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浮石

(中藥)

鎖定
浮石,中藥名。為火山噴出的岩漿凝固形成的多孔狀石塊—浮石Pumice Stone。具有清肺火,化老痰,利水通淋,軟堅散結之功效。用於痰熱壅肺,咳喘痰稠難咯,小便淋瀝澀痛,癭瘤瘰癧。
中文名
浮石
晶    系
90%非晶質,少量晶質
顏    色
灰白色或灰黃色,偶爾有淺紅色
光    澤
玻璃或絹絲樣光澤
硬    度
硬而脆
貯    藏
貯乾燥容器內,置乾燥處,防塵

浮石別名

水花、白浮石、海浮石、海石、水泡石、浮水石、大海浮石。

浮石入藥部位

多孔狀石塊。

浮石性味

鹹,寒。

浮石歸經

歸肺、腎經。

浮石功效

清肺火,化老痰,利水通淋,軟堅散結

浮石主治

用於痰熱壅肺,咳喘痰稠難咯,小便淋瀝澀痛,癭瘤瘰癧。

浮石相關配伍

1、治卒咳嗽不止:浮石二兩。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粥飲下十丸,日三四服。(《聖惠方》)
2、治小兒天哮,一切風濕燥熱,咳嗽痰喘:海浮石、飛滑石、杏仁各四錢,薄荷二錢。上為極細末。每服二錢,用百部煎湯調下。(《醫學從眾錄》海浮石滑石散)
3、治石淋:浮石,使滿一手,下篩,以水三升,酢一升,煮取二升,澄清服一升,不過三服。亦治嗽,淳酒煮之。(《千金要方》)
4、治諸疝:海石、香附。為末,生薑汁調下。亦治心痛。(《丹溪心法》)
5、治渴:水花主渴,和苦栝樓為丸。朝預服二十丸,永無渴。(《本草拾遺》)

浮石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水飛後吹耳或點眼。

浮石使用注意

虛寒咳嗽患者禁服。

浮石炮製

浮石一、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浮石多附着在海岸邊,用鎬刨下,清水泡去鹽質及泥沙,曬乾。

浮石二、炮製方法

1、浮石: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曬乾,搗碎。
2、煅浮石:取淨浮石,置適宜的容器中,用無煙武火加熱,煅至紅透,取出,放涼,搗碎。

浮石形態特徵

為多礦物集合體。礦物組分90%以上為非晶質火山玻璃;或含少量晶質礦物,晶質主要是長石,其次有石英、輝石及其變化產物角閃石;另外填充在礦物顆粒間或孔隙中的,尚有沸石等次生礦物。非晶質玻璃構成多孔骨架。晶質礦物長石呈條柱狀、板柱狀的白至灰白色小晶體或碎粒嵌生在玻璃質中,有石英共生的酸性火山岩浮石中主要是鉀-鈉長石,無石英共生的中基性火山岩浮石中主要是鈉-鈣長石。石英則呈白至灰白色粒狀嵌生在玻璃質中。輝石,多數已變化成角閃石,未脱鐵時為黑褐色,已脱鐵時為灰白色或綠白色。浮石中的沸石都是長石沸石化的產物,為白色粉末狀、纖維狀微粒,或為填充在孔洞(氣孔)中的白色纖維狀集合體。

浮石生長環境

分佈遼寧、山東、浙江、廣東、廣西、海南等地。

浮石藥材鑑別

浮石一、藥材性狀

呈稀鬆似海綿狀的卵形不規則塊體。大小不等。表面灰白色或灰黃色,偶爾呈淺紅色。具多數細孔,形似蛀窠,有時呈管狀。體輕,質硬而脆,易碎,斷面疏鬆,具小孔,常有玻璃或絹絲樣光澤。放大鏡下可見玻璃質構成多孔骨架,晶質礦物呈斑晶或隱晶質微晶分佈在骨架中。投入水中浮而不沉。氣微弱,味微鹹。以體輕、色灰白者為佳。

浮石二、飲片性狀

浮石參見“藥材性狀”項。煅浮石形如浮石,多粉狀,暗灰色,質酥脆而易碎。氣微,味淡。

浮石現代製劑

1、海蛤散,海浮石100g,蛤殼200g。
2、消癭順氣散,海浮石(煅)45g,海藻45g,海帶45g,昆布45g,蛤粉45g,浙貝母60g,地黃60g。

浮石相關論述

《本草衍義》:“今皮作家用之磨皮上垢,無出此石。”
[1]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