,29歲正式被任命為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抗戰前夕,蕭克任八路軍120師副師長,成為那一級將領中最年輕的一位。他同時還是在紅軍一、二、四方面軍都擔任過高級將領的將軍,與十大元帥中的每一個都有交集的將軍,早年曾參加南昌起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蕭克曾任軍訓部長、訓練總監部長,國防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大學校長,軍事學院院長兼第一政委。 [1]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